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3523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Word下载.docx

第4题: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D

卢梭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第5题:

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B

题干中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体现的是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第6题: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

第7题:

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贯性

D.差异性

李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了适应差异性的特点。

第8题: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社会通过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现在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9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教育性等。

第10题: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11题: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第12题:

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第13题:

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拆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将图1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图形信息而形成的,体现了整体性。

第14题: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强化自我主动性

B.培养勤奋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获得亲密感

12-18岁个体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第15题:

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强烈的、变化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强调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注意到教学重点,属于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第16题:

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题干中老师采用的是谐音联想记忆的方法,属于精细加工中的记忆术。

第17题:

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猪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

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织学习

D.并列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题干中是先学习蔬菜、水果、肉这些上层概念,后学习下层概念,再要求学生把下层概念纳入到上层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

第18题:

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

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理智感是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题干中小明的情感体验来源于解出难题,因此属于理智感。

第19题:

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

他的这种表现属于()。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

题干中小东的表现属于强迫行为。

第20题:

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21题: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期待效应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第22题: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______

 

该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详细解答:

第23题:

教学具有教育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

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第24题: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

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

因此。

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第25题:

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负强化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本质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本质是消除或抑制某些行为反应。

二者本质不同。

简答题

第26题:

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包括: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第27题: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7)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28题: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他学习者组成的共同体合作互动来完成;

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也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第29题: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这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

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者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进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最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

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

(18分)______

该市教育局的改革措施是不正确的,不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做到没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促进教师发展,促进课程发展。

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作为主要内容,而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注学校的师资等方面,违背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2)《纲要》中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

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政策中,以效益为评价标准,效益高加大投入,并没有考虑到向薄弱学校倾斜,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31题: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

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

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

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于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

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

(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

(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5分)______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理论。

(2)这个理论主要观点包括:

①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成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

但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课题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

②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有赖于学习者对概括化了的结果——两种学习活动中共同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③“概括化”一般由教师指导,因此迁移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概括化了的结果——原理和法则要为学生掌握。

因此,学习者应用原理、法则的“心向”也影响迁移。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4)概括化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是:

一是概括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

二是教学中应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