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
你们能用笔画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学习"
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
不要在"
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
豚:
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
不要。
浑:
(1)水不清,污浊;
(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
(3)全,满:
~身是汗(4)天然的。
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
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
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
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第三课时
一、背诵引入
个人背小组背竞赛背配乐背等不同形式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
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以及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
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三、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1、梳理脉络:
通过自读,初步知晓文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剖析细节:
通过读、观、画、议等方式品味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3、拓展运用:
在讨论中领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具体,尝试将其运用到生活
和写作中去。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引人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5、6自然段。
1、谈话导入:
让学生介绍自家的住宅,以此引出蟋蟀的住宅。
2、剖析课文:
在反复阅读读课文的基础上,熟识课文内容。
3、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蟋蟀,介绍自己的住宅的特点和建筑过程,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1、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2、体会蟋蟀勤劳、智慧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一、揭示课题
①同学们认识蟋蟀吗?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
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a、板书: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
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五、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全文。
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
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七、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1、看图读文,研讨论证: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着地图来印证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分析魏格纳的论证过程。
2、品味语言,丰富词汇:
用划句子、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分析本文的特点及精彩语句,积累词汇。
1、体会科学家不畏挫折、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2、在读中感悟认真观察、思考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5课时)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2.写下平时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者观察中发生的事。
练习修改习作文,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4.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会僧依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5.积累成语,运用成语。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时间安排
5课时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见的联系。
本组教材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看到到的情况。
要求:
一开始看到了什么?
后来又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观察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了吗?
是怎样观察的?
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
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出来吧。
2.根据习作提示,让学会僧无拘无束的小组交谈中,捕捉习作内容,激发习作兴趣。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对观察日记和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学生试写
第四、五课时
修改讲评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