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793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8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自我鉴定文档格式.docx

我的读书笔记

(一)

我的读书笔记

(二)

我的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

发展

现状分析

优势

不足

三年目标

2011年

目标

措施

2012年

2013年

长远目标

导师寄语

师徒留影

附录:

课例研究学习资料

如何做课例研究

1、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2、如何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3、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课例研究报告样本

1、让体验更有效——基于《小珊迪》课例的体验式朗读研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3、《认识不等式》课例研究(ppt演示文稿)

4、怎样的开放式探究能引发学生高层次思维(ppt演示文稿)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对于“课例与案例、课例与教案、课例与课堂实录、课例与经验论文”之间有什么区别,大家一起来分享杨玉东博士的讲解: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这里之所以称“教学背后”,其实是指为何这样进行教学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文本计划,而课例是一个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这是根本的不同。

但课例在“讲述故事”时有可能运用教案来说明为何这样授课的思路和想法。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逐字逐句地录制并记录为文本,它的确是实际发生的教学实例的文本,但课堂实录本身是客观的记录,从它当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如果看出了也只是推测。

  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

  课例和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也反映了从案例到课例的认识的清晰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案例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程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训的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

教育案例不过是案例中的一类,案例的范围最大、在各个领域都有;

而课例又包含于教育案例当中,只有那些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具有一个研究主题的教育案例才专称为课例。

  3、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

  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好比教案与教案设计的区别。

前者指最后产生的成果形式是一个“课例”,后者把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称为“课例研究”;

前者是静态的结果表达,后者是一个研究的动态过程。

所以通常我们说“课例研究”往往指的是“做课例”的过程,说到“课例”往往指的是成果表达形式。

  二、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主题与背景

  主题与背景是课例的第一要素。

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

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

研究的主题最好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

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

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

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

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

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

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

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

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

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但都可以呈现出来。

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空间。

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

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

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

很多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

诠释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而不要脱离课堂教学。

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哪些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要一些概括和提炼。

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对研究一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三、课例的类型及其撰写

  1、课例的几种类型

  对课例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下的划分是根据课例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作用来区分的,它们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严格并列关系,相互有所交叉,但主要是根据课例的侧重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而言。

  

(1)问题呈现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自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主题往往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它关注到了理论与实践关系,但偏重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课例设法找到理论来解释并协助解决实践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唤起教师的深刻反思以及随后的反省行动,问题通常是开放型的,没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2)经验分享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自教师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及其随后的教学改进过程。

表达的手法通常会以“故事”的形式来叙事,这种利用“叙述体”的知识极易在教师之间取得沟通。

课例本身是教师用于查找他人同一内容载体如何教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是一般的理论性文献资料无法取代的知识。

如前文利用“心灵游戏”上作文课的课例就属于这一类。

  (3)理论验证型

  这类课例的出发点往往是推崇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就是将这种思想或理论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结果。

课例往往成从各个角度印证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鲜活实例。

这种课例暗含的结构是演绎型的,就是从理论观点出发、按照理论设计和改进课堂教学,最终再用该理论来解释教学或课例从某个角度丰富了该理论。

本书的所倡导的“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即一种教学理念,下文中的许多课例属于这一类。

  (4)知识产生型

  这种课例比较少见,但其价值较高。

这里的知识产生包括课例所反映的新的教学思想、理论视点等,也包括课例研究中对学科内容产生的新发现、获得的新知识。

在我们做过的“勾股定理”的课例就是这样一例,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个“有条件的数学结论”:

“2ab+n2=c2,当a-b=n时”。

这种课例可以丰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2、如何撰写一个课例

  很多经验教师和优秀教师经历过不少“磨课”的过程,在头脑中有一些精彩的课堂教学实例。

如果能够把它们进行理性梳理和加工,凝炼出一个焦点主题,并赋予一定的背景意义,很可能就形成了一个课例。

如何把这样的教学经验转化为一个课例呢?

  

(1)第一阶段:

琢磨典型的课例

  如果从来没有写过课例,在前期准备阶段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重点领会如下几个方面:

课例作者如何陈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如何突出研究的主题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如何处理课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炼的主题如何与选择的课堂教学情境或内容相关联的?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体会课例的几个要素。

  

(2)第二阶段:

回溯教学实例的产生过程

  可以回想自己头脑中认为精彩的教学实例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如下方面:

当时有哪些人参与教学研究过程,哪些人在哪个阶段的观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教学实例产生前后上过几轮课?

教研活动是如何展开的?

在不同阶段授课老师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是怎样的?

不同阶段的每个参与者的观点是如何发生改变或逐步深入的?

这些问题的回溯性思考是为了引发当时的经历和感受,目的是抓住精彩教学实例产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

  (3)第三阶段:

撰写课例初稿

  如果对于该教学实例的整个前后过程非常清晰,而且当时研究的主题和问题也很清楚,包括它的背景、价值、意义都很清楚,那么可以立即从课例的几个要素着手开始写作。

很多情况下,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教学实例觉得很精彩,但对研究过程和主要观点、主题及主要问题感觉一团乱麻,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回想整个教学实例研究过程中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具有冲突性的事件片段,而这往往是课例中最重要的关键事件。

然后对这个关键事件如何产生的回想下去、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这个关键事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的、后来得到什么结论?

这个办法其实是从最重要的事件入手,追因索果,是个比较有效的技巧,教师容易着手写作。

  (4)第四阶段:

斟酌和修改课例

  写好初稿后,首先可以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缺什么补什么,累赘的可以删去。

自己感觉基本满意后,可以请没有参与过这个课例研究的人阅读,听听他们看后是否读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因为写作课例的人头脑中有很多潜在的细节,很多时候自以为都交代清楚了、明白无误,可是没有参与过的人一无所知,就不一定理解。

所以听取“局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斟酌,甚至重写,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

  (5)第五阶段:

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例基本完成后,考虑一下所写课例的类型,也就是整体考虑课例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

这个阶段可以重新考虑修改标题、用比较贴切的主题词汇突出该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其实课例的写作本无定法的,上述过程是给没有撰写课例经验老师的一个参照过程。

精彩的课例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甚至没有数字序号标记的段落划分,但是仔细研读,会发现课例的几个要素一一具备。

如果再配以优美的语言和吸引读者的文风,就象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一样令人享受而意犹未尽。

如何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研究,简言之,就是基于“课”(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课例研究的过程

(一)共同确定关注的教研主题

课例研究主题的产生

主要来自实践领域里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教研活动之始,每一位老师都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切实、具体的反思:

在近一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

有哪些困惑?

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

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进行问题诊断,围绕有效教学,最后找出一个带有共性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主题一定要小、具体、针对性强。

避免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

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

例如:

“英语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二)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理论学习

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研讨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与研讨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老师们对研讨主题的认识或看法,对执教内容的最新解读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仅供参考):

(1)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

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

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三)围绕主题组织研讨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单元执教来体现对相关专题的探究性教学。

(建议大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分三条线搞课例研究,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观、评课)

(四)课堂观察

同学科组的教师和其它教师一起进行课堂观察。

1、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围绕下述内容观课:

①本次课是如何实践本次研讨主题的;

②本次课的教学践行了哪些新的课程理念;

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是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

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本次课的教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⑥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哪些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全体观课教师都应作详细的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应注意:

①观课以观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和思考上;

②观课记录一般要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生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③详略得当,对观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

④课后对观课记录要快速进行整理,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或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

⑤围绕观课要点,将自己的观课体会、感受写下来。

要求:

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写出书面评课意见(各校可自行设计相关表格)。

避免无准备的评课和评课的随意性。

书面评课意见要统一收存建档。

(五)围绕研讨主题组织现场对话。

1.引领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

首先,主持人用方向性很强的语言引领主题发言人进行主题发言,然后由执教教师说课。

执教教师应按说课的六项内容(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课标教材、说教情学情、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逐一地对自己的课进行解说。

对于说课,执教教师一是要认真准备,二是要认真说课。

这样做一是对自己的课做出科学解释,帮助观课教师更准确地评课,提高评课的质量。

说课,观课教师也可以说,更可以在执教教师说课的过程中插说。

最后是观课教师评课。

评课可以是选派代表评课,也可以是所有观课教师逐一评课,还可以是对话式评课插话式评课。

对于评课,所有参加当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高度重视。

评课的质量往往决定活动的质量。

因此在评课时,要力避这样几种情况发生:

一是远离或游离主题的评课。

评课者无视研讨主题的存在,信口开河的评说一通,不能切中研讨主题。

二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评课。

评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原本就没有评课发言的思想准备,只是想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在要求发言时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

三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评课。

评课者或只说课的优点,或只说课的缺点,或轻描淡写地提一点建议,不能按研讨主题的需要评课。

四是重复别人的评课意见。

评课者在评课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是重复一番别人说过的话,或干脆说同意上述老师的意见等。

2.组织现场对话。

在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基础上,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是多向的。

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

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不完全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教者与全体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或是参加活动的专家与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现场对话是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很重要的一环。

3.专家点评。

专家可以是教研人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是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

专家点评不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提升。

专家评点要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期得出关于研讨主题的整体的、全面的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六)连环跟进

根据改进建议,进行新一轮研究。

重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循环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操作流程如下:

选择主题,理论学习→连环跟进式课例研究(集体备课→课堂实施,观课议课→评议提升,形成新案→再次施教,行为跟进→再观再议,继续改进→三次施教,连环跟进)→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课例研究磨课的方式:

①滚动焊接式——“滚动”,就是同一教材(课文)经过尝试课、会诊课和欣赏课三种课型的滚动上课研究,使课例不断得以完善,教师认识不断得以深化,这样使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仅推向课的完善,而且也伴随着教学者与合作者的专业成长。

②一人同课异构式——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

其程序为:

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备课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

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

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③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教研组(或备课组)里的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方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其流程为:

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议课。

实施这一模式可以使教师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教研组活动记录关于此项工作的内容,要求有:

课例研究的计划(主题、目标、确定研讨课教师、次数、时间)。

围绕主题的理论学习资料。

过程性资料:

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或录像、说课资料、参加研讨活动教师的听课记录、研讨过程记录、反思等;

总的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的总结

四、课例报告的格式

标题:

用研究的主题作大题目

学校和教师姓名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两个层面写:

1、理论层面、课标层面

2、本校、本人教学实践层面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片区,这几个层次去写

包括理论学习培训、个人学习、主题课例研究

三、关键事件讨论

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

(一)

跟进研修、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

(二)

注重教学片断间的比较

四、评析与反思

围绕主题结合实录有理论支持的找出优缺点及改进方向和措施

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科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

(供参考)

【说明】

1、以下各级标题只是表述了其所涉内容,一般不作为最后的标题呈现,请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2、本框架所列的四块大内容,是一般研究报告中都要涉及的,二级及三级内容可灵活呈现。

一、研究背景

  说明:

研究报告通常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它的意义);

别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可通过文献或其它方式了解),以清楚我们所处的位置(这也是强调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们研究的突破点(或重点)在哪里。

总之,首先要给人呈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如:

  1.为何选择的该研究主题/问题、为何选择该课为载体

  2.关于该研究主题或者该课他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

  3.本次课例研究想在哪个方面有所改进或突破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说明:

我们这次的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之谈,大家是用了方法的。

这部分需要呈现我们是如何采用方法的。

主要包括:

用了什么方法,怎样用方法,我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当然,不是简单陈述小组分工情况,而是要讲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安排,这样的观察方法。

可适当陈述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如:

1.研究过程中人员分工和日程安排是怎样的

2.研究的内容或分解的子问题是什么

3.具体采用了哪些方法

三、研究结果

以研究的问题(细化成若干),或以实施的过程(三阶段),或以其他方式展现研究的结果。

要始终围绕和对照我们研究的问题,然后有层次表述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1.研究结果可以划分成哪几个阶段来表述

2.每后一个阶段在授课和认识上比上次深化在哪里

3.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诠释与讨论

可以基于研究结果多角度应用理论解释,也可以一般性地考虑该课例对一类课的启发和意义,可以作出一些推理型、思辨性的结论。

也可以客观地本研究中的问题、或者后续研究问题进行阐述即可适当涉及后续研究可以怎样改进。

1.通过该课例得到哪些观点和认识

2.可以用哪些理论来解释或进一步支持课例研究汇总得到的结论

3.研究中还有什么问题、今后可以怎样改进

让体验更有效

——基于《小珊迪》课例的体验式朗读研究

背景:

关于课例研究

嘉沪“校本研修”高级研修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方法——课例研究。

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的引领下,在嘉兴教育科学院、桐乡教育科学研究室领导、专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