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22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月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提问:

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三问三答

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

用文中语句回答。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

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

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

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

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

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

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

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

2.提问:

《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3.提问: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4.提问:

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5.检查背诵情况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

”与“吾与徐公孰美?

”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

我和徐公谁漂亮呢?

“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

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

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

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周亚夫军细柳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1.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读、讲、议相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板书课题)

二、解题,背景资料介绍。

1.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史记?

绛(jià

ng)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

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

2.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

祝兹zī侯棘jí

门彀gò

u弓弩nǔ按辔pè

i徐行

诏zhà

o揖yī胄zhò

u轼shì

曩nǎng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四、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

2、教师指点,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多义词:

军使以之

词类活用:

军介胄

古今词:

通假字:

重要的实词与虚词:

军上且彀劳居无何诏既出曩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2、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考查文学常识。

2、考查重点字词。

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

本文着重突出的人是谁?

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2.结构

(1)先点明背景,交代因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2)中心段,集中地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三(3)借文帝之口,赞扬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三、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戒备、军纪严明、军令畅达以及周亚夫的所言所行可以看出周亚服不愧为“真将军”。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

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

再一处对比是:

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

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

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

第三处对比是:

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

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四、课文总结

1、写法总结: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主题

本文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基础训练。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等成语。

1.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新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生交流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开卷有益"

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对……说。

掌事:

掌管国家大事。

但:

只不过。

多务:

事情多。

孰若:

与……相比如何。

遂:

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

为什么"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8.提问:

请解释"

并造句。

(目标3)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9.提问: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10.当场背诵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公输

《墨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墨家的主要思想。

2.体会墨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1.通过体会墨子劝说楚王攻宋的言辞,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了解墨子通过阻止楚国攻打宋国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思想,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教学重点:

体会墨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教学难点

1.本课语言相对难懂,读懂文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2.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谈话法,练习法,质疑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总是痛苦的灾难。

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自古至今,一些有识之士,都在为制止战争、倡导和平而努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公输》,文中的墨子就是主张“非攻”的,并用巧妙的办法,制止了一场不义战争的。

2.课前热身

(1)检查预习,读准课文中生字。

(2)请同学介绍墨子与公输盘。

3.合作探究

(1)听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注释读懂文意,并把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3)想想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

4.四边互动

互动一、

  就课文中自己不懂的词句相互提问解答。

互动二、

  课文第一段中一个“闻”字和“行十日十夜”说明了什么?

互动三、

  墨子战胜公因公输的策略是什么?

互动四、

  墨子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的打算的?

互动五、

  模拟攻守,墨子的胜利已经成定局,这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5.达标反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宋何罪之有?

2.胡不见我于王?

3.必为有窃疾矣。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二、学习小结:

  记述了墨子说服公输盘和楚王并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事情,表现出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往有各样的矛盾发生在父母之间,婆媳之间,祖孙之间------在你的家庭发生了矛盾后你机智地解决过矛盾吗?

一、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

(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创始人。

他的政治主张是: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一)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背诵课文,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3)重点词句释疑:

1、实词、虚词。

2、通假字。

3、句子翻译。

(4)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从文中找出答案,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思考:

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

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二)品析文章

(1)思考讨论: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

(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2)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

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

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使楚王理屈词穷;

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3)各抒己见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批驳的方式: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

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

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

顽固、阴险、狡诈楚王:

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4)问题: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3、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讲究策略、实力强)

(四)`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

中而无法争辩。

(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1.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

2.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

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1.掌握诗歌的节奏

2.背诵诗歌,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赏析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歌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等,并根据学习的需要,截取资料。

(二)导语设计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下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三)自读古诗,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参考提示:

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

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

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

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

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的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采薇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送别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一)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

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

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

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

(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

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二)比较探究,审美提升

1讨论:

试比较诗与词曲在朗读停顿方面的特点。

诗的朗读停顿一般比较整齐,节奏感强;

词曲的朗读停顿长短错落,灵活多变,婉转曲折。

2讨论:

《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它们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感,抒写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3讨论:

如果说《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都是讽刺统治者的,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扬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央民。

(三)尽情诵读,品味玩赏(如果时间紧张,可选择两三首学生普遍喜欢的诗集体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