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351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

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

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

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

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4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走进铜锣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

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

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

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

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农郁的客家习俗、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同时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更是被誉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采访途中,县委领导专门请来的一位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在半路跳上车,为我们唱了两首山歌。

我听不懂客家方言,但那优美婉转的旋律,已超越了歌词的含义。

     

地处湘赣边界的铜技,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极目所见,群峰叠翠,万木葱茏。

据陪同者介绍,铜鼓县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居全国前列。

此外,这里还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有绵延十余公里的丹霞地貌,有与《桃花源记》中高度契合的山川幽谷。

与此同时,投资二十多亿元的汤里温泉也即将建成。

铜鼓是长寿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然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不为铜鼓的“天然氧吧”,不为它的“避暑胜地”,而是为了走进一段红色的记忆。

    

在短短半夭时间里,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

那油漆剥落的书桌、古老奇特的油灯和锈蚀的刀枪剑戟,引领我们走进一幕又一幕历史的记忆与细节。

就是在萧家祠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著名诗句。

我驻足铜鼓秋收起义阅兵广场,凝视纪念碑上的工农革命军的威武雕像,不禁进入遐想,耳边仿佛又闻惊雷声动,鼓角争鸣。

让我深感震撼的是,也正是在那段飞扬激荡的岁月里,在铜鼓,先后有七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一万八千人。

铜鼓,这块名符其实的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令我感到凝重。

  

浏阳与张坊镇交界处的排埠镇月形湾,潭水碧绿,溪流淙淙,山上长满了翠竹、灌木与茅草。

如果没有史料记载,很少会有人想到,在这个普通的山湾,毛泽东曾经历过他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

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乔装成安源煤矿采购员,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准备亲自领导秋收起义。

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9月8日进入浏阳张坊镇七溪村时,被张坊的团丁抓住。

团丁要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

押送途中,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

在离民团总部不到二百米的地方,终于找到了机会。

他急中生智,成功逃脱。

后来在一个叫陈九兴的农民帮助下,毛泽东在吴家祠住了一夜,于9月10日到达铜鼓县城萧家祠。

次日,在铜鼓大沙洲的永宁桥畔举行了阅兵仪式,发动了永载史册的秋收起义。

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景仰乐道的传奇史话。

时光带走了岁月的风尘,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早已在这里凝固。

如今,小小的月形湾,作为一代伟人的化险地,已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精神风景。

在铜鼓,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大沩山下永丰村的“精准扶贫”。

据镇党委书记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

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采、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

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

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

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緬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

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緬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7.文中插叙了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8.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敬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

“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

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

“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三》,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

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

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

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13.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外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

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

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

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15.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2)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提到自己最厌恶的行为是:

,。

(3)“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9分)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

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当代文化风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沁人心腑萌发心悦诚服引领

B.感同身受焕发心悦诚服指引

C.感同身受萌发心驰神往指引

D.沁人心腑焕发心驰神往引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20.仿照下面的诗句,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

(5分)

墨 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归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162天。

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960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

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

北京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

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

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

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思辨色彩突出,书写认真,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学号

选择题:

1、2、3、6、9、10、11、14、17、18、19、

一、现代文阅读Ⅰ

4.(4分)

5.(6分)

1、现代文阅读Ⅱ

7.(6分)

8.(6分)

2、

(一)文言文阅读

12.

(1)(4分)

(2)(4分)

13.(4分)

(二)古诗词鉴赏

15、

16、

(1)

(2)

(3)

3、语言文字运用

20、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