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914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重点资料文档格式.docx

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15.学习

(2):

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6.思维(3):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7.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8.演绎推理:

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

演绎推理包括三类:

线性推理、主题推理、三段论推理。

19.算法式:

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20.爬山法:

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21.接受学习: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2.智力:

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23.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24.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心理品质。

25.个别智力测验:

指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对个人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

26.常模

(2):

常模是解释分数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通过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团体得出。

最常见的两种常模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27.信度:

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越高说明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

信度又可以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28.效度:

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效度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

29.内在动机

(2):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30.成长动机:

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31.交往动机:

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32.应激:

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33.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4.认知方式:

是人们在对事物、现象和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35.包容需要:

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36.社会助长:

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37.从众

(2):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8.社会性压力源:

主要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39.挫折(3):

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的因素;

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

40.年龄特征:

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

41.关键期: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2.横断研究法:

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43.纵向研究法:

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是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44.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

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45.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性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46.压力:

也叫应激,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

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47.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上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

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不足:

(1)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

(2)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2)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

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在很小的时候就崭露头角,但在成人以后智力平平;

也有些人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P187-188

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

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成分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

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

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

我们常说的情商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有理想但不脱离现实,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5.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流派

时期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1879年—1900年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向、

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1890年—1930年

詹姆斯、杜威

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行为主义

1913年至今

华生、斯金纳

环境对人和动物、

外显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格式塔(完型)

心理学

1912年—1940年

魏太默、考夫卡、

苛勒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精神分析学派

1900年至今

弗洛伊德

决定行为的

无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

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

1950年至今

马斯洛、罗杰斯

人类所独有的

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

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奈瑟

思维等复杂的

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

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6.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必须有高智力。

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2)人格因素。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发现:

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代理人和监督等往往会导致内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4)动机因素。

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维持与激发。

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7.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高成绩动机水平的人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

这种人更富于创造性,他们总是力图将每件事情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们都始终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3)正确的归因方式

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常把以往的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努力地去改变自身不利于成功的缺点,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则会把以往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而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使他们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

8.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1)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

但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时,人们往往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交往双方的角色常常表现为互补,所以人们会喜欢那些与自己行为互补的人。

(2)个人品质。

个人的内在和外在品质是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随着交往的深入,内在品质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3)接近性与熟悉性。

9.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这时人们对反映的对象就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10.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1.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

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12.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气质与性格是人格的两个组成部分,气质体现了人格的生理差异,性格显示出人格的社会差异。

气质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

性格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受社会道德评价的制约,有好坏之分。

气质是先天决定的,因此起可塑性小;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其可塑性大。

(在人格中,气质的作用小于性格,性格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

二者虽不相同,但是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与特点,性格制约着气质的表现特征。

(联系))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来自情境方面的,也有主体自身方面的,既有质量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表征的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

而对问题的表征方式影响问题的理解。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的干扰。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假定:

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用。

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这样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会起干扰作用。

(3)功能固着性。

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这种倾向被称为功能固着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功能固着性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克服功能固着要求个体学会变通。

即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不受物体传统功能的束缚,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

(4)心向,也称为定势。

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

具体说就是指人们在过去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反应,以后依然用习惯了的程序去解决问题的倾向。

心向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这种心理现象对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简单的只需靠记忆或熟练操作即可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复杂、创新的问题则起到干扰作用和阻碍作用。

(5)动机的强度。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而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中,动机过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显著下降。

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不同恁地的问题需要的动机最佳强度不同。

14.简述表情的种类。

表情可以分为三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

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身段表情:

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的。

语调表情:

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15.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

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16.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重要特点是:

(1)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处于主观自我阶段。

(2)情绪表现不再单一,但又不稳定,常常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在与朋友、父母以及异性等不同较为对象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前不同的特点。

17.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其活动过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收集信息。

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

(2)转换。

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

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18.什么是智商?

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

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

智商分为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两种。

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

如果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则智商为1,若心理年龄大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大于1;

若心理年龄小于实足年龄,则智商小于1。

这种智商的计算只适用于儿童,其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离差智商是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智商的计算方法。

它表示的是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其实质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韦克斯勒假定人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均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

其计算公式如下:

离差智商(IQ)=100+15Z。

19.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是具有负责内涵的心理成分,它具有多种本质属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其中,不同人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人们人格的独特性。

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具有跨时空的一致性,它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

统合性是指人格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构成的统一体。

复杂性说明了人格结构多元化,各种人格特征的组合使人表现出千差万别。

功能性反映出人格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成分。

20.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借助于已有经验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和与解释。

感觉与知觉又有密切联系。

首先,二者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其次,通过感觉所获得的内外环境的信息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知觉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并借助于已有经验对它做出解释,使它获得意义,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1.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2.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主要涉及了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依赖程度。

从其人格整体来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纬度没有好与坏之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独领风骚。

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其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23.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反应:

(1)攻击行为。

“攻击必然是挫折的结果”,社会学家用来说明挫折与攻击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攻击行为,就可以推论这个人受到了挫折。

(2)冷漠。

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现出冷漠、麻木。

这种冷漠中包含着愤怒,是愤怒暂时受到压抑,而以间接方式表示的反抗。

(3)幻想。

个人遭到挫折后,可能陷入一种想象境界中,就好象“白日梦”,即暂时离开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来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对待挫折的非现实的方法。

幻想对挫折后的情绪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它终究代替不了现实,还是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这些方法统称为心理防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