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语文高考一模社科类文本阅读汇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
因此,民意比舆论更有威力,对官方的压力也更大。
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
在一个民主化程度不高的社会里,所谓官方意志往往是主要官员尤其是高官的立场与观点,有的情况下,官方意志完全代表着最高长官、行政首长的立场与意愿。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权利关系下,民意不免会受到轻视、蔑视甚至践踏。
⑥就舆论的构成与布局看,一个社会至少存在着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两类。
官方舆论依据与依附于官方意志生成与变动,而民间舆论则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民众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虽然民间舆论有时可能由于种种压力会屈从于官方意志,也可能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奇从于官方意志,但民间舆论在总体和大局上总是从有利于伸张和服务于自身的根本利益与基本立场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民间舆论不违背民意,为伸张与贯彻民意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由此观之,民意比之官方舆论、官方意志实在、具体、稳定、尖锐,更有韧劲和耐力,也更有实践力和可操作性。
此外,由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也易转化为行为与行动,即转变为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超过官方舆论场而高看民间舆论场的原因,也是人们超过官方意志而敬畏和尊重民意的原因。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在第①段的三处()中依次填入相应的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为传媒业者为政者为民者B.为政者为民者为传媒业者
C.为政者为传媒业者为民者D.为民者为传媒业者为政者
2.第②段引用林肯话语的目的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
下列不属于第③段“相当规模群体示向性”民意活动的是()。
(2分)
A.选举投票B.演讲呼号C.发表微信D.静坐示威
4.对“民意”和“舆论”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民意具有相对稳定性;
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表层的群体情绪。
B.民意厚实有力、威慑性强;
舆论因其可变性对官方的压力不如民意大。
C.民意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易于测知;
舆论则理性不足,缺乏稳定性..
D.民意更有韧劲和耐力;
民意一旦操控舆论就转变为公共、群体性事件。
5.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文中所附的两幅图蕴含的信息。
(4分)
6.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B
2.(3分)评分量表
答案要点
分值
“佐证”(“强调”)“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
“强调”“舆论的重要”。
(只说重要,未能指出在哪个方面)
2
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1
直接摘抄第二段的相关文字,或答非所问。
答案示例:
强调舆论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进程的重大影响。
3.(2分)C
4.(2分)D
5.(4分)从舆情来源看,官方舆论(新闻)所占比例不到一成,民间舆论(名人微博和民间论坛)占了九成;
(1分,见右图)民间舆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撬动)社会舆论;
(1分,见左图)因此,对民意操控的民间舆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指出图的内容,2分;
联系原文,揭示图的内涵,2分】
6.(4分)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应该重视、敬畏;
(1分)作为民意的初期或说是表层阶段的公共舆论要及时关注和引导。
(1分)作者讨论民意和舆论,旨在强调执政者、民意表达者、媒体从业者都要了解和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1分)只有民意表达顺畅,才有可能构建高效率的政府和和谐的社会。
(1分)
【分析(概括/总结)2分,评价2分】
【黄浦区】:
唯有牡丹真国色
刘夙
①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它那雍容艳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每当国运兴盛、社会繁荣的时候,牡丹热潮就会兴起,因此牡丹文化也成为盛世的象征。
北宋周敦颐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有言: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倾倒。
刘禹锡在七绝《赏牡丹》中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人竟不惜通过贬低芍药和荷花来赞美牡丹。
皮日休七绝《牡丹》中“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更是将牡丹称为“花王”……
②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
③牡丹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
芍药属全世界一共有30多种,除北美洲西部的两个种外都产自旧大陆。
这些旧大陆的种可以分成两组(在分类学上,“组”是界于属和种之间的分类单元)——牡丹组和芍药组。
尽管牡丹组和芍药组在花型上极其相似,但牡丹组是灌木,它们的茎高度地木质化,冬天地上部分只落叶不枯死,来年新叶和新枝直接从老枝上生出;
芍药组则是亚灌木和草本植物,它们的茎只有基部木质化或完全为草质,冬天地上部分大都枯死或完全枯死,来年不得不从茎基上再生出新枝叶。
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东汉初年的医药简上记载了一个药方,用到“牡丹二分”,这是可以确定的最早提及牡丹的文献,由此可见牡丹一开始只是被作为药材,大约从南北朝开始,牡丹渐渐得到栽培观赏,直到唐代,它才真正成为流行花卉。
④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
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中记载了11种中国芍药属植物,其中芍药组8种,牡丹组只有3种。
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繁荣,正如历朝历代的情形一样,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谱”。
根据2014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牡丹组原来一共竟有9个野生种(比原来的记载多出6种),其中4个原产于横断山区到西藏东南部;
5个原产于中国东部,中国传统的牡丹栽培品种大都是由这5个原产中国东部的野生种经过驯化和反复杂交而成。
园艺上往往习惯把中国栽培牡丹分成四大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与西南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若干个小品种群,如延安牡丹、鄂西牡丹等。
研究表明,栽培牡丹的家世远非同种内部变异那么简单。
⑤通过上面这一“牡丹野生种列表”,栽培牡丹的家世基本弄清,但在从事野生植物保护的学者看来,这场艰难的学术探索背后却反映了野生牡丹的沉痛家史。
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值得人们深思、反省。
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最终让牡丹“家族”走上了衰败的不归路。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野生生物仍在一种接一种地走上灭绝的不归路。
⑥“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吉祥富贵、兴盛繁荣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
1.第④段加点词“家谱”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
②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
③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
④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
⑤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
A.①⑤②④③B.⑤③④②①
C.⑤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⑤
3.联系上下文分析图表在文中的作用。
(3分)
4.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的说明方法,确切说明牡丹广受人们喜爱的特点。
B.第③段以芍药作比较,突出说明牡丹作为木本植物的特点。
C.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强调说明牡丹最初仅用作药材的功用。
D.第④段列数字,确凿说明牡丹野生种丰富,栽培前景广大。
5.本文语言具备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
6.综览全文,概括牡丹长期以来遭受的“委屈”和“殇痛”。
参考答案:
1、牡丹(野生种)培育繁殖情况(产地)。
2、C
3、直观性(1分)牡丹种类多、分布广、野生种丰富(1分)看到了牡丹全面告急的困境有助于情感表达。
4、B
5、
(1)具备严谨准确的科学性,“往往”“大都”限定性副词的运用。
(2)第一段引用诗句增强文学底蕴,引用诗句“比喻”、“比拟”。
6、牡丹是中华名花,自唐代以来周敦颐、刘禹锡、皮日休都赞美牡丹,甚至称赞牡丹为“花王”,但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的分类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不甚充分,以为栽培牡丹品种虽然丰富,但只不过是同一个种内部的变异;
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直到今天,人们还仍然没有充分形成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它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
【长宁区】:
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合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_________,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
“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
“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
“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忠。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⑦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
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mtemisia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⑧屠呦呦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
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
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annua的正式中文名。
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
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考证,《本草纲目》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
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
⑨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但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心Aremisia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
⑩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是日本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
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1955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ln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
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
林有润先生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心Aemisia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carvifolia(=Artemisia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其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此B.但是C.因为D.而且
2.第⑥段中加点词为什么要使用引号?
请具体说明。
(2分)
3.根据①—⑥,概括历史上植物学界和药学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4.第⑧段中的“一致性”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语句是文章的第①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③②①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③D.③④①②
①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
②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③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
④但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ccnlisia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
6.本文实际上回答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请根据文意,分别用疑问句表述这两个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17分)
1.(2分)B
2.(2分)此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种”,既作一般量词,又表示两个不同的物种(种属)。
3.(4分)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大多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2分)。
北宋相关记载中青蒿具有的不同形态,为后世命名混乱埋下隐患(1分);
《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1分)。
4.(2分)民间使用的青蒿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
(如果答“民间使用的青蒿是黄花蒿”,给1分)
S.(3分)A
6.(4分)
(1)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而不是青蒿,为什么取名为青蒿素?
(2)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植物多叫青蒿,为什么植物学却命名为黄花蒿(却用青蒿指另一种不怎么入药的植物)?
(答案必须含令人困惑的因素)
【嘉定区】
文房展前言
蒋远桥
①到博物馆,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以艺术门类为基本单位的展馆,如陶瓷管、铜器管、雕塑馆、玉器馆等,各个展馆内则陈列着许多单个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当然远比照片影像更为真实,但我觉得,这些按门类、按年代或者按质地、按用途陈列的“实物”,还并非“真实”:
无数从古代生活中移出然后转入博物馆的瓷器、铜器、雕塑、玉器,都被剥夺了原来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博物馆里,它们仅用来增加我们专门艺术门类的某些知识。
而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环境,也应该是甚至更应该是作为器物“真实”的一部分。
②为了理解的连贯,我们可以先从影像说起。
③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仿佛这一概念就已经在哲学、艺术、文学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机械复制的繁荣,尤其是电子世界的产生,人类现今更无可救赎地停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身边的影像越来越繁多,影像的内容越来越齐备,生活、研究、批判越来越受到影像的帮助的同时离不开影像。
④人们十分愿意相信照片即真实。
但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即能知道,即使从未被制作的影像如照片,也远非真实。
一位摄影师在拍摄任何一副作品时,往往要同时或者严格地说是连续拍摄数十张,然后从中选择出自认为满意的一副,比如这张照片具有令摄影者满意的表情、光线、角度、结构,而未表现或者未恰当地表现这些东西的照片即被认为是“非真”的。
⑤比如,当我进入敦煌第130窟,通高26米的弥勒佛高耸在眼前,在佛像前面感觉到的只有无能为力和相形之下的渺小:
佛低垂双目,似乎在看着我,使我觉得自己似乎将要失去固有的信仰。
而面对照片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发掘、细致地思考,一些直面26米大佛本身时无法进行的思考或感受,都变得轻松自然。
大佛照片取消了大佛的高度带给参观者的压力、震撼。
⑥基本上每个敦煌石窟都是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共同配置的综合体,它还具有礼仪、宗教意义,若非电灯的发明,在数百年前的采光条件下,壁画尤其是顶上的藻井图案基本无法让人看见。
况且,部分洞窟作为庄严、肃穆的宗教礼仪场所,本来是藏而不使人见的。
若非处于真实的石窟空间里,我们也就失去了古代僧侣在缥缈、昏暗的洞室中的宗教情怀?
⑦影像是这样,其实,被布置成碎片的实物也是这样。
面对一件件摆在我们面前分门别类的实物,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
⑧走进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共同配置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我们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生活。
这个空间,应该让我们感受它,接受它,接近它,走进它、而不是提供影像,也不是提供碎片,让我们欣赏它,分析它,获得了认识,然后离开它。
这个空间应该有实和虚也即物质和精神两层。
实的层面,从竹树翳深庭户虚寂,到惠风和畅窗明几净,到书桌禅椅,朴素柔美,到纸墨相发笔砚精良,到缩龙成寸,山林古木助案头清气。
虚的层面,当然就是这些内容营造出来的氛围,还有面对这些文人生活的物件时,打磨家具时,写字刻印时,伺候盆景时,制作文玩时,具有的礼仪、宗教意义,这和敦煌石窟何其相似。
⑨当然,精神层面的空间也必然与处在这个空间内的人相关。
明代高启说:
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
高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我总觉得,这两层是从来不能分开的。
人很重要,居也很重要;
依于仁很重要,游于艺也很重要。
质很重要,文也很重要: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注】①文房展:
文房,“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简称,泛指文人书斋文化中的器物。
展:
展览。
1、第③节加点词“柏拉图的洞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第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①段“展馆内的器物比照片更为真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第⑧段空缺处合适的词语是()(2分)
A、如果就B、只有才C、只要就D、除非才
4、对第①段“原始环境”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