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计划及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课:
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
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
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
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
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
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
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三)“宇宙”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
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
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
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
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
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
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
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
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
学生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第7课:
学生将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实际观察天空中的星座。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8课:
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单元教学目标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
本计划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录
●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解释力有所认识。
●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
●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
●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三)“环境和我们”单元: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1-4课:
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由<
六十铺中小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
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
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进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始业教育
《微小世界》单元:
1.放大镜
2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3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4
8.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一单元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测试
5
第一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物质的变化》单元: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6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
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8
第二单元复习、梳理
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9
《宇宙》单元: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10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
(一)
11
7.在星空中
(二)
8.探索宇宙
第三单元复习单元、梳理
12
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环境和我们》单元:
1.一天的垃圾
13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分类和回收利用
15
5.一天的生活污水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看,这是什么?
”(生:
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
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
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构造:
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
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
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
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