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58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启蒙《三字经》教案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3、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

这句意思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孔子“性无善无恶”。

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

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近”,接近,类似;

“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

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假如,如果;

“教”学习,受教育,管教;

“乃”,就会;

“迁”,变化。

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

“贵”,重要的,好的方面;

“专”,专一。

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

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

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

我们来看看。

“昔”以前,古时候;

“择”选择;

“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讨论: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

“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1、提问:

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释词与译文:

养:

生养,养育。

过:

过错,罪过。

惰:

懒惰,这里指没有尽到责任。

非:

不是。

宜:

应当。

生养了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了。

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

那么。

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琢:

琢磨。

器:

器皿。

方:

正当。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读书学习,就不懂知识和道理。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

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

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

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课时

1、理解三字经9-16句内容,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了解典故: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授课基本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6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

2、授课内容如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3、组织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三字经前面内容,并提问: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

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

(如果,假设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2、讲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讲解: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孔融的故事)

备注: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3、提问: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是什么在驱使他们?

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

(善,恩)

引入:

感恩。

4、释词与译文:

温:

温暖。

执:

把握、遵守。

首:

首先。

次:

其次,第二

弟:

通“悌”,尊敬兄长。

见闻:

看见、听见

东汉人黄香,九岁就知道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谦让的道理,是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看多听古今做人的道理。

学习算术可以知道数量,学习文章可以知道古今道理。

从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是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5、深讲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

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6、孝悌了,就可以做善事了吗?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讲解后两句

联想:

学无止境——(数学教育的发展)

科技兴国:

请同学们为了理想好好学习各科文化知识。

7、三才者天地人:

“才”在这里就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一句意思是:

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

天、地、人;

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

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

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才”这个概念,来自于周易的说卦。

《易经》里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书“天人合一”),现在,随着科技智能的发展,人类逐渐丧失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坏自然和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越来越盛,从而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在现代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应着“三才”,我国古代还有“三大”(板书:

“三大”)一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

(答案:

天大,地大,人大)。

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吗?

雨果的一句诗:

“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可以比天地更广阔,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远大,那么:

你的远大志向是什么呢?

8、三光者日月星:

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提问:

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

(光有什么作用?

)人会“发光”吗?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什么叫“纲”?

“纲”实际上最早的意思是渔网上面那根最粗的绳子。

打鱼的网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绳子,下面串着一根根网眼线。

拎着这根绳子一撒,网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网给收回来了。

“三纲”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后面十义会提到,此不作详细讲解)

9、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四季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多彩,对于自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心(与上节课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补充:

黄帝制历法:

黄历。

二十四节气歌数九歌

10、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

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四、朗读背诵今日所学。

五、小结: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和师长有恩于我们,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懂得孝敬尊重他们。

让我们胸中常怀感恩之心吧!

从“三”开始,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中“三才”“三大”“三光”“三纲”“四季”“四方”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

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三字经》的新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至“此十义,人所同”。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概念:

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五伦、十义。

3、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学习古人做人的五项原则“五常”。

2、背诵本节课所学的原文。

初步了解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诵读《三字经》里的新句子:

“曰水火,木金土”至“此十义,人所同”

解释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五伦十义

课前准备:

本节课讲授的新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了解孩子们对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导入:

<

三字经>

>

讲完“三”和“四”,自然要接着讲“五”“六”“七““八”“九”“十”

要流畅的诵读出来

三、解释概念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用五行的观念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设计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还对应一定的时间段。

五常:

为人处世方面五种最重要的东西:

仁指仁爱宽容,义指得体,礼指中正谦虚恭敬,合乎规范,智指有才能明道理,信指专一守信。

智和信要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成为优秀的品质,所以说“不容紊”。

这五种品质现在仍然重要吗?

(可以请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讲一讲,补充故事:

《情同朱张》)

六谷:

人们种植的几种粮食作物:

稻:

即大米;

梁:

高粱,小(粟);

菽:

大豆;

黍:

黄米(粘的);

稷:

黄米(不粘的);

麦:

大麦,小麦;

人们常说的“五谷”是更早的提法,没有包括稻,因为很古的时候北方没有稻子。

现在人们讲“五谷”指稻、黍(小米)、菽(豆类)、麦、稷。

六畜:

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先后把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

补充故事:

伏羲与六畜的来源。

六畜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马的作用已减弱,其他几样还是很重要哦。

七情:

喜悦,愤怒,哀伤,恐惧,喜爱,憎恶,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要正确对待。

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种情绪,并说说感受到这七种情绪的事情。

八音:

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以制成乐器的材料为分类标准,始于周朝。

匏:

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

土:

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

革:

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

木:

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木鱼;

石,玉石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磬;

丝:

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比如琴,瑟;

竹:

竹制乐器,如笛子,箫。

吹牛皮的来历:

牛皮与八音有关,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的本意是讲的事不搭调,是否夸大事实倒在其次。

(补充:

高山流水的故事)

九族:

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关系: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古时候,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可能要株连九族。

五伦十义:

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古代,现代是首长与兵的关系),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

五伦之中每一伦都是一体两面,五对十面就是十义: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也就是十条义理的意思。

1、“父子”字面意思理解为父亲和儿子,延伸的意思即是父母子女,也就是家庭关系,占一个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遗德,是自己的分身,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同样,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再造。

父子双方都能知恩报恩,就是父慈子孝,这是自然的。

为什么先讲父母子女的关系?

教授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提问学生:

你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2、夫妇即是夫妻,夫妇之间是一体,占一个从字,两人不背逆谓之从,也就是《论语》里面说的“夫唱妇随,妇唱夫随”。

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旁人(当着孩子或外人),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不能拆台,有分歧、有意见回去再讨论。

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

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

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这就是夫和妻顺。

你的父母相处和谐吗?

3、兄弟之间是一体,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可以举学生中的例子)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4、朋友之间是一体,朋友之道讲究信与谊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

但是朋友相处切记要知止,要恰到好处,要保持距离。

并非朋友有错误,你也不指出他。

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提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你交的朋友讲直话、能原谅人、知识渊博,就是益友;

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异、个性软弱、专门说你爱听的话,就是损友。

讲述一个半朋友的故事。

一个父亲教育自己的儿子如何交朋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

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

“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

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

“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

对他说:

“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

”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了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

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

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

“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那个父亲的临终告诫,不仅仅让他儿子,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交友的真理:

你可以广交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

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此。

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

当然,偶尔你也会遇到善待你的人,你该庆幸那是你的福气,但绝不要认定这是一个常理。

因为人生只有一个半朋友。

学生认为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5、君臣之间是一体,原则是“君敬臣忠”,做领导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属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敬在内心,忠在行为,二者都不在嘴上,花言巧语没用。

孟子在《离娄篇》中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伦十义,就是做人的十条大道,也是支撑一个人命运的十根柱子。

明道才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轮竖立起来了才能运转。

不明道、不行道,十根命柱都倒了,你的命运会是什么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集体诵读一遍

四、小结:

这几句介绍了组成万物和为人处世的五种重要的东西,以及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六种重要主食和家畜、人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

五、学生读背:

背诵本节课所学原文。

附故事《情同朱张》:

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器重他,把他当做朋友对待,于是就握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