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22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章末整合+章末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4)没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处背斜含水层已被侵蚀掉,D处背斜含水层露出,无法储存石油。

解析 第

(1)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来分析,断层处岩层不连续分布,且有断层面。

(2)题,无论背斜还是向斜,都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而形成的。

第(3)题,B处为背斜谷,C处为向斜山属于逆地形。

第(4)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油的比重比水轻,油在水的上面。

二者同时具备才有可能有石油储藏。

专题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

其基本观点包括: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1)板块的概念: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2)六大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

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与大洋板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东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

4.研究的意义

目前,板块构造学说已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图中序号表示的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两个板块的交界处都是地壳比较    的地带。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    或    形成了地球表面的     。

(4)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或    ;

在板块相碰挤压的地区,常形成     。

答案 

(1)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2)稳定 活跃 (3)碰撞 张裂 基本面貌 (4)裂谷 海洋 山脉

解析 这是一道读图问答题,主要检测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该题的解答思路是:

第一,阅读该图,通过图中“板块边界”图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明确六大板块的位置和范围,结合所学板块构造的有关知识,确定各板块的名称;

第二,再现已学习过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照该图,针对题目的设问解答问题。

专题三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

1.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等)。

下图为我国铁路分布图。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布局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经济条件。

如经济水平(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经济是否发达)、经济需要(主要是人口、工业和城市的分布所产生的物流、人流以及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需要)等。

(2)科学技术支持。

运输工具的大型化、高速化,经济联系的扩大,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等,都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得以实现。

青藏铁路建设克服冻土,包兰铁路上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固沙,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科技进步的表现。

(3)社会因素。

主要体现在政治(政策的支持、维持国家稳定繁荣)、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边疆)等要素方面。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工业和城市的分布密度大,所产生的物流、人流量大,受其影响,铁路网也密集。

3.环境因素对道路施工建设也有影响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布局要尽量做到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青藏铁路建设实施“以桥代路”工程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从勘测设计到开工建设,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被称之为“钢铁露天路”,备受世人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下图为青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以反映出,从设计进藏铁路的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三方案中选择青藏线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2)修建青藏铁路与西南地区修建南昆铁路所遇到的主要自

然障碍有何不同?

(3)一般来说,山区优先发展的是公路而不是铁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据专家透露:

青藏铁路在藏北高原尽量减少车站数量的设置,在没有河流和高山峡谷的藏北高原部分地段也架设桥梁,将来的旅客列车采用全封闭形式。

这些设计方案,主要考虑(多选)(  )

A.减少废弃物对沿途环境的影响

B.保证藏羚羊迁徙的通道

C.减轻因空气稀薄、气压低造成旅客身体不适

D.减轻因太阳辐射过强对列车和旅客的伤害

答案 

(1)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相对高度不大;

地质灾害相对较少。

(2)修建南昆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主要是:

经过喀斯特地貌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溶洞塌方等)。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

冻土;

高寒、缺氧;

生态脆弱。

(3)铁路对坡度的限制性比公路对坡度的限制大,修建铁路的地面要比较平缓,而山区地面较崎岖,坡度较大;

发展公路可以减少挖土方等费用,节约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

公路选线和建设比较灵活方便、可以实现门对门服务。

(4)AB

解析 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建设和聚落分布的影响。

(1)题,青藏铁路途经地区地势海拔高,但相对高度小,地势起伏比较平缓。

降雨少,地壳稳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对少。

(2)题,南昆铁路所经地形区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又界于三大板块的交界处,降水丰富,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生态脆弱,环境恶劣。

第(3)题,可以从铁路和公路对地形的要求及工程量方面来

考虑。

第(4)题,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思考。

 章末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2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图”(部分),判断1~2题。

1.该版面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的峰林和水判断出这里是桂林山水。

2.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

答案 B

解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3.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断层平直而陡峭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块相对位移D.岩石受力过大

解析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4.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

答案 A

解析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5.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路南石林为流水侵蚀形成,崇明岛、大堡礁均为外力堆积作用形成,只有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6~7题。

6.岩层①、②、③、④按由老到新的次序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解析 ②为岩浆岩,其破坏了③地层,所以时间上形成在③之后。

7.如果在①岩层中发现大量的珊瑚化石,那么可以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

A.温暖的浅海B.温暖的深海C.寒冷的深海D.寒冷的浅海

解析 珊瑚生长在温暖的浅海环境。

阅读下列一段野外考察游记,回答8~10题。

“行进在大峡谷,满眼的大山架起凝重厚实的躯体,脚下的江水唤出低吟的浪涛。

险恶的地理环境中,傈僳族同胞生活劳作在这里,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忍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8.作者文中描述的地点位于(  )

A.青藏高原B.天山北麓C.江南丘陵D.横断山区

解析 材料中的峡谷是指怒江沿岸,生活着傈僳族人,它位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

9.该地村落的规模应是(  )

A.集市B.较小C.较大D.城镇

解析 由于是散居型分布的村落,商品交换少,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集市和城镇。

10.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  )

A.带状B.圆状C.多边形D.方形

解析 山区农民为获得更多的水源,更好的利用水运交通,多沿河建设房屋,故大型村落应该呈带状分布。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11.C 12.C

解析 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它是流水溶蚀作用的产物,同时和石灰岩自身的透水性、气候条件及生物活动等有关。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13~16题。

13.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  )

A.aB.bC.cD.d

14.形成巨大洪积扇平原的地点是(  )

15.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16.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答案 13.A 14.C 15.D 16.A

解析 a处是黄河的上游,河水以下蚀作用为主,所以呈“V”字形。

c处是河流流出山口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洪积扇平原。

受地形影响,a处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d状位于黄河下游三角洲,黄河含沙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因泥沙淤积严重,没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黄河下游由于地势低平,夏季易涝,地下水位高,多盐碱地、低湿地等中低产田,农业产量低。

17.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是先据纬度数值判断两图所处南北半球的位置,再判断水流的偏转方向。

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易形成陡崖,有利于开展攀岩活动的部位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①处是一断崖,地势陡峻,相对高度大。

③处山地形成是向斜成山,④处为背斜。

19.造成④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

A.岩石坚硬B.挤压力大C.张力影响D.侵蚀作用

解析 ④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0.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及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关系是难点内容。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形成,但各类岩石均可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而成为新的岩浆。

各类岩石都可能受外力作用最后固结成为沉积岩。

已生成的各类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

21.2009年1月,我国科学考察队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了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

据此回答:

从地质作用看,下列地理事物中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科罗拉多大峡谷B.长江三峡

C.挪威的狭长海湾D.大西洋

解析 东非大裂谷与大西洋都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同属于内力作用。

科罗拉多大峡谷和长江三峡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挪威的峡湾主要是由于冰川侵蚀而成,这三者同属于外力作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型油气田。

读图回答22~23题。

22.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

A.向斜B.背斜C.断层D.地堑

23.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水、气

答案 22.B 23.B

解析 该地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为背斜。

根据气、油、水的比重可判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油、水。

读“某地地质地形图”,回答24~25题。

24.该地地形成因是(  )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

25.下列叙述不可能存在的是(  )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D.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答案 24.C 25.D

解析 第24题,由等高线变化可知此地形为山地,由岩石的新老关系可以分析出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故为背斜成山。

第25题,煤炭是形成于沉积岩中的矿产,而B处是石灰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故不可能有丰富的煤炭。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从地质构造看,A为    ,B为    。

(2)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    地区。

(3)钻井平台设在B处的原因是什么?

(4)在此开发利用石油,对附近海区渔业资源有无影响?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向斜 背斜

(2)大陆架

(3)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4)有影响。

石油开发运输及化工厂的污染将严重破坏大陆架海区的海洋生态环境,使鱼中毒或缺氧死亡。

2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

读图回答问题。

(1)大峡谷的形成,说明了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关系是     。

图中A是    板块,B是    板块。

(2)图中反映出大峡谷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以   为主,此外,大峡谷的形成还与河流的    作用有关。

(3)峡谷入口处江面海拔2800米,出口处海拔155米,造成这里    资源丰富;

若按理论计算,两地的温差约是     。

(4)大峡谷夏半年有来自    洋的西南气流,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5)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板块上,其成因类型是              。

(6)拉萨地区丰富的两种能源资源是    、   。

答案 

(1)碰撞 亚欧 印度洋 

(2)内力作用 侵蚀 (3)水能 15.87°

C (4)印度 

(5)印度洋 褶皱山(6)太阳能 地热

解析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的,其中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

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较多的地形雨。

该地区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带,地震频繁,地热资源丰富。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也相当丰富。

28.读“我国某大河三角洲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为    三角洲,在20世纪,它曾经以每年1000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2)该河入海河道的变迁特点是      。

从自然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答案 

(1)黄河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

(2)由北向东北、向东移动 地转偏向力

解析 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熟练掌握判断区域地理的特征,据此判断出是哪个区域,然后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如流水沉积作用的规律、地转偏向力等有关知识的迁移应用。

29.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    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    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3)学生丙说道:

“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答案 

(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解析 做此题首先要判断出图中的地貌名称,它们分别是:

A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B为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陡崖;

C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和角峰;

D为河流形成的冲积岛和河口三角洲;

E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然后再分析这些地貌所处的地理环境,A和E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

B发生在沿海地区;

C发生在高纬或高山有大规模冰川运动的地区;

D发生在河口处。

3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

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中,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2)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对本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青藏高原多海拔很高的山脉,为什么其地表特征却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4)图中A是________板块,B是________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位于________(A或B)板块上,山上________(地质作用)作用明显。

(5)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__(岩石)。

答案 

(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2)在地质上受地壳的弯曲隆起、断裂、上升或下沉、造山运动等多方面影响,对于本区更为直接的影响则是地震活动的增加,形成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等。

(3)地壳厚的地方地势高,地壳薄的地方地势低 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海拔虽然很高,但相对于青藏高原面的高度低。

(4)亚欧 印度洋 B 冰川侵蚀

(5)流水侵蚀作用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资源等

(6)沉积岩

解析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地质作用及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青藏高原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喜马拉雅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山。

由于位于两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这里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