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550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哪些人反对?

哪些人无所谓?

?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

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要求学生阅读29;

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

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

(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

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

(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领导人:

选孙中山为总理;

革命纲领:

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机关刊物:

《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

有哪些变化?

(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同盟会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

《民报》发刊词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

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小结、过渡:

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

(可启发学生回答;

1911年10月10日;

重要人物:

金兆龙等革命党人;

重要地点:

楚望台军械库&

rarr;

武昌&

汉口&

汉阳&

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

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

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

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初二历史教案二新文化运动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

标志&

代表人物&

基本内容&

斗争矛头&

发展情况&

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

结果如何?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

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

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

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

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

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

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

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

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

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

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

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

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初二历史教案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2005年5月24日来源:

网友提供作者:

字体:

[大中小]

要求学生掌握:

北洋军阀名称的由来;

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和标志;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和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

袁世凯加强独裁统治和洪宪帝制的丑剧;

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

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7年(1912年;

1928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7年。

本课讲述的是1912年;

1918年的历史。

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先生在苦闷彷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阶段,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点分析

护国运动的过程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起来推翻袁世凯的过程。

在这场斗争中,又是孙中山最先举起革命旗帜。

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不为失败所吓倒,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建新的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

护国运动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其胜利果实最终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

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中国人民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

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

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难点分析

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孙中山手中没有可靠的革命武装;

没有提出和涉及有关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的纲领,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对土地迫切要求的口号,因而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斗争的行列中来;

帝国主义列强干涉破坏等等。

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因此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是教学的有一个立足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全国人民斗争的结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是袁世凯搞复辟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人民所抛弃的必然结果。

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也就是说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

这是本课重点之一。

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

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1、按时间顺序简要的向学生介绍袁世凯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的活动,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最终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