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
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
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
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
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⑵痰湿中阻:
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
⑶湿热阻胃:
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
⑷肝胃不和:
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
虚痞:
⑴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
(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⑵胃阴不足:
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第三节呕吐
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首辨可吐不可吐,次辨虚实,再辨呕吐物。
和胃降逆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夏令感受暑湿,呕吐而并见心烦口渴者,改用黄连香薷饮。
(如感受秽浊之气,恶心呕吐,可先吞服玉枢丹)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若食物中毒呕吐者,用烧盐方探吐。
(如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可合用小承气汤。
(若由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宜用竹茹汤)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5.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6.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7.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第四节噎膈
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
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久病
气滞、痰阻、血瘀交结,阻隔于食道;
津枯血燥,致食管干涩。
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涉及肝脾肾
首辨虚实,次辨标本主次。
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
日久可变他证如虚劳、水肿、积聚、关格。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
停在噎证,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发展成膈证,预后较差。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开郁化痰,润燥降气(辨证可含化玉枢丹)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
如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可含化玉枢丹,随后再服汤药)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滋养津液,泻热散结(辨证可用五汁安中饮、改用竹叶石膏汤)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第五节呃逆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感受寒邪,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病位在膈,脏腑在胃,涉及肝脾肺肾。
实证多寒凝、火郁、气滞、痰阻等;
虚证多脾肾阳虚、胃阴不足等。
首当分清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对于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清胃泄热,降逆止呃(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用凉膈散)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顺气解郁,和胃降逆(辨证可用旋覆代赭汤、用血府逐瘀汤)
4.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温补脾胃,降逆止呃(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养胃生津,降逆止呕(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
第六节腹痛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外感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手术,素体阳虚
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脏腑经脉失养。
病位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1.寒邪内阻: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可辨证选用附子粳米汤、乌头桂枝汤、大黄附子汤、附子理中丸、乌梅丸等)
2.湿热壅滞:
大承气汤—泄热通腑,行气导滞(辨证可改用大柴胡汤)
3.饮食积滞:
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理气止痛(辨证可用保和丸、用木香槟榔丸、用乌梅丸)
4.肝郁气滞:
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可用痛泻要方、用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和络止痛(辨证可用膈下逐瘀汤、用桃核承气汤)
6.中虚脏寒: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可辨证选用大建中汤、附子理中汤、温脾汤、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
第七节泄泻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晰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脏腑虚弱
脾虚湿盛。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涉及肝肾
首辨暴泻与久泻,次辨泻下之物,再辨脏腑定位。
运脾化湿。
尚可痈祛风药物,一助化湿,一升清阳。
日久可合变他证,如萎黄、虚劳、水肿、痢疾、郁证、不寐、心悸等。
暴泻:
⑴寒湿内盛:
藿香正气散—散寒化湿
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
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
⑵湿热伤中:
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
夏暑之间,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⑶食滞肠胃:
保和丸—消食导滞
久泻:
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可辨证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诸泻心汤等)
⑵肝气乘脾:
痛泻要方—抑肝扶脾
⑶肾阳虚衰:
四神丸—温肾健脾,固涩止泻(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汤)
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真人养脏汤。
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侯,可用乌梅丸。
第八节痢疾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本病或具有传染性。
外感邪(疫毒、湿热、夏暑感寒伤湿)、饮食不节、脾胃虚弱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肾。
首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次识寒热偏重,再辨伤气、伤血。
刘河间有“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痢疾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正气强弱与感邪的轻重。
反复可合变他证,如泄泻、虚劳、水肿、积聚。
预防调护:
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
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
1.湿热痢:
芍药汤—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辨证可选用枳实导滞丸、败毒散、葛根芩连汤。
表证减而痢疾犹未止者,可香连丸善后)
2.疫毒痢:
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热入营血神昏可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
暴痢致脱者,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
噤口痢者,方用开噤散)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阴虚痢:
驻车丸—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5.虚寒痢: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6.休息痢:
连理汤—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第九节便秘
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年老体虚
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辨证论治:
首要审查病因,次辨粪质及排便情况
1.热秘:
麻子仁丸—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2.气秘:
六磨汤—顺气导滞
3.冷秘:
温脾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老人虚冷便秘,尚可加用半硫丸)
4.气虚秘:
黄芪汤—益气润肠
5.阴虚秘:
增液汤—滋阴通便
6.阳虚秘:
济州煎—温阳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