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9570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看血液体检报告单.doc

让你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

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

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

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

120~160g/l(12.0~16.0g/dl)【10】

女:

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

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

可反映贫血的程度。

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

(4.0~5.5)×1012/l(400~550万/mm3)【0.01】

女:

(3.5~5.0)×1012/l(350~500万/mm3【0.01】

临床意义:

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

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4~10)×109/l(4000~10000/mm3)【0.001】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

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

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

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

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

0.01~0.05(1%~5%)【0.01】

临床意义:

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

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

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

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

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

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

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

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

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9/l((100~300)×103/mm3)【1.0】临床意义:

减少: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

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hb)测定:

参考值: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

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

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

参考值:

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

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

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

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

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

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

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

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

参考值:

100~300×109/l。

减少:

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

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

参考值:

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0.49~0.54。

增高:

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

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参考值:

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

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

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

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

参考值:

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参考值:

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11.网织红细胞(rc)计数:

参考值:

成人0.5~1.5%,新生儿3.0%~6.0%.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12.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

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篇二:

告诉你怎样看体检血化验单

怎样看血液体检报告单

临床生化检验正常值参考:

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直接胆红素(db):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

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

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

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血清直接胆红素(db):

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

临床意义:

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

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

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

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

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

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常见于骨骼和肝胆疾病,如骨软化、佝偻病、与骨有关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变形性骨炎和骨肿瘤;胆汁郁积、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等。

alp降低可见于骨停止生长、低磷酸酶血症。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各种肝胆系统疾病都可引起血清中ggt活力的增高。

谷草转氨酶(ast):

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

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

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乳酸脱氢酶(ldh):

(1)诊断心肌梗死:

发病12-24小时血中ld活力即开始升高,48-96小时达到高峰,10-14天恢复正常。

(2)肝脏损害:

任何原因导致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血清ld活性升高。

(3)鉴别浆膜腔积液的性质:

同一患者ld活性在胸腹水与血清中的比值大于0.6,往往提示为渗出液,小于0.6为滤出液。

腺苷脱氨酶(ada):

主要分布于人体淋巴组织,血清中ada增高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洒精肝等;胸腹水ada增高可用于结核性炎症的辅助诊断。

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

血浆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产物,取决于食物摄取蛋白量和组织蛋白分解及肝脏情况,主要经过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

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浆bun浓度升高,故可粗略估计肾小球滤过功能。

临床意义:

1、bun对判断肾脏功能很不敏感,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减低50%时,b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