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75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11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

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

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

上片描写了几幅图?

请概述。

明确:

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

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

不能。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

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

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

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7句。

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

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请同学读一下。

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

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

为什么好?

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

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

遍:

写出红之广。

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

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

杜牧《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染:

用了拟人的手法。

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漫:

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

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

击,能否改为“飞”字?

击:

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

“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

竞争、竞赛。

竟:

出人意料。

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

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

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

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

(联系时代背景) 

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

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

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问:

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

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

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

简析“稠”。

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江山:

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

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

“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

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

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

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

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即:

(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 

主观 

主观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

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

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教师寄语:

这个单元选编了广为传诵的9首中外诗歌。

这个单元诗歌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单元鉴赏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诗歌鉴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

2、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一、课前自习学案

1、自学方式方法

①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全诗,画出重点诗句,找出诗歌意象、音节、韵律等。

②根据教师寄语,留心注解①,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根据自己的阅历展开联想,领会诗词内容。

③根据自己的领会,谈谈词人写作时的心情和抱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对学习、理想的认识。

2、名人导向

①作者生活时代、写作动机介绍: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②文章重点章句导读、故事或人物介绍: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③关联资料索引(兴趣自选)

[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具有雄浑、洒脱、壮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

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

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诗词名句背诵]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七律•登庐山》)

8、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10、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1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

1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1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七律•冬云》)

[毛泽东书法欣赏]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

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

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他说: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

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

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

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

他指出:

“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