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055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8.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9.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10.据《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4.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的是

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发明了音律B.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被称为“医圣”

C.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

1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B.

C.

D.

16.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

18.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B.

D.

19.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2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2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3.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

24.“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

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D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

“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

“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

“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3.D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

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

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4.A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A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B不符合题意;

《兰亭集序》是书法著作,C不符合题意;

《水经注》是地理著作,D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分析图片的内容,通过内容判断属于哪部著作,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5.A

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

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6.B

B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7.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

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巩固在他在长江中下游的统治,刘备占有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排除;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C排除;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9.D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兵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进行大战,前秦军队打败。

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无关,D符合题意;

联吴抗曹、三顾茅庐与创造八阵图都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ABC排除。

故选择D。

10.C

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

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D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2.B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

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D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

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4.D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符合题意;

相传黄帝时期的伶伦发明了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A不符合题意;

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B不符合题意;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不符合题意;

15.D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魏国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

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

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16.B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

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17.D

依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以作为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故D符合题意。

历史剧《三国》、罗贯中所著的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后人所著的史学著作,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

故ABC不符合题意。

18.B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

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A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A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21.D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B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3.D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

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

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24.A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

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25.C

依据课本所学,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

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

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

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