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392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

Abstract:

Thanksgiving,isagoodmoralqualityandAhealthyattitudetowardslife,istheemotionalbondofharmoniousinteractionamonghumanbeings.Thanksgiving,asanintegralpartoflifenutri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adolescents.GratefuleducationbeingtheeducationaccordingtothebasiclawsofmoraleducationfromcognitiveconnotationandfunctionofguidingyoungpeopleonThanksgiving,frombehaviortoyoungpeopletopracticeonThanksgiving.Bythanksgivingeducation,studentsarefromunderstandingThanksgiving,experiencethegratitudetolearningtoappreciate,practicegratitude.Thispapertoanalysethecurrentsituationoflackofgratitudeeducationofyoungpeople,fromthepointofviewoffamily,school,society,andpropos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anksgivingeducationforyouth.

Keywords:

youth;

thanksgivingeducation;

thecurrent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上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传统美德和“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中华民族是一个“饮水之源,当知恩图报”的民族,从韩信的“受人一饭,终生不忘”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一不溢满着赤诚的感激之情。

然而这些优秀的传统品德没有好好地流传下来,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淡薄,即便“孔融让梨”,也未必得到一句“谢谢”。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追溯到青少年的感恩教育的缺失,甚至是婴幼儿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具有健全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做人处事还不全面,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是接受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之心是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剂,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也绝不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青少年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各种各样的因素,应该怎样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何谓感恩教育

感恩,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感恩,不是庸俗的江湖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离开原则不分是非地对所有人的感谢,不是对某位领导的“关心”与“庇护”的感激,它是一种理解和拥戴,它能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复原力,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积极情绪的塑造,减少青少年间的恶性竞争,改善人际关系。

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全个体的人格和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

什么是感恩教育?

陶志琼博士指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另外,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激发感恩情感,促进形成感恩意识的感恩教育活动。

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产生感恩情感,进而形成感恩意识,使感恩行为成为个人的稳定心态和行为习惯。

无论哪种定义,至少都表明了感恩教育的实施者、实施对象、手段和方法、教育的内容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就青少年而言,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和深切体会恩,并且铭记恩,最终懂得将恩施之于有需要之人。

二、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

2004年11月1日,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一份署名为“心酸父亲”的来信,控诉其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玩潇洒”,而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2006年4月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10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当他身患癌症时,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从飞乐于助人,服务于他人的爱心之举感动了无数的人。

但是,在从飞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经费十分困难时,他资助过的那么多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看他,更不用说去帮助他,在受资助的人中,就有好几个已经大学毕业,有几个就在深圳工作。

2007年8月,《湖北日报》关于《襄樊取消5名不感恩学生受助资格》的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感恩的热议。

报道中被取消受助资格的5名受助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一人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某市的一所中学为更清楚了解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在生活中感恩的实践的情况,对学校三个年级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37份,对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调查。

其中关于感恩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基于同学们都是中学生,认知感知能力都比较强,87%的学生都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压力,大部分的学生会帮忙家长做家务。

表1关于青少年感恩家庭调查结果

主动帮忙

偶尔空闲

才帮忙

父母催促

学习忙与

我无关

父母的事

30.5%

55.5%

13.2%

3.1%

0.7%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在问到学生“是否对父母发过脾气”时,只有6%的学生没发过;

还有76%的学生讨厌父母的说教,有少数学生还恨父母的说教。

当然,家长也有不足的方面,44%的家长很少或几乎不表扬自己的孩子,66%的家长反对孩子上网;

当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11%的家长会强迫孩子改变看法。

此外,多数青少年不懂得关爱他人,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学校给老师取别名,不懂得尊师重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等,都是感恩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

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情怀。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

”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感恩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意识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把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青少年身上,或者过多地批评他们感恩缺失的行为,而不反思我们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情况只会越来越差,所以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逐一解决。

三、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父母过度保护孩子,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所以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从小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

[14]

但是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白遮百丑”,因此忽视了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的思想,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认为孩子能有求必应是幸福的,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所付出的爱,不让孩子感知所有东西都是得之不易,更不用说要求孩子回报,这就使得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不良心态。

父母都外出工作,努力争取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给予的层面,极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养成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

[3]他们不知道“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当代孩子的共性。

有些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哪怕父母节衣缩食供其上学也是天经地义的,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要求的时候,他们更多地认为那是父母的无能。

有的父母常说养儿防老,但是子女都不懂得感恩,如何防老?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败笔。

父母都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送他们到名牌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这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令人羡慕的孩子,而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实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道德认知起认同作用、导向作用,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初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在周围的环境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模仿的第一人。

如果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那么,孩子从小有可能学会了宽容,理解;

相反,孩子也有可能学会索取,不知道回报。

所以,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要兼顾孩子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偏不倚,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注重应试教育,对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

它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

[15]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学校体制作了重大调整,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采取保护政策,逐步由国家接管,渐渐形成了国家和集体包揽办学的局面,这样就形成了上级命令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学校便成为政府科层行政体系的末梢,仅仅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成为政府的附属品和复制品,学校必须绝对对其上级负责,而可以不必对学生、家长负责,导致千校一面,难以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技术的进步,学校的管理体制、教育目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家长希望选择一所能够让自己孩子成绩优异的学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优秀的高中,为以后能考上著名的大学作充分的理论准备,许多学校为了保证自己学校的生源,各项政策和教育指针开始迎合家长的需求,智育与德育的天秤发生的偏倚,更偏向于学生的分数,更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达标,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帮助学生习得谋生技能、通过考试选拔学生的功能逐渐占据学校功能的主导地位。

理化生等实用性强的学科成为受宠科目,文理科更是被用作区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标准,顺理成章地人文学科备受冷落,更不要说思想品德课等“虚无”科目了。

现在普遍的学校都把德育课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虽然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是必修课,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在升学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德育课成为了空喊的口号,而且在所有教师,甚至是学生的眼中,思想品德课并不需要多加复习,考核前背一背就完事了。

本来学校的德育课被淡化了,思想品德课成为唯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科目,如今又不被重视,谈何感恩教育?

显然,学校在德育过程中,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灌输,重在教化,忽视课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必然导致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正是由于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德育难于落实,感恩教育更是摆摆架子、做做样子,无任何实质可言。

(三)社会的功利主义过强使感恩意识淡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似乎所有的东西都被市场化、货币化、商品化了,甚至有人会问“良心能值多少钱”、“良心能当饭吃吗”。

北京保安员冯志飞为救一落水女子被河水吞噬,面对逝去的恩人,获救女子反问“谁让他救我的?

”。

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救了19人,有的获救者不但不感恩,反而还说救人者是为了奖金。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引发国人对人性的思考。

诸如此类的社会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成效,也导致了一些老人摔倒后数小时都无人敢搀扶,因为怕老人赖上自己,说是自己推到他。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的人忘恩负义,麻木不仁,获得救助不感恩回报?

社会事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把青少年推向了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甚至忘恩负义的黑暗深渊。

同时,当今社会过分突出个人能力,强调个人主义,提倡自我奋斗而忽略他人的及周围环境的帮助,渐渐淡忘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人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争取的行动者的时候,对于他人和他物在自我生命中起到的帮助和作用变得越发渺小,在自我的脑海中就不需要感恩了。

[5]

另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带着向“钱”进的思想。

人开始变得浮躁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减少了,人开始忽视情感体验,更注重物质的享受,似乎实在的物质更能给人一种真实可感的安全,从而淡化了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关注。

一些商家为了盈利,开始利用“感恩”带来的正面效应,把感恩包装成各种各样的礼物,把父亲节、母亲节作为噱头,顶着感恩的帽子向顾客销售各种礼品,感恩就成为了商场搞促销的工具。

他们大摇大摆地举着感恩的旗帜,打着回报顾客的口号,对自己的商品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种活动丰盈了商家的钱包,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却并没有宣传感恩精神的效果,也不能给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制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反而会给青少年传达一种信息:

感恩是可买可卖的。

这样就更加模糊了青少年对感恩的认知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国外的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国内。

由于缺乏规范与管理,他们之中的不少内容有悖于伦理道德,有些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那种我行我素、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淡化人的责任意识,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引导,如果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话就会吸收了各种糟粕文化。

网络本身没有对与错,利用得当,可以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要是使用不当,必定祸害一代祖国的花朵。

现在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十分喜爱在网上冲浪,若能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功效,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渗透着感恩教育,必定是一件美事。

四、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不是从一件事情或一节课就能产生高效果的功利行为,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唤醒他们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个正面教育、事迹感染、环境影响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一)家庭教育注重培养感恩之情

教育并不是从上学那一刻开始的,孩子的学习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孩子看来就是一个世界。

这是作为家长必须知道的。

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他们没有对与错的分辨能力,没有是与非的正确观念,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孩子的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的言行举动就是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也成了他们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父母要好好开发和利用生动、形象逼真的家庭课堂,把家庭生活作为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的资源。

1、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使其形成家庭责任感。

作为家庭成员,都有义务为所在的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这是一个家,一个团体,并不是独立的个人。

在许多家庭里,干家务完全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只要学习、写作业就行了。

还有一些家长出于各种原因,在孩子承当家务劳动时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者奖励,这样就增加了孩子的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劳动意识,把孩子从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中分离出来,反而家长更应当让青少年承当适当的家务劳动,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这是共同的责任,当父母为他们付出更多的时候,就能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父母。

2、父母自身具有正确的感恩心理,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有理有据的。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个公益广告:

一个四五岁大的男孩子看到妈妈给母亲洗脚,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趔趄地端来水给妈妈洗脚,还要给妈妈讲小鸭子的故事。

孩子天性爱模仿,当父母对孩子和长辈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无形中是对孩子的一种行为暗示,使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感恩之心,学到感恩之行,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喜欢说脏话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说脏话,轻易发怒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不好,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对,仔细反观自身,也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有那些不足,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关爱老人,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施恩情怀,建立良好的家庭感恩氛围。

(二)学校教育注重培养感恩之行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培养青少年感恩思想的关键所在。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基本都是在学校完成的,有德行的教师往往能培养一批有德行的青少年,所以学校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要不偏不倚,打破升学棒的束缚,接着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感恩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1、丰富学校感恩教育的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

青少年正处于喜欢与人交往的花季,他们在学校会有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他们会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生活,探讨社会的种种现象,交流相互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青少年会更加信任自己的朋友,很多想法愿意跟朋友分享,负面情绪更愿意跟朋友倾诉,这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共同点。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开展感恩座谈会或者交流会的时候,让学生做组织者和指挥者,教师则充当幕后的咨询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跟自己信任的朋友进行交流,活动后让学生写感想或者总结,给学生自己自由交换阅读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接受感恩教育。

2、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综合学校与家庭的合力

在现在很多学校里,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家长座谈会,有的学校每个学期举行一次,但是短短的两三个小时里岂能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呢?

现在很多家长会都是教师从整体向家长报告班级状况,极少会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报告,现在的家长会都是效果不大的,青少年的感恩教育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努力和付出是很难进行的,所以要更好地综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就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互动平台。

学校可以邀请著名的演讲大师,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感恩演讲会,由于有的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时间少,在演讲会上可以安排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彼此更加的亲密交流。

此外,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开放周,可以让家长参与孩子的课堂,更加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

(三)社会环境要营造感恩之风

社会演绎人生百态,是青少年最生动、最真实、最直接的大课堂。

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事件的发生,给青少年传达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

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为走上社会做铺垫的,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社会就是检验教育的最后场所。

1、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大多数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家长和教师通常针对某一行为或者某一事件对青少年进行说教,虽然这样能让他们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感恩教育是零散的,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小部分或者一个简单的片段,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体系教育,他们容易抛之脑后,对于长远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马克思曾指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学术界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研究并不少,从各个角度对感恩教育进行审视和剖析,包括理论角度,并且力图在创造新的理论。

但是我们的教育明显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实践中的感恩教育并未与理论结伴而行,感恩教育仍然停留在靠教育工作者凭教育经验摸索进行,靠家长凭生活体验简单传授的层面。

所以我们要正视现今存在的弊端,建立科学的感恩教育理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习感恩理论知识,使他们有“理”可依,有“理”必依,违“理”必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重视传媒的作用,加强感恩教育宣传,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力量

香港《大公报》主笔罗晓路认为,“除了教育部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宣传部门也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感恩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

媒体既要树立乐于捐赠的典型,也应大力宣传积极回报的典型,让施恩和报恩的理念深植人心。

那些服装品牌、化妆品品牌为什么能广为人知呢?

就是因为广告的宣传作用,反复的电视广告的播放,网络媒体的传播,现在大人小孩都知道“怕上火就喝加多宝”,这就是宣传的魔力。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风气

社会上举办各种公益活动都深受广大社会成员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包括青少年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这些公益活动通常都是一些施恩的活动,都是服务他人,但是却很少见有感恩的活动。

我们常说“施恩莫望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是站在施恩者的角度而言的,作为受惠者应该要“知恩图报”。

所以要社会上举办“播种爱”的活动,同时也要开办“收获爱”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形成一种知恩图报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要各就其位,各尽其事。

青少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感恩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都是努力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所有教育的落脚点都是青少年。

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仅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付出,若青少年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是徒劳的。

因此,青少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青少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感恩,实践感恩,少说感恩的漂亮词,多做感恩的实在事,让感恩不再是句空话,把感恩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北京:

人民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