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623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案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句解读:

你没有看到汹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

修辞手法:

夸张

问题研讨:

(1)此句可以改成“黄河之水山上来”吗?

明确:

不能,作者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2)搜集“流水”的意象的诗句,简要分析这一意象常表现的主题。

《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有诗云:

“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没有看到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中悲愤的白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比喻、夸张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又想到了什么样的人生?

结合诗文简要赏析。

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

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

(补充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对一波月色。

我有雄才伟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

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哪两个字用的好?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必”和“还”,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它是一种真正的“乐”吗?

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4、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

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1)作者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①使得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人的真心话吗?

作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不是真心话,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

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

结合曹植生平试做简要分析。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以曹植自况,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仆人拿去统统换了美酒,

  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1)作者和朋友一直“将进酒,杯莫停”,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为什么还要“呼儿将出换美酒”?

借酒浇愁

(2)作者“愁”具体指的是什么?

又为何说“万古”?

修辞手法?

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

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教师活动:

组织各问题过渡,对学生展示鉴赏的每一项内容都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各诗句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走入作者,把握情感。

B、合作探究——李白的诗酒人生时间(7-9分钟)

小组课下研讨问题,搜集李白生平资料和李白饮酒的诗词,明确问题答案,

课上进行展示交流,其他组学习质疑,共同研讨李白的诗酒情缘

1、“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代表了哪两种人生观?

为什么有这种矛盾的心境?

(结合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人生经历进行分析)

积极入世,消极避世,这正是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

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权贵,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一方面想入世,一方面又不得不避世。

所以在他的诗词中总有这种矛盾的体现,也使文章感情起伏波折,同时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2、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酒中仙”,谁能说说有关李白和酒的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极思考化用诗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迅速融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另:

可以提醒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诗歌,就会给作文增添一笔文采。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把诗、酒当成自己的朋友,诗和酒是李白于坎坷、失意中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明确问题答案,引入李白生平和李白饮酒的故事,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德育指导

(三)、“美读”环节:

创造性的诵读诗歌时间:

(5-13分钟)

先放濮存昕、焦晃、高二五班于晓琳的第一节的朗读,让学生对比感悟,强调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成功,并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有诵读意识,在全文鉴赏后,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再放配乐渲染情境,让学生练习,鼓励展示加分。

对比感受名家和同学是如何诵读的,借鉴和激励自己创造性的诵读诗歌,对诗词进行美读,积极展示为本组加分。

(如果前面鉴赏用的时间过多,把展示留到下节课。

三、作业:

1、“美读”《将进酒》,下节课分组抽查进行个人展示。

2、写一段关于李白诗酒人生的感悟或评论(写在周记上,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阁夜》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隽永的意蕴。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诗的风格,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二、合作讨论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

“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

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

“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

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

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

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

“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

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

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

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

悲战乱人民之苦;

悲贤愚同归。

三、拓展探究(课后探究∙讨论“四”)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瑟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境界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危墙、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间的渺小和无助。

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上也不同: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四、拓展阅读

评《阁夜》

杜甫在夔州,寓居西阁正是秋冬之时。

所作诗篇多写萧条岁暮之景,《阁夜》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七律。

在长期的丧乱流离生活中,杜甫已惯于长夜不眠。

夜中所见所感都与动乱时代的影像交织在一起。

这一首也不例外:

岁暮时节,一个雪晴之后的冬夜。

五更时军营里的鼓声和号角声此起彼伏,在夜空中回荡;

仿佛因这战声的撼动,三峡中星空和银河的倒影也在江水中摇曳不定。

长夜中不但鼓角声悠长悲壮,声声入耳,更有荒野上千家百姓的痛哭声,时时传来战伐的消息;

惟有疏落的几处渔夫樵子的夷歌,还传递了一点生命的声息。

与其他写夜景或野哭的同类诗作相比,这首诗的特色在于:

这样一幅动荡时代的景象,都是通过夜中闻声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战争的各种动静在气象萧森的三峡中回荡放大,一齐奔涌到诗人的耳边,而诗人又运用铿锵的诗韵节奏强化了这战声的凄惨悲壮之感,可谓以声写声,所以读来格外声节悲壮。

更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千百遍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时空背景中去思考。

开头感叹日升月落催促着本来就太短的光阴,并不仅仅是写岁暮日短的常套。

它与结尾的“卧龙跃马终黄土”相呼应,令人想到:

诸葛孔明是诗人最敬仰的先哲,公孙述是白帝城的创始人,无论其功业如何,最终都归人了黄土。

又何况那些耀武扬威、不成气候的诸将呢?

历史上曾有多少鼓角声在江峡间回荡?

但三峡星河是永恒的存在;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家为战伐而痛哭郊野?

而渔樵生活不会从此断绝。

这就是诗人有意将“五更鼓角”和“三峡星河”相对,以“野哭”和“夷歌”相对,又特别强调“起渔樵”的原因。

战争无论拖延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

悟出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暂时的人事不顺和音书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

结尾虽是聊以自慰,但这一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却使这首诗的意义越出了眼前一时一地的感受,触及了战争和人类生存的普遍规律,这种难以企及的境界才是此诗之“伟丽”在后世罕有承继的根本原因。

《李凭箜篌引》

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描写音乐的魅力。

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语设计】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

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课文,大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

借助课文注解,阅看《学法大视野》,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

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反复吟咏诗歌,赏析诗歌

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2、“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

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

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内综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

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写出了音乐声的神奇美妙,感人肺腑,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背诵课文】

1.小组内背诵比赛

2.小组优秀代表背诵展示

3.全部齐背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课前读】背诵《李凭箜篌引》

【默写课文】

1、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

联系上下文,在诗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3、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有何妙处?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效果?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

承上启下。

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逗”,强调音乐的震撼力。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

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

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从而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技艺的高超。

⑴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⑵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⑶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

的世界。

【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熟练背诵课文

《虞美人》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文眼导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