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18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口语教学口语训练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学语言的制约性体现在:

一是受教学环境的制约。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合、教学背景、教室条件等。

受这些环境因素的限制,教学语言就应在语义传递、语调表现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教学效果不至于受到影响;

二是受教材的制约。

教师教学语言与一般口语不同,它要紧扣教材内容,并受其制约。

那种兴之所至,离开教材内容,海阔天空地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是不允许的;

三是受教学对象的制约。

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语言自然应该有所变化。

对高年级学生非常合适的讲解,对低年级未必合适。

正因为有了以上制约性,教学语言便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能在教学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环境的不同及教学对象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特点的教学口语,以使其教学更适合教学对象的需求。

4.调控性与协同性

教学口语的调控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错综复杂的状态,适时运用调节控制的语言使教学有效、顺利地进行。

课堂教学,师生双方活动是复杂的。

学生听讲情绪变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了,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了,教室外面有噪音干扰了,教师出现教学事故了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式,灵活地及时地运用调控语言驾驭课堂教学,恰当运用指示语、问答语和幽默语。

或改变话语的语调高度和重音强度,或添加一些话语“佐料”以吸引学生等等。

教学口语的协同性是指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将各种教学口语互相配合,协同运用,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

语言机智。

有应变语和幽默语的技能,能适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语气灵活。

或坚定,或柔和,或严厉,给学生全方位的语言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风格多样。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但风格不等于定势,它应是多样形式的交相融合和辩证统一。

教学口语最忌讳语言模式的单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有相应的变化。

5.创造性与审美性

教学语言的创造性是指以教材为蓝本进行语体、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再创造,话语鲜明生动,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教学语言本身就应该富有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应尽量将教材中的书面语体转化为口语语体,把难懂的字词转换成浅显生动的语词加以诠释,要语音清晰、句读分明,鲜明流畅。

教师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使教材内容形象生动,并富有启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基础教学的智育功能。

教学语言的审美性是指教学语言的内容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并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清润圆亮,节奏和谐、准确、简洁,抑扬顿挫,富于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讲究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式美,无论是遣辞造句、修辞运用,还是语调修饰、情感把握,都要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努力达到审美要求,从而产生巨大的教学魅力,激起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引发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的情感,端正学生思想,净化学生心灵,体现基础教学的美育功能。

二、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

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口语特征的是课堂教学语言,而课堂教学活动通常包括起始、展开、结束三个环节。

对应于这三个环节,教学口语便有起始环节的导入语,展开环节的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以及结束环节的结束语等。

1.导入语训练

导入语,又称开讲语,是指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能调动学生兴趣,给一堂课定基调的一席话。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激发兴趣、活跃气氛、承上启下等作用。

使用导入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导入语要目的明确。

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随心

所欲,不搞“花架子”。

2.设计导入语要新颖有趣。

要能吸引学生,切忌千篇一律,空洞呆板。

3.设计导入语要有启发性,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点而不透,含而不露,让学生发现矛盾,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

4.设计导入语要简明扼要,内容精当。

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分钟以内。

导入语的类型很多,通常有解题导入、观察导入、情景导入、故事导入和游戏导入等。

(一)解题导入

解题导入是教师通过审题、释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透过“窗口”窥视全文奥秘,取得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进思维、迅速定向的作用。

通常有审题意、释物名、释结构等多种技巧。

【示例】

一位老师教小学语文《将相和》,板书课题后,讲到:

“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记载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写的《史记》里。

‘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这里指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相’古时辅助国王掌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叫‘宰相’,这里指蔺相如。

‘和’是和好,说明他们原来是有矛盾的。

廉颇、蔺相如为什么有矛盾?

后来又怎样和好了?

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点评:

教师从解题开讲,并简要地补充了一点知识,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初步理解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观察导入

观察导入就是教师让学生通过看、闻、摸、听等观察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感知新事物,理解掌握新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知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整堂课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综合活动《把力传下去》教学片段

师:

“你们玩过保龄球吗?

生:

“玩过!

”(一些同学兴奋地叫道。

“那么保龄球瓶为什么会倒,你们想过吗?

接下来就请你们看一段录象,去观察分析一下,寻找其中的原因。

(播放打保龄球的全方位的录象。

“是因为保龄球撞上了保龄球瓶!

“是呀,那保龄球又是受到另外怎样的力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录象好吗?

(再次播放打保龄球的录象,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了,教师故意在掷保龄球的环节播放了慢镜头,以便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是手的推力!

“是保龄球将手给它的推力,撞上了保龄球瓶!

“你们答得真好!

的确,手中的保龄球将手的推力传给了前面的保龄球瓶,保龄球瓶才会倒下,这就说明力是可以传递的。

(教师出示课题:

把力传下去。

“今天,我们就用陆战棋来寻找力的最佳传递方式。

” 

(杨莲菁王钢《小学课堂教学微观技术丛书·

导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155页)

《把力传下去》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知道力是可以传递的基础上,通过用陆战棋排列来体会力的最佳传递方式。

而要了解知道力是可以传递的这个知识点,单靠老师解说,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实例中,老师通过观察的方式导入新课,语言明确到位,同时通过观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从而把学生引进教材相应氛围或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的一种语言技法。

小学音乐《摇篮曲》教学片段

“夜晚星星闪烁,月光洒满大地。

屋里。

妈妈的双手正轻轻地摇着摇篮。

摇篮中的宝宝听着妈妈哼的歌,慢慢地入睡了……”

(学生安静地聆听。

“你们还记得妈妈是怎样给你们摇摇篮吗?

妈妈的双手是轻轻地,还是非常用力?

妈妈唱的歌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

“是啊,妈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爱,充满了对你们的希望。

你们多么幸福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摇篮曲》,让我们来学做小爸爸,小妈妈,看谁的‘孩子’最幸福,谁是最合格的小爸爸,小妈妈……”

导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208页)

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景式导入,为学生展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

月光下,妈妈轻摇摇篮,轻唱摇篮曲,宝宝安静甜蜜地在妈妈的摇篮曲中睡着了。

这样的情景导入,营造了教学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起孩子的爱心。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处理得当,还能突破教学难点。

有位老师在讲《赠汪伦》时,是这样开讲的:

“小朋友,你们都知道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然而你们知道汪伦是什么人吗?

汪伦是一个平民百姓。

一个大诗人怎么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呢?

原来李白一生中有两大嗜好:

一是喝酒,二是赏桃源。

这个秘密让汪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自己家乡有‘千里桃花’,‘万家酒店’,邀请大诗人光临。

李白接到信后,兴致勃勃地来到汪伦的家乡役县,一看,哪有什么‘千里桃源’、‘万家酒店’?

其实只是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和一个姓万的开的一家酒店。

然而,李白并没有扫兴,他深深地为汪伦交友的盛情所感动。

因此两人在一起饮酒谈天,越谈越投机。

渐渐地两人情同手足,离别时难舍难分。

试想这依依惜别之情能用什么衡量出来呢?

这位教师善于发掘与教材有关的趣味素材,编成故事。

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教师既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五)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是教师通过游戏活动设制一定的悬念引起学生思考、想象、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又创设出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景。

有位老师在讲授“简易方程”课前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

你们现在每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加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

好了,只要你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

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纷纷举手。

“我的最后结果是15。

”学生甲说。

“那么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

”教师回答。

“对!

”学生甲高兴地说。

“我的结果是37。

”学生乙说。

“那么,你原来的数是18吧?

“非常正确!

“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方法吧。

”同学们兴趣盎然,精神大振,纷纷向老师提出要求。

老师不慌不忙地说:

“好,方法是‘简易方程’(板书),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

就全会了。

(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第40页)

点评:

游戏,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又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者的巧妙结合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能训练】

1.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小学自然《空气与燃烧》时使用的导入语,这则导入语用了哪种导入方式?

好在什么地方?

今天早上,蜡烛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蜡烛兄弟比本领,谁燃烧的时间长,谁的本领就大。

红蜡烛想:

“我躲在大瓶子里,这样风吹不到,准能赢。

”绿蜡烛也想躲在小瓶子里,只有黑蜡烛没有这样做。

结果谁赢了呢?

小朋友,请你先猜一猜(伸手指表示)。

到底谁赢了呢?

请来到他们的比赛现场,做一个裁判。

睁大眼睛看仔细,蜡烛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叶松伟《课堂教学设计例评》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116页)

2.仿说下面这段情景式导入语。

练习时要求运用形象感受,以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吸引学生,使其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氛围中。

“同学们,在我国南方,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它那迷人的山水,早就文明天下,这就是桂林山水。

桂林的山峰奇特、秀丽、险峻;

漓江的流水静谧、轻盈、碧绿,再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空中云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诗人贺敬之曾经这样赞叹过它:

云中的雾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如情如梦漓江的水……现在,就让我们荡着小舟到这人间仙境去游览一番吧……”

3.为语文《达尔文和小松鼠》一课设计一段导语,从课题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作自我练习,要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体态自然。

4.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教学材料设计一则导入语,然后试讲、交流、评议。

第二课时

2.讲授语训练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决定整个教学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讲授语则是教师系统连贯地向学生阐释教材内容、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语言形式。

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教学语言的主体。

使用讲授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授语要求科学准确。

在讲授中,讲解知识,叙述事实,描绘事物,论述观点,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信口开河。

2.讲授语要求有吸引力。

教师应饱含激情,以具体感人的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去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情操的向往。

3.讲授语要求有侧重点。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过去已有的教学行为,不能“满堂灌”、“一言堂”,“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教师的讲授必须有侧重点。

在重点和难点处语言表述应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突出侧重点,通过语言的重复性追加和态势语运用加以强调。

4.讲授还要要求合理安排时间,把握讲授的逻辑节奏。

讲授一般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交谈四类。

(一)讲述

讲述指的是教师以简明生动的语言,系统叙述和描绘的形式去传授知识、指导练习的口头讲授方式。

如语文老师介绍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描绘课文中涉及的事件、细节、人物和环境,主要运用讲述的形式。

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

……

生:

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告别的话。

说得多么好!

既准确又严密。

——同学们学过黄继光,学过邱少云,对朝鲜战争了解一些。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过了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是最后一批。

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第232页)

在这段教学口语中,教师言简意赅、脉络清楚地叙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能更贴切、深刻地去感受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由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讲解

讲解是教师用解释、解剖、说明、论证的方法去传授知识,指导练习的口头讲授方式。

如数学老师对公式公理的推导、自然老师对自然现象的阐述、语文老师说明或解释课文涉及的事实和现象等,都主要运用讲解这种方法。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推倒圆周率》时是这样讲解的:

我们刚才把直径分别是1分米、1.5分米、2分米的硬纸板圆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得到了这三个圆的周长大约是3.14分米、4.71分米、6.28分米。

我们可以直接看出,第一个圆、第二个圆、第三个圆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课后我们还可以把直径不同的圆在米尺上滚动,也可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因此,圆周长=直径×

圆周率。

(孟宪恺《微格教学与小学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教师运用解释说明的方法将个别性例证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言语精当,条理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教学良好。

(三)讲演

讲演专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演说的形式去传授知识,指导练习的口头讲授方式,如语文老师渲染某种情景,传达作者心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主要运用讲演的形式。

黄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

我们勤劳的祖先就在这黄河流域生活。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但是,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近了这块土地。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积极抗日,保卫祖国。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写了由光未然作词的,以保卫黄河为

主题的《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其中的一首歌词,诗中赞美了我们祖国的伟大和坚强,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这者的决心和信心。

直到今天,每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只要一读到这诗句,一唱起这歌曲,就无不感到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段讲演,气势昂扬,爱憎分明,语言铿锵有力,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特定的环境中。

这简短有力的话,体现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团结对敌、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样的表达强化了讲授效果,促使了理解升华。

(四)谈话

谈话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交谈方式传授知识,交流感情,发表意见的讲授方式。

使用交谈方式能营造平等的交谈气氛,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师生间轻松的交谈,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愉悦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示例】

小学语文《燕子过海》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看,有一个动作是写“燕子太疲倦”了,你能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吗?

(大多数孩子伏在桌子上)对了,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有意问)可怜的小燕子,你们为什么那么累呀!

因为我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

那就别飞了,跟我们的船回去吧。

(有的说)好的!

(更多的人说)不好!

燕子有没有乘着船前进?

没有。

他们只休息了一会儿,又展翅起飞了。

还有写燕子疲倦的句子吗?

有。

“停止了呼吸”——“累死了”!

那么“展翅起飞”的燕子一点儿也不累哦?

也很累。

它们是凭着毅力和意志起飞的。

对,那我们该怎么读?

(请学生朗读,读出展翅起飞的燕子的坚强。

(叶松伟《课堂教学设计例评》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第215页)

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悟出了燕子是凭着毅力和意志起飞的的道理,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1.下面的教学片段主要采用了讲述的方式,请用相同的方法教学声母“q、x”。

“j”的发音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小鱼娃到拼音王国游玩的动画)

“(指屏幕述):

小鱼娃蹦蹦跳跳就来到了拼音王国,拼音王国里可好玩了,有喔喔叫的公鸡,有摇摇摆摆的大白鹅,有游来游去的小鱼……你看!

小鱼娃还和一窝小鸟做了好朋友呢!

小鱼娃在拼音王国里又是骑马,又是游泳,还和拼音捉迷藏,跟小朋友做游戏。

小鱼娃正玩儿的高兴呢,突然他听到轰隆隆的响声,小鱼娃回头一看,原来是大象阿姨在洗衣服!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大象阿姨在用什么洗衣服?

“洗衣机。

”(师贴洗衣机图)

“(边出示拼音卡片‘j’边叙述”):

洗衣机的‘机’跟这个声母的读音相同。

(范读)jjj

(跟读)jjj

师贴拼音卡片j。

(北京义教课标教育研究中心《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187页。

2.根据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熟悉的教材,设计一个知识点的讲授片段。

3、提问语训练

课堂提问语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计划地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回答的语言表达方式。

课堂提问实质上是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手段。

生动有趣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有目的有重点的提问,能突出教学目标,复习巩固运用知识,检验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置疑、导思、促行、诱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用提问语应注意一下几点:

1.提问语要求明确具体。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重难点,明明白白,一问中的,切忌笼统模糊,信口而问。

2.提问语要求抓住关键。

教师提问应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关系到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切忌节外生枝、无疑而问。

3.提问语要求深浅适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大的可以分为几个小问题来问,最好以学生经过思考,或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能得出答案为宜。

4.提问语要求区别对象。

教师提问对学习困难不大的学生可偏难一些,对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可简单一些,切忌强求一致。

提问要善于启发,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浪花。

课堂提问的方面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提问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点击课题

课文中很多文章的题目,都直接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作者的思路,从课题入手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抓住文章的线索。

【示例]】

小学语文《买小狗的小孩》教学片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买小狗的小孩》,请你读读标题。

(生读《买小狗的小孩》)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在想:

这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又买了一只怎样的小狗呢?

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现在,我们看一看,开始你产生的那个疑问: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狗。

课文中恰恰有两段文字直接描写了他们的样子,谁来读一读?

(薛瑞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导》,长春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47页)

在课题导入部分,教师紧紧抓住课题的关键词语“小孩”、“小狗”,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孩子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狗”,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启发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思考问题,在学生理清思路的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

(二)复述描绘

为了对事物的形态及其变化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观察记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事物的形态,讲述发展变化的情形,这一方面的问题设计常常是多种多样的。

【示例】小学作文《临别话老师》

(1)同学们,昨天我要求大家回去做摘记,找一找我们在小学课本中描写老师的文章,有哪些老师,他们有哪些特点,在他们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分别来讨论讨论。

谁先来说说曾经碰到过哪些老师?

他们有哪些特点?

(2)喜欢不喜欢他?

请用“我喜欢……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