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策略Word格式.docx
《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现状与策略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2套讲座+13920份资料
《财务管理学院》
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
56套讲座+14350份资料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
72套讲座+4879份资料
第一章大力发展中部物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等。
1.1物流业对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性
(1)推动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推动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决于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要素流动与货物和服务活动产生的外部作用。
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区域经济战略联盟,区域间的服务、货物、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更加频繁和快捷,对物流的需求加大,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的增加,进而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带动中部区域产业集聚
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各产业整体价值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聚已经离不开物流业的集聚。
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流专业化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条件。
武汉“8+1”城市圈通过加快城市圈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带动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
形成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市产业带,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聚集带,孝感产业带等三大产业带。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城际-省级-国际”三级运输网络合理布局以及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多层次、多方式衔接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的建成,将会极大地推动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和西部丘陵山区零次产业带的快速发展。
(3)
提升中部区域中小企业竞争优势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受原来所在地市场封闭的制约和当地政策的保护,企业规模、劳动生产率等普遍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统筹发展物流,形成跨区域联动的物流圈(群),能大力推动中部地区产业的集聚,进而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集群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拥有非集群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力,即产业集群之所以能产生、发展,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就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这种竞争力则来自于其竞争优势;
另外,在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地理集中、灵活专业化、创新环境、合作竞争和路径依赖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从中部整体规划物流,实施物流流程再造,可以实现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和外部物流规模化,大大降低采购运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1.2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必要性
(1)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
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
而中部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
同时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
(2)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
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
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
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
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
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3)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目标和低成本目标。
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也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物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又是企业本身必须从事的重要活动。
企业的物流活动可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宝库”、“第三个利润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活动。
然而,中部地区由于受外部环境、经济和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严重制约着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过程中,中部各省应抢抓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物流,实现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5)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
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资环境不好,产业不会向这个地区转移,即使是转移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
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大幅对外转移。
对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第二章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
2.1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
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2)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3)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2.2中小企业管理者物流理念落后
近几年,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现出下降趋势,GDP增长率远低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其中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其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也明显低于以上地区。
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物流层面分析,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物流理念落后,意识不到“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重要根源。
中小企业对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常表现出不重视,对搞好物流管理降低生产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缺乏认识。
管理者主要精力放在保证按时交货和产品质量上,对物料消耗、占用等造成生产成本攀升等,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控制,忽视了物流管理。
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甚至不知道物流是什么,也就更不知道物流对企业的作用了。
2.3
中小企业自营物流不能满足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首部中部蓝皮书——《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显示:
中部6省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不高,平均开放度不及全国的20%。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切靠自己的思想尤其突出,缺少经济发展进程中必要的协作。
反映在物流上就是自办车队、自办仓库和自主拥有装卸设施现象比较普遍。
但中小企业生产量小且不稳定,物流很难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增加了运输和仓储成本,物流设备的利用率低,物流成本较高,最终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自建物流还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往往事与愿违。
2.4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相对滞后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产业关联性、集中度不强,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不明显等,阻碍了中部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从连续近3年中国物流企业百强统计名单中发现:
中部6省入围的物流企业只有15家,进入前20名的仅有芜湖安得物流有限公司1家;
享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湖北武汉,也仅有武汉中原发展汽车物流有限公司1家进入百强物流企业名单,所占份额相对偏低。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部6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起步晚、成长慢,从事物流服务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不能满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3PL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物流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多种指针来衡量,最简单的就是通过物流企业的人员数目来比较。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3PL企业平均员工数量由2000年的248人上升到2008年的395人,平均企业规模扩大了147人。
对3PL的认可程度集中体现在3PL的使用比例上。
将物流服务全部委托给3PL的工业企业比例由2000年的16%上升到2008年的37%,上升了21个百分比。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3PL企业的数量正逐年增长。
而中部地区的一些物资、商储企业纷纷表示要全面进军物流业。
然而根据调查同时也显示,40%的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表现出不满意。
究其不满意的原因,80%归结于第三方物流无法对于企业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及时的响应。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四大因素致使第三方物流无法及时响应客户变化需求。
(1)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全。
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物流渠道不畅。
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3)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
根据调查,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4%,硕士以上学历15.2%。
人才缺乏,素质不高。
同时,物流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客户特定要求。
四、制度不健全。
第三方物流市场秩序还不规范,行业道德低下,人们的公平竞争、公平交易意识淡薄。
另外企业融资制度、产权制度、产权转让制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要求,因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及时的响应。
总之,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
第三章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策略
3.1构建中部地区的“三农”物流协调机
建立中部地区的“三农”物流协调机制,形成中部地区“三农”物流大市场,是推动中部地区物流业纵深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中部地区“三农”物流的协调发展是客观的需要,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
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可以采取对提供“三农”物流服务、建立“三农”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公司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的政策,这是贯彻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在广大农村仿佛不存在现代物流的需求,不需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事实上,不论从农村人口的大量消费品需求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来看,还是从我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在“十五”规划之中已经列入。
在“十一五”计划中,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仍然是我们的“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持,离不开现代物流对高科技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十一五”期间物流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要,必须有前瞻性的激活“三农”现代物流需求的政策。
在未来加快“三农”发展的进程中,加快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不能不考虑农业,不能不考虑农村,不能不考虑农民。
我们的农村人口约占我国人口的80%。
农村是中国最广大的市场,“三农”物流也是中国物流业发展最广大、最具潜力的市场。
在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现代物流业发展最广阔的空间,有现代物流的巨大需求。
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业,必须使城乡物流协调发展,要十分注意不要忽视了“三农”物流市场的协同发展及其城市周边农村区域必要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制定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物流业政策,做激活中国最广大的农村物流市场的先行者,争取在加快中国“三农”现代物流业发展和进步中能够有所作为。
好的物流业服务非常接近人民生活,很容易为乡村广大农民所接受,容易实现农村“旧的方式”与“新的方式”的综合,特别是容易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
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可以采取对提供“三农”物流服务、建立“三农”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公司进行一定的政府补贴。
还可以采取对提供“三农”物流服务、建立“三农”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公司减免部分税收的政策。
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激励物流公司积极发展“三农”物流。
同时,在广大农村宣传、传播现代物流的思想,培育广大农村现代物流市场的思想基础,对于激活中国农村未来的现代物流市场,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2从战略高度统筹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物流发展
自从2006年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各省纷纷斥巨资打造物流园区、建物流基地。
如拥有中外物流企业700多家,形成10公里物流长廊,年交易额近百亿元的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
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行投入使用;
江西到2011年在现有6条多式联运通道基础上,将新开赣州、抚州、鹰潭、新余-九江城西港水运口岸通道等5条多式联运通道,新建13个口岸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重点发展南昌、赣北等5大物流区域,着力把南昌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基地,把江西打造成中部地区现代物流的主要枢纽;
深圳宝供物流在合肥签约投资2.5亿元,建设物流中心;
多种运输方式“联姻”,河南建设中部立体物流等等。
可见,中部6省在发展物流产业,建设物流基地(中心)等方面积极性高,但均显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
中部6省各大城市应该着眼全局,统筹规划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运输、仓储、包装、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立体的物流体系,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3.3加大中部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由于物流信息不畅,资源不能共享,很难形成便捷和通畅的多式联运综合解决方案,我国物流成本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8.6%,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倍。
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最佳的方法之一。
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大力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之间的对接联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市场和企业。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基于网络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传统的运输企业购置许多各式各样的车辆,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区、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车辆通过网络系统汇合起来,使之成为“虚拟车场”。
以此类推,将分散的物流资源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建成若干个物流资源及工具整合版块,那么物流服务半径、效率和货物集散空间就充分放大了。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战略整体,由各级政府牵头合作,搭建一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能满足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提高物流配送规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4积极发展中部地区第三方物流
纵观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历史,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资金短缺。
若中小企业自建物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流设备,建设仓库和信息网络等,这些投入对于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
中小企业选择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以支付服务费用的形式获得服务,不仅可以享用到先进的物流技术,还减少自建物流设施的投资,也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运输设备、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费用,还解放了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从而可以使得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加速资金周转。
同时,也降低了自建物流系统的投资风险。
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就可以集中有限财力发展核心业务,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中部各省应从政策导向、资金等方面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支持,推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
3.5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努力把中部地区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
(1)广泛开展物流宣传,谋划总体规划。
要加大宣传力度,导入物流新概念,推动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
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远景规划,谋划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建设蓝图,把物流业作为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发展。
加速中部区域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规划和实施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推进中部区域内城市物流网络和通道体系的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产业扶持,重点推动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发挥龙头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走经营组织化、管理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物流产业道路,构建起适应国际、国内发展需要的物流基地。
(2)多渠道融资,不断加快物流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步伐。
从中部物流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引进外资、银行贷款、股份制等手段,组建大型物流企业。
同时,依托中部区域中心城市运输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商品集散枢纽、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建设。
首先,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建立合资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企业一流的经营理念,掌握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快中部物流领域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广泛吸收和应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新型经营管理技术与方法,不断提高中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政府对物流企业给予产业扶持政策,银行为创办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的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对物流仓储、运输等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中部物流产业各物流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再次,可以考虑实行股份制,集聚资金促中部区域内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行业和领域的快速发展。
(3)构建立体交通和信息网络体系,建立物流交通线路网与信息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业对信息的依赖日益明显,需要不断深化中部物流领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中部物流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应充分考虑国际物流业发展要求,建立物流交通线路网,将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和站点进行系统规划,联结成为系统网络,为提升中部物流业货物集散、组织、配载、搬运、装卸、信息传递搭建载体。
同时,不断提高中部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将现代通讯、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智能交通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物流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中部物流服务方式、提高中部物流服务水平,提高中部物流业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加快中部物流领域各种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步伐
3.6物流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
策略1:
头脑风暴策略
中小企业由于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受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影响不断促进产品进化,在生产环境、条件、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各个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
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产品的直接劳动成本已不足全部成本的10%,全部生产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直接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用于搬运、储存、运输、加工等物流过程。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就需要重新思考和确定企业生产与物流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入现代物流新思想和新观念,打破传统习惯思维,形成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服务价值为目标的供应链思想,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加强物流管理,以供应链思想为指导,以产权方式、契约方式剥离、重组企业物流资源,重构业务流程,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强化物流运作管理必须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物流管理观念上实现创新。
其一,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和决策,彻底改变过去只重市场促销而忽视物流管理的状况,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其二,形成供应链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标的供应链体系。
其三,建立绿色物流观念,顺应绿色潮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其四,逐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