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707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

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

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

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

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

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

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

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6项国家专利,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

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

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

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

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4.2万吨,创历史新高。

水果、蔬菜总产分别达到254万吨和192万吨。

畜牧业产值达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7个,农民从产业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4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2.5万亩。

建设户用沼气池7.8万口。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实施退耕还林、天然防护林工程186万亩,秦岭北麓形成110公里宽幅林带,渭河堤岸建成165公里绿色长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一城四创”,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跨河发展、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基本建成“五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供气管网实现全覆盖。

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城市绿化,开展“三拆一透”,仓程路、渭清路等主要路段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显绿色屏障,中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8平米,亮化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渭河水质考核获全省唯一达标城市,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

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湭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县城扩容步伐加快,27个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1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

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华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洽川景区、韩城古城、白水仓颉庙开发取得新进展。

成功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节会活动,我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

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32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3.7倍。

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势头良好。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33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

粮食企业通过诉讼减债,核销债务9.4亿元。

棉花企业改制面达75%。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缩减30%,农业税全部取消,“普九”债务基本化解,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建立,46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缓解。

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在产业化经营上迈出新步伐。

成立金融办,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富平、韩城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不断加大。

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城市和园区快速发展。

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南塬绿化改变了以往植树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

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被省政府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首选城市称号。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始终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

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左右。

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完成1100余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

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查体115万人。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

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五保供养标准增幅达到344%。

出台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五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亿元。

建成5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两届全运会。

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

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2000户。

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解决了6569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和1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5.7万人实现脱贫。

累计发放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3.9亿元,惠及全市70%农户。

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5亿元,受益群众达86万人。

累计发放抚恤金5.2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健全维护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全市治安满意度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信访总量大幅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严格依法行政,在全省率先制定建设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

规范行政许可,清理精简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

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主动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连续五年达到100%。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61名博士硕士急需人才。

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商、统计、药监、质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

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后来居上、追赶跨越的坚实基础,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崭新局面。

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精诚合作的结果,是552万东秦儿女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积极参与地方发展的驻渭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

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只有全省的55.5%;

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城镇化进程缓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加大;

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

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些干部的观念和作风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广大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对此,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把握重点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奋力实现赶超的攻坚期。

纵观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和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协作配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们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

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持续加快的后劲十足。

特别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发向上、你追我赶、互相赶超的浓厚氛围,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就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总体目标是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提速赶超、科学发展作为主基调。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城区、景区,能快尽快,能超尽超,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缩小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选择。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快发展,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后来居上。

  三是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

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渭南,聚合更多项目壮大支柱产业,借智借力,努力拓宽发展新空间,争创发展新优势。

  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坚决破除陈旧观念,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机制大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走出一条弯道超车、快速突破的崛起新路。

  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

把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真正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2011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一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和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6%,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

  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要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招商,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

  抓好项目策划。

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在水利、电力和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延伸,包装配套项目,形成集群共生效应。

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高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年策划包装项目4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加快项目推进。

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做好环境保障,支持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和电力配套项目加快建设。

对抽黄供水工程、韩城煤层气输送管道、罗韦高速等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切实加快项目进度。

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对紫兆环保、秦电技改、韩城焦化、渭化“双醋”联产、舜天锂离子电池等重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早日竣工投产。

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陕西苹果贸易市场建设进度。

全力确保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8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

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奖励政策,建立项目落户协调服务机制。

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以有利于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培植税源、保护环境为目标,重点招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100强民营企业投资渭南。

在市级有关部门设立招商机构,选择优秀干部全天候招商。

以驻外办事处为窗口,加强与在外人士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企业来渭投资兴业。

推广富平设立招商一、二、三局的经验,建立招商引资竞争机制。

发挥现有投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

积极参加西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

  破解项目难题。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帮助黑猫焦化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贷款100亿元。

加快用地申报审批,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计划,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积极推进拆旧建新、空心村整治等工作,盘活闲置土地。

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用地问题。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园区建设。

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协作”的思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增强园区孵化企业功能。

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强化园区关联性企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上下游产品配套链接程度。

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配套,支持园区形成循环产业集群。

启动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加快建设,确保经济增长30%以上。

各县市都要举全县之力办好各自园区,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增强园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力争园区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做强产业集群。

按照“十二五”末全市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通过现代产业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

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合阳、蒲白、韩城1000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年内全市地方煤矿减至47个,产能提高到3000万吨。

依托渭化、陕化和渭北煤化基地,加快180万吨甲醇及70万吨聚烯烃、陕化丁二醇等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工发展。

支持龙钢集团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开展技术合作、金钼公司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中金公司延伸黄金产业链,不断提高有色冶金产业聚合度。

建成中联重科二期大型挖掘机、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生产线,支持北人印机、青峰纺机扩产建设,启动卤阳湖空港物流基地项目,使现代装备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建成拓日新能6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力争西安重装渭南LED光电工业园、安信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年内投产,把渭南建设成陕西新兴产业聚集区。

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花炮、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

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工业增加值实现410亿元。

强势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2%、2%、1.8%和1.5%。

  壮大非公经济。

发挥政府引导、调节、规范和促进职能,完善土地、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扶持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非公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

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免企业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激活民间资本,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

年内新增小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3000家,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以人口和产业聚集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加速建设秦东城市群。

  完善规划。

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秦东城市群,高起点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按照百万人口的规模构架,编制中心城市路网、管网、绿化、商业网点、公益设施布局等专业性详规,为城市产业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

按照“十二五”末55%的城镇化率,编制县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

启动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融的城镇群发展格局。

严格规划管理,坚决制止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建设。

举市一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建促创,以管促创。

坚持拆建并举,实施中心城市拆迁项目52个、建设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7条,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

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实施滨河大道、老城区等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水景项目和点亮工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家门进公园的宜居环境。

启动华县撤县设区工作,加快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县城扩容步伐。

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在重点镇启动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房小区试点工作。

开展合阳、华县、韩城等县市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城市社区27个、农村社区180个,完成投资3600万元。

  完善功能。

加快幼儿园、学校、医院、人防、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现代服务业繁荣和提升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升级改造餐饮、商贸、建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养老、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强化市民教育,积极倡导高雅文明、诚信普惠、健康包容的和谐生活方式。

破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年内进城农民达到20万人以上,不断增加城市人气。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调优产业结构。

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带动,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镇,促进设施瓜菜、畜牧养殖和有机林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抓好110万亩地膜玉米、2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

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抓好华县、大荔等蔬菜基地建设,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以上。

继续推进渭北现代果业项目,抓好葡萄、冬枣、核桃、猕猴桃等其他经济林果发展。

加快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大荔、临渭生猪,蒲城肉鸡等畜牧产业重点县建设,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小区300个,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

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雨润集团、陕富面业、八鱼油脂、红星乳业、渭恒农机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粮食仓储设施。

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和发展组织化程度高、联系农户多、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

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及营养保健品、航空和旅行食品。

整合农技资源,推广大荔“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经验,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

按照“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年内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户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以上。

实施“万村千乡”、“新网”等农村流通工程,改扩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8个,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实施灌区改造、水保治理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

推进48个小二型水库治理,完成临渭、大荔、富平、白水等区域性供水工程,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加快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口。

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作,年内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