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19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及教学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

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

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

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

《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

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

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

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

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分析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

殆,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

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离经叛道。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

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

意,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独是。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

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

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自亦有异文乎?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

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闻,教诲。

趋,小步快走。

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小人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启发。

观观察。

群,合群。

怨,讽怨。

迩,近。

此章孔子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很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指出《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4.相关评论

①钱穆《论语新解(选)》中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中提到孔子的回答时说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

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③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说《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

读其书,当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5.课文翻译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品德高尚的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我有知识吗?

其实没有知识。

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赐啊!

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又记得住的人吗?

子贡答道:

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陈亢问伯鱼: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

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学礼了吗?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

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六、练习

1.选择题

而的用法主要有顺接和转接两种,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转接是()

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

C.学而不思则罔D.学而识之

答案:

C

2.填空题

①《论语》一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全书共20篇,体例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叙述体三种。

②多而识之中识的读音为zh&

igrave;

3.翻译题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简答题

简要说明课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最著名的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之学,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习与思考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2。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6。

傲,非也;

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7。

学莫便乎近其人8。

《礼》、《乐》法而不说9,《诗》、《书》故而不切10,《春秋》约而不速11。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

答:

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

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

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

钱穆先生说:

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见《论语新解》)

附:

《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注释:

1乎:

于。

箸:

通贮。

布:

表露,流露。

形:

显露,显现。

2端:

轻声说话。

端:

通喘。

蝡:

通蠕,微动,轻微的举动。

一:

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

法则:

准则,规则。

3则:

转折连词,却,只有。

曷(hē):

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学:

求学,学习。

5美其身:

即使自身完美。

禽犊:

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

问:

请教,提问。

傲:

急躁。

囋:

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向:

同响。

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

莫:

便:

简便,方便。

其:

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9说:

详说,细说。

10不切:

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11约:

简略,不详细。

12方:

通仿,仿效。

习:

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

遍:

普遍、广泛。

周:

全。

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

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

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

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

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

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

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

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

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

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孔子像(见PPT)

2.孔子故居(见PPT)

3.海外孔子学院(见PPT)

九、延伸阅读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

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

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化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

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

子贡说:

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子夏说:

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因为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了一个块大牌子,上写:

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

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

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这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得是什么?

上面写道:

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

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使成为君子的前提。

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