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中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
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
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
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堂的大门,走进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书里包含着同学的友情,父子的深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又是感悟人生的第一本书。
所以应当写,不写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本”是双关语。
既指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
四、布置作业
(1)字词个2遍,并记牢。
(2)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和“本”的双重含义。
4、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1、识记重点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及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成功的秘诀》是他传世的名篇之一。
(二)掌握字词
1、读音:
髭(zī)髯(rá
n)鬈(quá
n)绺(liŭ)黝黑(yŏu)禁锢(gù
)侏儒(zhū)锃亮(zè
ng)广袤(mà
o)甲胄(zhò
u)粲然(cà
n)犀利(xī)
2、解词(9个)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
(三)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5段):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部分(6—9段):
描写托尔斯泰的犀利目光——表现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基调是敬佩、赞美。
(五)写作特点
1、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2、欲扬先抑的写法。
1、字词各2遍。
2、研讨与练习二。
5、再塑生命
海伦·
凯勒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可爱之处。
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感情。
2、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3、学习海伦·
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凯勒,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世界》《走出黑暗》等。
1、读准字音:
绽(zhà
n)搓(cuō)捻(niăn)冥思遐想(mí
ngxiá
)遨游(á
o)
2、解词(5个)
不求甚解:
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甚:
很。
恍然大悟:
猛一下清醒觉悟的样子。
不可名状:
没法用语言来形容。
名:
说出,状:
描述。
期期艾艾:
形容口吃。
冥思遐想:
漫无边际地深思想象。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莎莉文老师的伟大可爱之处。
1、全文共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
请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
三件事。
老师到来,抱我入怀。
——关爱(感受到关爱)
给我娃娃,教我拼写。
——兴趣、方法(具体)
井房散步,辨别杯、水。
——耐心、方法(启发智慧和情感)
第二部分:
一件事。
走进大自然,认识美与丑。
——面对现实、面对自己
第三部分:
理解爱字,领悟到抽象概念。
——提升思维(抽象)
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耐心,教育得法,循序渐进。
表现了“我”好学、敏思、坚毅、热爱生活。
2、为什么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当初后来
疲倦不堪(失去生活的信心)唤醒了我的灵魂,给予我光明、
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没有方向、希望、快乐和自由。
对未来没有希望)懂得了“爱”,感觉到有无数无形
的线条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间。
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
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的意思,但在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莎莉文老师唤醒我的灵魂,使我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3)莎莉文老师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从这些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给我“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四)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
敬爱、感激。
抓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体会。
字词各2遍,并记牢。
说话要简洁
说话要讲究方式
1、简洁即简单明了,说话要简单明了,不要罗嗦。
2、为了让对方理解你的话语,认同你的观点,说话要讲究方式,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说话的方式很多,这里介绍两种:
直言和婉言。
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一致,直截了当,就是直言。
对于有些事物,有时不便于直接说明白,而用一些相应的同义词语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就是婉言。
通常,在家庭里、在亲朋好友之间,可以有什么说什么。
在其他场合,或对不很熟悉的人,说话要谨慎,适当使用一些委婉语言。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6、雪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生字生词,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反复诵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清新优美的语言,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作者简介(略)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读准音:
磬(qì
ng)奁(liá
n)灼(zhuó
)脂(zhī)褪(tuì
(2)解词(4个)
消释:
消融;
融化。
朔方:
北方。
弥漫:
充满。
凛冽:
刺骨而寒冷。
2、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共分几部分?
段意是什么?
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雪的优美。
第二部分(4—6段)写北方雪的壮美。
(2)从两部分的描写中,你认为作者更喜爱哪方的雪?
为什么?
更喜爱北方的雪。
这可从“但是”一词中看出。
它强调的是后者。
还可以从描写中看出:
写北方的雪“永远如粉。
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弥漫太空”这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3)两部分的描写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第二部分,表现了作者顽强的斗争精神。
(4)全篇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作者反抗冷酷现时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作者一个共同的哲理:
美好的理想需要用战斗去实现。
3、理解重点语句(研讨与练习二)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强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强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答:
“冰冷的”“坚强的”,强调了雪花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1、字词各2遍,并记熟。
2、研讨与练习三(写片段)
7、雷电颂
郭沫若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观。
(一)复习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的笔名。
四川省乐山人。
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古文字学家。
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他著作很多,除诗歌外,还有小说、散文、剧本等。
1、解读题目
“雷电颂”就是歌颂雷电的意思。
是节选作者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此时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剧情简介:
在七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屈原(楚国人,三闾大夫)看透了秦国吞侵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
却遭到秦国宰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内外勾结、陷害。
楚国撕毁了楚齐盟约,投降了秦国,屈原被囚禁。
《屈原》全剧分五幕。
依次是:
《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2、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杀害爱国抗日的军民,掀起了反共高潮。
中国当时的现实与楚当时的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3、读课后“参考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大概内容:
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学生读)
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雷电颂》的结构层次:
分两层
第一层(1—8段):
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层(9—13段):
屈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总之,诗人在文中借雷电勇猛和雷霆万钧的战斗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理想和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及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5、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的当权者。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言气势
拟人、排比、反复、夸张等。
6、掌握字词
(1)读准字音:
睥睨(pì
nì
)鞺鞺鞳鞳(tāngtà
)稽首(qĭ)迸射(bè
ng)雷霆(tí
ing)奸佞(nì
ng)笃信(dŭ)阿谀(yú
(2)解词
睥睨: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阴惨:
阴暗悲惨。
拜手: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稽首:
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阿谀:
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
1、字词各两遍,并记牢。
2、背诵前六段。
8、短文两篇
巴金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了解文中神话传说的深意,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1课时。
(一)背景材料
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了解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甘,巴金是他的笔名。
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三)掌握字词
1、读准音:
瞬间(shù
n)夸父(kuā)一撮灰(cuō)一撮胡子(zuŏ)旸谷(yá
ng)姮娥()翡翠(fěi)掠起(lü
è
)蜿蜒(wānyá
n)
(4个)
苍茫: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
自认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这里是指海燕矫健的意思。
号叫:
这里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蜿蜒:
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四)写作特点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对比的手法。
3、象征的手法。
2、练习册。
10、组歌
纪伯伦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诗人拟人化的感情内涵。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二)背景材料
纪伯伦生活时代的黎巴嫩是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时期,他激进的思想和当时的政治相悖。
所以在自己的国土上,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然而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念,冷却他炽热的赤子之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
1、掌握字词
炽热(chì
)祷词(dăo)长吁短叹(xū)满腹(fù
)天穹(qió
ng)
沟壑()心扉(fēi)酷肖(xià
(2)解词(5个)
执拗: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长吁短叹:
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纹丝不动:
一点都不动。
憔悴:
形容瘦弱,面色不好看。
璀璨:
形容珠宝等光彩鲜艳。
翱翔:
在空中回旋地飞。
酷肖:
酷似。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浪之歌》
内容:
第一部分(1—4段):
海浪对海岸的爱恋。
第二部分(5—6段):
海浪公而忘私的精神。
第三部分(6段):
借海浪直抒胸臆。
中心:
借助海浪对海岸的热恋,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雨之歌》
雨的功用。
第二部分(5—7段):
雨的诞生和坠落。
第三部分(8段):
雨同爱情极其相似。
借雨来歌颂奉献者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特点
借物抒情的写法。
第三单元
理解课文内容(词句、文意、要点等),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育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得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1、掌握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解题
“敬畏自然”是什么短语(动宾)?
“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重畏惧)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人类应当敬重自然界的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读准音:
咫尺(zhĭ)鲲鹏()斥鴳(yà
n)相形见绌(chù
)混淆(xiá
o)佳肴(xiá
解词:
(6个)
不自量力: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沾沾自喜:
形容自满得意的样子,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沾沾:
轻浮、自鸣得意的样子。
咫尺:
比喻很近的距离。
相形见绌:
互相比较之下,一方就显得逊色不足。
绌:
差、不够足美。
精巧绝伦:
精细巧妙得没有可以相比的。
混淆:
混杂,界限模糊。
2、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段)引论:
人类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
第二部分(2—10段)本论:
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1层:
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
人类的智慧(科技成果)——人类的智慧的发展——人类的认识——人类智慧的成果。
第2层: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关系。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相形见绌。
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
第3层:
宇宙是大生命,人类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论:
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板书:
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
人类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的智慧的一部分敬畏自然
人类只是大自然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1)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从否定“征服自然”——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的智慧的一部分——人类只是大自然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敬畏自然
(2)讲道理,依理服人。
(3)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富有文学色彩,讲究语言的形象性,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4、体会语言
反问句——陈述句——比较作用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变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的体现吗?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1、字词各三遍。
2、《目标》题。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1、朗读课文,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难词,理解作者写本文的目的。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体会它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1•5课时。
(一)朗读课文,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难词。
骞(qiān)鹭鷥(lù
sī)噬(shì
萧瑟:
形容冷落、凄凉。
繁衍生息:
繁殖延续、生活生存。
吞噬:
吞食、并吞。
沧海桑田:
比喻变化大。
沧海:
大海;
桑田:
泛指农田。
干涸:
水干枯竭。
(水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过去:
罗布泊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
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现在:
没有草、没有溪水、没有飞禽,死寂、恐怖。
(2)罗布泊有如此大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请归纳一下。
原因: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被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一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的水资源,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悲愤的心情,呼吁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段)介绍今日罗布泊的景象——神秘、荒漠。
第二部分(4—8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绿洲、仙湖。
引资料、列数字极其作用。
第三部分(9—14段)写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改道、盲目。
列数字、作比较。
第四部分(15—25段)写向罗布泊行进途中的所见所感。
文学色彩——比喻、拟人。
第五部分(26—28段)写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青海湖、月牙泉,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三)本文的特点
1、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
文学:
形象地描绘(比喻、拟人等修辞)、抒情。
新闻:
真实性。
2、课文极强的震撼力
(1)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好坏鲜明突出、落差大。
(2)排比,如“四盲”和篇末的“三个救救”,加强语言的气势,把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3)拟人,将胡杨、罗布泊拟人化,94页最后一段,95页第3段,让人撕心裂肺地痛。
(4)直接抒情,如95页“此时此刻……心情沉重”,使人产生共鸣。
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一、教学要点:
1、运用概括提要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和其创作,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个中国人之一。
1991年6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