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解析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Word格式.docx
《历年解析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解析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泊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
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为咸水湖).
36,(36分)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
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
:
试题信息的类型,结构,数量等
36,(36分)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AA′剖面图显示的是山地中的一个宽广的河谷;
BB′剖面图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河谷;
CC′剖面图显示的是丘陵中的河谷.
该小区域是山地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ABCDC′D′
A前置限定
B行为动词
C主题范畴
D后置限定
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
开发中应当避免陡坡垦荒;
防止水土流失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
河流有较大落差
有峡谷(形成良好的坝址)
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
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解题思路提示
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空间思维想象西路,西北路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然后思考沙尘暴的景观和形成原因,得出地表环境特点.
答案:
(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提示:
明王朝灭亡时的年份是1644年
分析图6中从季节分布特点思考原因
从图7中沙尘暴出现次数发现规律
根据沙尘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发生季节,结合气候特点,思考自然原因.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震荡,波动等)12.
以近三年的全国文综卷36题为例看能力要求:
识记地理事物,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归纳推理
美国农业区及地域类型
2004文综4
空间定位,空间想象,空间联系,综合分析
云贵高原等高线图
2004文综3
经典试题
综合分析,描述概括,运用原理推导分析
中亚白风暴问题
2004文综2
绘图判读,空间思维,推理判断
华北某地地形区气温降水图
2004文综1
备注
能力要求
主要内容
全国卷第36题
空间定位.综合分析,知识迁移与联想
北冰洋融冰速度及有关洋流问题
2006文综2
根据资料认识规律性问题
空间定位,分析判断,原因分析认识规律
沙尘暴活动路径多发地区及有关统计
2006文综1
空间定位,分析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
我国某地冬季天气系统城市交通区位因素
2005文综3
空间定位,气候特征判断,分析表述
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与气候直方图
2005文综2
根据提供的信息独立编制答案
判读剖面图,综合分析,空间想象
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面图与剖面图
2005文综1
通过以上举例可看出:
试题在逐步变化,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提高,能力要求的类型逐渐扩大.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有些带有方向性的甚至是隐性信息值得注意(如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全面地认识环境的变化,以全球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环境问题,从宏观上,多角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其他地理问题等),这是仅凭单纯记忆无法应对的.
3,学科内综合为主,其次是跨学科综合
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学科内部及相关学科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命题的立意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有关理论联系起来,情景设置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因而常以教材外的知识为切入点,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来呈现.
如近几年试题中涉及到的问题有:
民工潮,绿色阳台,沙尘暴,可燃冰,气象经济,石油净进口,我国粮食生产,印度洋海啸等.
试题中并不是直接考查这些事物本身,而是以之作为切入点,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解决未见过的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探究精神的考查.
36,读图12,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6分)
(2)简述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柑橘生产的影响.(8分)
答案要点:
(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柑橘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市场地域扩展.
按加工层次,柑橘加工业划分为以罐头生产,原汁榨取为主的初级加工业,以饮料生产,香精与色素提取,果酸加工为主的中高级加工业.
(3)分析甲地柑橘加工业的区位优势,说明不同加工层次的布局指向.(10分)
答案:
(3)原料丰富,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等,初级加工业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中高级加工业是市场指向型工业
(4)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4)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
(5)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6分)
(5)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4,依据提供的大量信息,领会问题情境,
理解设问要求,独立判断或编制答案.
试卷上的问题是新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教师没有讲过的新问题(这样才最公平);
解答问题的程序不是靠从头脑中搜寻答案,而是根据提供的大量资料,并综合储备的信息,确定解题思路,再独立进行判断或编制答案.
图1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1,回答3~5题.
3.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B)
摩尔曼斯克位于北纬69°
是北极圈内的最大城市,俄罗斯的不冻港.
根据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昼长
极昼
22时
20时
18时
16时
14时
12时
昼长时间
24时
23时
21时
19时
日落时刻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日出时刻
日出时刻与日落时刻:
24-日出时刻=日落时刻
昼长时间=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根据昼长时间可判断季节,夏季昼长,冬季昼短
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时间的计算
日出时刻与日落时刻
如:
6点日出,则日落时刻=24-6=18点
4点日出,则日落时刻为20点,为夏季
日出时刻为8点,日落时刻为16点
则昼长=16-8=8小时,昼短夜长,为冬季
日出,日落时刻,昼长,夜长时间,季节
五项内容联系密切,可相互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
解题思维过程
3月21日全球均6点日出,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长,日出时间逐渐提早
①地到3月30日即0点日出,进入极昼,应在北极点附近;
②地自3月21日后白昼渐长,至5月初进入极昼,应在北极圈内;
③地在6月22日这一天昼长24小时,以后开始变短,在北极圈上;
④地在6月22日前后昼最长,但也不过18小时多,未出现极昼现象,故在较高纬度,不到北极圈.
摩尔曼斯克在北纬69°
符合②,故B为正确选项.
4.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D)
3月21日到6月30日白昼增长,故不会在南半球,排除A;
有长昼现象,达18小时多,故不会在低纬度和副热带高压带,排除B,C.因此判断在副极地低压带,正确选项为D.
5.8月23日,
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C)
解题思路提示:
8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以北,距秋分日尚有一个月;
与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相同的一天应在4月22日左右,距春分日也刚过一个月,可知这两天的昼长是相同的.
3月21日
9月23日
4月22日
8月23日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与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从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思考:
4月22日与8月23日,5月22日与7月23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昼长,极昼极夜范围等现象也是相同的.
与8月23日太阳直射点相同的一天应在4月22日左右,这两天的昼长相同.从图上可看出4月22日左右的日出时刻在2点,说明昼长20小时,推论8月23日昼长也是20小时.故C为正确选项.
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或书上的原词原句可以应用,这种考查临场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联系能力,表述能力(运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空间想象能力的试题,正逐渐被人们所习惯与认可,在复习指导过程中正在注意应对的策略.
在平时(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积累这些潜能已经提到日程上,如: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牢固的空间概念,严谨的时间观念,敏锐的信息意识,清晰的表述能力等.
5,文化素养的考查正逐渐体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近些年来,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加强了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历史,地理,政治三科都有体现.诗词,散文,国画,砖画,图片,商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既从多角度启发考生思考,又能给考生展示才能提供机会,同时带来一定趣味性,缓解考场紧张气氛.这需要平时积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路灵活,方能适应.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审题:
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
情境设置中的空间信息
高度信息——登高,俯视;
方位信息——南望,北顾;
时间信息——晴岚可爱(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
思考问题依据的地理事物——太行诸山
图像信息——经纬度,北京及小五台山,长城,200米等高线,等温线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115°
E,41°
N
内蒙古
●
例:
《真腊风土记》(元)记载:
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腊;
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
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跣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
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B,3~4月C,5~6月D,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A,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A,巴勒斯坦地区B,阿拉伯半岛
C,南亚D,中亚
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A,传染扩散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D,等级扩散
A
B
C
三,领悟试卷启示
思考变化趋势
1,新课标中学科内容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考试内容
今日地理的学科知识已经从过去的区域描述逐步转向空间分析,区域发展;
学科结构组织从区域地理——系统地理——专题研究(初中区域地理——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案例研究),这一变化应引起重视.
以人地协调和持续发展为主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一变化的趋势,必须引起重视,在试卷中已逐步有所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回答下列各题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
(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D
39.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貌的机会,回答:
(1)读图1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奥运文化空间扩散的特点及意义.(10分)
答案要点
(1)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
奥运文化空间扩散范围扩大,并与其他文化区发生重叠.促进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
我们对高考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不关心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恰恰相反,我们是从教改的整体来考虑,考试评估与课程教材是互相关联的两翼,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力(指挥棒的导向)和动力,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都是要讲能力——培养能力与考查能力.
考试内容的变化,正标志着学科知识的发展与趋向,研究高考就必须关注知识的前沿内容与综合要求.
高考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课程教材
2,学科方法的变化会影响到考试要求
新课标在学科方法上要摒弃机械记忆和单向传授,强调探究和体验,重视接受过程,注重基础性和典型性(案例),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构和方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摒弃繁难偏旧不在细碎的知识点上斤斤计较,而应该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整体,注意知识结构的质量和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学科方法的变化影响到考试要求
事实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已在不断地传递着这些信息,许多教师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这点,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知识规律,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获取有效信息.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9-11题.
获取信息:
2004年10月14日北半球昼短夜长(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
哈尔滨日偏食开始于14日9点20分,结束于10点57分,而此时阿拉斯加某地为13日16点57分,进行地方时计算,与东8区相差6小时即6个时区(或按相差18小时计算也可),该地在西10区(图中的甲地),可知该地使用西10区的区时.
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C)
从图中得知:
甲地处于西10区,西经150°
与区时相同.并在60°
N以北,此时(10月13日甲地昼短夜长),甲地正处于黑夜,看不到日偏食.
乙地在东12区,180°
经线附近,地方时与150°
W相差约30°
即约相差2个小时;
换算为当地时间是15点55分——16点46分,能看到日偏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B.1小时
C.2小时D.3小时
(B)
阿拉斯加能看到日偏食结束的地区为乙地,从图中可知其所在的位置为东经172.5°
~180°
之间(理论上属于东12区,但却划在实际日界线以东),此时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也相同,东西12区与阿拉斯加统一使用的西10区的区时正好相差两小时.
3,地理学科思想和学科价值正不断体现在试题中
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利用图像和文字呈现地理知识的形式,以及地理知识在国土整治,区域发展,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生产布局,水利建设,交通选线,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人口计划,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作用,正不断体现在试题设计思路中.
图2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读图2,完成2-4题.
2.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
B.25°
C.20°
D.15°
3.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B.②C.③D.④
4.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
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A)
本题的解题信息全部来源于图中,看懂图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图中阴影部分是易形成台风海区,其范围和界线既有与大陆海岸线一致处,又有不一致处,须辨别清楚.
(2)题,日界线附近即180°
经线附近,用通过该经线的铅垂线与其北界的交点,画一横线,交于纵坐标的15°
附近.
(3)题,影响美国的飓风形成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海域,依据陆地轮廓或西经度位置可确定④海域.
(4)从图中识别①~④所示海域名称,然后结合洋流分布予以辨别.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1,从图中吉林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③,吉林在东北平原,按热量水分条件看不会是大面积的小麦和水稻,判定③是玉米;
2,从图中江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①,江西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所以①是水稻;
3,河南在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冬小麦种植,所以②是小麦.
2.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在前面对三种谷物正确判断的基础上,从图中提供的M省①,②两种谷物播种面积相近的信息,结合试题中四个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能够符合既是我国重要小麦产区,又是重要水稻产区的只有安徽省.
在我们进行复习指导时,一定要明确学科思想,认识学科价值,增强地理意识,树立地理观点,并贯彻在备考过程中.特别是结合当前建设中反映的新思路,科学的发展观,人地协调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社会的理念等,都应反映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
36.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并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5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1)流经图中A处的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在此向东北方向流入北冰洋;
由于北冰洋南下冷水流量的增大,使其流速有所减慢.
(2)B处位于北纬40°
~60°
之间的西风带,当海域水温升高,蒸发量加大,上升的水汽随西风向东流动,给同纬度东岸带来更多降水.
我国能受到西风带来水汽影响的地区,主要是新疆北部地区.
(1)减慢(4分)
(2)增温加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4分),上升水汽随西风(带)(3分)进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