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788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ppt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脉诊的价值v望而知之谓之神v闻而知之谓之圣v问而知之谓之工v切而知之谓之巧一、脉诊是四诊之一v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v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之一。

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v1.判断病因v伤寒论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v2.判断病机伤寒论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v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v3.判断病所v根据脉象的脏腑分布,判断病所。

v如脉浮主表v尺脉沉肾虚v左关脉弦肝郁v伤寒论128条“问曰: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v4.判断疾病性质v阴、阳、表、里、寒、热、虚、实v数脉v浮脉v弱脉v虚脉v5.判断疾病的基本趋势v脉象的变化往往在疾病变化之前能较灵敏的反应出来。

v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v6.判断疾病预后v290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v327条:

厥阴中风,脉微浮者为欲愈,不浮者为未愈。

v第212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利,止后服。

v7.在危急重症诊断、治疗过程中起到总把关作用v132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v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三、了解人体的体质。

四、脉诊操作为何要规范?

v脉诊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脉诊操作流程与规范v1.操作准备v2.时间v3.体位(患者、医生)v4.平息v5.平臂v6.左候右、右候左中风病常见脉象v金要略中风病常见脉象v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v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教材中风病(证型与脉象)1.中经络风痰入络证脉浮数风阳上扰证脉弦阴虚风动证脉弦细数2.中脏腑

(1)闭证痰热腑实证脉弦滑或弦涩痰火瘀闭证脉弦滑而数痰浊瘀闭证脉沉滑缓

(2)脱证阴竭阳亡证脉细弱或脉微细欲绝3.恢复期风痰瘀阻证脉弦滑气虚络瘀证脉细涩或细弱肝肾亏虚证脉沉细浮

(1)、弦(4)、滑(3)、细(3)、沉

(2)、涩

(1)、弱

(2)、微细欲绝

(2)正常脉象的正常波动与变化1.1.1.1.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性别差异2.2.2.2.年龄差异年龄差异年龄差异年龄差异3.3.3.3.体质差异体质差异体质差异体质差异4.4.4.4.脉位差异脉位差异脉位差异脉位差异5.5.5.5.情志影响情志影响情志影响情志影响6.6.6.6.劳逸影响劳逸影响劳逸影响劳逸影响7.7.7.7.饮食影响饮食影响饮食影响饮食影响8.8.8.8.诊脉时间的影响诊脉时间的影响诊脉时间的影响诊脉时间的影响9.9.9.9.季节的影响季节的影响季节的影响季节的影响临床医师脉象切不准的客观原因临床医师脉象切不准的客观原因

(1)药物的影响降压药弦脉变得柔和弹指脉不再弹指动脉硬化出现的硬脉不再硬阿托品脉变数或疾附子、人参脉由弱变强或数

(2)不规范的姿势A.指法不对B.切脉的手不对“左之右,右之左”C.患者正在治疗中,如静脉输液中。

D.卧位病人手臂不与心脏相平。

中风病常见脉象一、浮脉一、浮脉一、浮脉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上不太标准,浮脉更多见浮实脉、浮临床上不太标准,浮脉更多见浮实脉、浮临床上不太标准,浮脉更多见浮实脉、浮临床上不太标准,浮脉更多见浮实脉、浮脉脉脉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1.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

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

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

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

2.2.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

内风是体内气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

内风是体内气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

内风是体内气风邪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

内风是体内气血的逆乱和妄动所产生的,特别是阳气亢逆变动血的逆乱和妄动所产生的,特别是阳气亢逆变动血的逆乱和妄动所产生的,特别是阳气亢逆变动血的逆乱和妄动所产生的,特别是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

中药里面的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搜经而生风。

中药里面的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搜经而生风。

中药里面的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搜经而生风。

中药里面的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搜经隧、筋骨里面的风。

隧、筋骨里面的风。

隧、筋骨里面的风。

隧、筋骨里面的风。

3.3.阳气浮越于表。

某些过于意迈、野心勃物的人的阳气浮越于表。

某些过于意迈、野心勃物的人的阳气浮越于表。

某些过于意迈、野心勃物的人的阳气浮越于表。

某些过于意迈、野心勃物的人的归气也可以浮越于外阳秘乃固归气也可以浮越于外阳秘乃固归气也可以浮越于外阳秘乃固归气也可以浮越于外阳秘乃固,阳虚、气血大虚,阳虚、气血大虚,阳虚、气血大虚,阳虚、气血大虚,阳秘乃固,气内守乃固。

阳秘乃固,气内守乃固。

阳秘乃固,气内守乃固。

阳秘乃固,气内守乃固。

“黄芪走而不守黄芪走而不守黄芪走而不守黄芪走而不守”与与与与“党参守而不走党参守而不走党参守而不走党参守而不走”,黄芪可以促人之牌气、肺气上升、黄芪可以促人之牌气、肺气上升、黄芪可以促人之牌气、肺气上升、黄芪可以促人之牌气、肺气上升、外溢、通达外溢、通达外溢、通达外溢、通达;党参党参党参党参,就促进人的气一部分运行。

就促进人的气一部分运行。

就促进人的气一部分运行。

就促进人的气一部分运行。

浮脉诊断意义的鉴别浮脉诊断意义的鉴别1.1.1.1.邪气犯表所致的浮脉,可因邪气的不同,而兼不邪气犯表所致的浮脉,可因邪气的不同,而兼不邪气犯表所致的浮脉,可因邪气的不同,而兼不邪气犯表所致的浮脉,可因邪气的不同,而兼不同的脉象。

表邪所致的同的脉象。

表邪所致的同的脉象。

表邪所致的同的脉象。

表邪所致的,其脉可浮其脉可浮其脉可浮其脉可浮,也可以脉浮弦也可以脉浮弦也可以脉浮弦也可以脉浮弦,兼兼兼兼寒可以浮紧寒可以浮紧寒可以浮紧寒可以浮紧,兼湿可以脉浮缓兼湿可以脉浮缓兼湿可以脉浮缓兼湿可以脉浮缓,也可以脉象不流利也可以脉象不流利也可以脉象不流利也可以脉象不流利,甚至脉浮涩。

甚至脉浮涩。

甚至脉浮涩。

甚至脉浮涩。

2.2.2.2.风邪鼓动所致浮脉风邪鼓动所致浮脉风邪鼓动所致浮脉风邪鼓动所致浮脉,常脉浮弦常脉浮弦常脉浮弦常脉浮弦,且中取更有力。

脉且中取更有力。

脉且中取更有力。

脉且中取更有力。

脉浮取也弦浮取也弦浮取也弦浮取也弦,但是中取就更弦但是中取就更弦但是中取就更弦但是中取就更弦3.3.3.3.因气血或阳气大虚所致浮脉因气血或阳气大虚所致浮脉因气血或阳气大虚所致浮脉因气血或阳气大虚所致浮脉,脉常虚浮脉常虚浮脉常虚浮脉常虚浮,浮大或淫浮大或淫浮大或淫浮大或淫大中空。

正气大慮大中空。

正气大慮大中空。

正气大慮大中空。

正气大慮,气要脱了气要脱了气要脱了气要脱了;阻气浮越阻气浮越阻气浮越阻气浮越,阳要脱了阳要脱了阳要脱了阳要脱了,要亡阳了。

要亡阳了。

要亡阳了。

要亡阳了。

二、涩脉二、涩脉二、涩脉二、涩脉弦紧难分,涩脉难候。

血液黏度增高的脉象多半弦紧难分,涩脉难候。

血液黏度增高的脉象多半弦紧难分,涩脉难候。

血液黏度增高的脉象多半弦紧难分,涩脉难候。

血液黏度增高的脉象多半不流利,也就是涩脉。

不流利,也就是涩脉。

不流利,也就是涩脉。

不流利,也就是涩脉。

涩脉形成的机理与诊断意义涩脉形成的机理与诊断意义涩脉形成的机理与诊断意义涩脉形成的机理与诊断意义1.1.1.1.湿滞气机湿滞气机湿滞气机湿滞气机湿邪可以阻滞气机,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湿邪可以阻滞气机,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湿邪可以阻滞气机,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湿邪可以阻滞气机,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涩。

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涩。

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涩。

则血行不畅,脉象即可出现不流利或略微有点涩。

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177177177177条,条,条,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2.2.2.2.饮郁气机饮郁气机饮郁气机饮郁气机饮邪阻滞在肌表,阻滞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饮邪阻滞在肌表,阻滞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饮邪阻滞在肌表,阻滞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饮邪阻滞在肌表,阻滞在腠理,甚至影响到经络,所以该病脉象表现为涩脉。

所以该病脉象表现为涩脉。

所以该病脉象表现为涩脉。

所以该病脉象表现为涩脉。

3.3.3.3.瘀血凝滞瘀血凝滞瘀血凝滞瘀血凝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

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

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

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

4.4.4.4.阴血枯竭阴血枯竭阴血枯竭阴血枯竭涩脉提示真阴已经耗竭,阴血已经枯竭了,故预后涩脉提示真阴已经耗竭,阴血已经枯竭了,故预后涩脉提示真阴已经耗竭,阴血已经枯竭了,故预后涩脉提示真阴已经耗竭,阴血已经枯竭了,故预后不良,是死证。

不良,是死证。

不良,是死证。

不良,是死证。

5.5.5.5.气结于内气结于内气结于内气结于内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也可见到涩脉。

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也可见到涩脉。

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也可见到涩脉。

气机郁结于体内,阻闭颇重,也可见到涩脉。

涩脉涩脉涩脉涩脉的诊断意义有五的诊断意义有五的诊断意义有五的诊断意义有五,按临床发生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按临床发生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按临床发生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按临床发生的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凝滞、阴血枯竭、气结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凝滞、阴血枯竭、气结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凝滞、阴血枯竭、气结湿滞气机、饮郁气机、瘀血凝滞、阴血枯竭、气结于内。

于内。

于内。

于内。

涩脉诊断意义的鉴别涩脉诊断意义的鉴别涩脉诊断意义的鉴别涩脉诊断意义的鉴别1.1.1.1.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

湿滞气机,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

湿滞气机,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

湿滞气机,湿滞气机者,脉多现不流利或欠流利。

湿滞气机,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形成涩脉的比较少。

2.2.2.2.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

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

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

饮郁气机与气结于内,脉多为弦涩。

3.3.3.3.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

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

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

瘀血凝滞者,脉常可为细涩。

4.4.4.4.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

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

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

阴枯血少者,脉可短涩。

三、弦脉三、弦脉三、弦脉三、弦脉弦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弦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弦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弦脉的形成机理与诊断意义1.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肝胆气郁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气结肝胆气郁气结肝胆气郁气结肝胆气郁气结2.2.风势劲急(主要之肝风劲急,包括阴亏肝急风风势劲急(主要之肝风劲急,包括阴亏肝急风风势劲急(主要之肝风劲急,包括阴亏肝急风风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