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46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性能计算申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研究内容:

研究提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发展技术路线图和总体技术方案。

研究我国高性能计算技术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推动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应用和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协调均衡发展。

研究E级高性能计算机评测方法与技术,发展体现应用特点的基准测试程序集,对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评测,以评测促进研究工作。

考核指标:

完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技术路线图和总体技术方案;

完成我国高性能计算技术标准体系,制定3个核心标准;

提出适应E级高性能计算机评测需求的评测方法,研制基准测试程序集和评测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测环境,完成对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评测。

支持年限:

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

1项

1.2新型高性能互连网络(基础前沿类)

面向百万节点、数千万处理器核规模,开展按需弹性网络设计方法和光互连网络的研究,实现互连网络结构(拓扑和路由)与应用通信特征的最优匹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与计算和存储协同的融合网络理论、架构与协议、相应的编程模型和通信模型,网络与国产处理器的融合架构与设计,融合多协议的新型网络设备体系结构。

高性能高密度的光互连网络架构、基于光交换的动态光路可重构网络和路由算法、低功耗设计及光电高密度集成。

应用通信行为分析和建模、面向应用通信特征的高性能互连网络结构设计方法、高阶路由器设计方法、无死锁和可容错路由算法等。

提供原型芯片及原型系统,证明技术有效性。

形成网络与应用、计算和存储相互协同的设计新方法,建立和发展新型大规模计算机互连网络理论,为我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保持领先优势提供关键保障。

实施年限:

不超过3年

1—2项

1.3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提出突破制约E级计算系统功耗、性能、可扩展性等技术瓶颈的新思路,基于自主可控核心器件,探索先进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构建规模性验证系统,验证E级计算机系统的可实现性,为国产E级计算机的研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研究可实现E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高性能高可扩展的互连通信、能耗管控和高效冷却、高效计算节点、自感知操作系统、编程模型和编译系统、多层次存储、综合容错技术等E级系统关键技术,采用国产超高性能处理器以及相关系统技术,实现规模性验证系统,并运行基础软件和典型应用,验证E级计算机的可实现性。

完成E级系统关键技术验证系统,系统的规模为512个节点,单节点每秒5T—10TFlops双精度浮点计算性能,节点能效每瓦10—20Gflops,互连网络的点对点单向带宽大于200Gbps,MPI延迟小于1.5us,并证明其可实现10万节点以上规模。

验证系统配备包括节点操作系统、系统并行操作系统、运行时系统、并行编译系统等在内的系统软件。

在系统上部署3个以上能验证系统效能的大规模典型应用。

验证系统的Linpack效率大于60%,HPCG测试、Graph500测试、深度学习类测试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基于对所研制的验证系统的测试与模拟,提出E级系统的方案,证明其能效比可以达到30GFlops/W以上,互连、存储系统的性能可以与计算系统匹配。

验证系统与E级系统方案将为最终E级机研制团队的遴选提供依据。

鼓励优势单位强强合作,提升核心技术原创水平。

所研制的验证系统要落实用户或在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安装部署,得到实际使用并得到用户配套资金。

不超过2年

支持项目数:

拟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和架构的1~3台系统

2.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研发

2.1适应于百亿亿次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新型计算方法(基础前沿类)

针对典型应用领域中不适应于E级计算的、我国重大行业应用普遍采用的四类左右的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开展创新的可计算物理建模与计算方法研究,提出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理论,并进行数值模拟典型验证。

梳理并凝练形成依赖于E级计算的若干共性基础研究问题,发现制约E级计算的四类左右的物理建模和计算方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索建立适应于E级计算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理论。

利用所提出的可计算物理建模和新型计算方法,借助于E级计算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获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

2.2重大行业应用高性能数值装置原型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

围绕飞行器设计与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应用领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和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应用软件,突破其中的多物理、多尺度耦合技术瓶颈,构建高性能数值装置原型系统并进行典型验证,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获得一批匹配于物理装置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

(1)飞行器数值装置原型系统—数值飞行器。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力学分析两套应用软件,研制考虑结构弹性的气动力载荷分析、气动弹性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多物理、多尺度的流—固耦合和多学科精细化综合优化软件系统。

研究飞行器气动力学以及飞行器空气动力、飞行力学与结构动力学之间包括载荷传递的流固耦合计算、工程实用多体分离特种计算、飞机升阻力精确计算等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方法,研究精确的跨音速气动弹性计算方法和十万量级设计变量的流固耦合综合优化算法,研究百万处理器核量级的并行计算技术。

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原型系统可以相对准确地开展大型飞行器总体结构强度分析,模拟气动力学以及气体与飞行器结构固体之间的流固耦合现象,获得一批匹配于飞行器物理装置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

(2)全球气候预测与地球环境数值装置原型系统—数值地球系统。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模式应用软件、海洋模式应用软件、陆面模式应用软件、海冰模式应用软件和多类不同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相互非线性耦合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

研究多个模式的高分辨率数值计算方法、多个模式之间的高精度多物理耦合算法和百万CPU核量级的并行计算技术。

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原型系统可以相对准确地模拟全球气候变化中典型气候现象和地球环境中典型气候事件的发生,获得一批匹配于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的虚拟装置数值模拟成果。

(1)数值飞行器原型系统的全机流场数值模拟可实现60万核规模以上并行计算,复杂部件局部流场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可实现百万核规模以上并行计算,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达到30%以上,升力预测精度3%、阻力预测精度5%以内。

可进行非线性结构振动与非线性流动耦合模拟,网格规模达到百亿量级,并行规模达到60万核以上,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不低于30%,形成非线性气动弹性研究的完整体系,大展弦比飞机变形后升力特性预测精度5%以内,颤振速度预测精度10%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体分离系统模拟网格规模达到数十亿量级,可实现百万规模处理器核并行,以万核级为基准的并行效率不低于30%,模拟结果与试验趋势一致。

气动力和结构载荷分析考虑结构变形影响,实现反向耦合,载荷计算精度在5%。

可进行十万设计变量的气动力、气动弹性、载荷和结构等多学科精细模拟优化,以万核级为基准的60万核效率达到30%以上。

(2)数值地球原型系统实现对热带气候系统(包括对赤道辐合带、厄尔尼诺等)较准确的模拟,以解决目前国内外耦合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虚假赤道双辐合带以及厄尔尼诺强度及周期失准的问题,提供更为准确的台风数目年际变化预估。

实现在统一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框架下,以碳、氮、磷循环为重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为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水体富营养化、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等提供量化模拟结果。

全球大气模式的网格分辨率小于1/4°

,全球海洋模式的水平网格分辨率小于1/12°

性能可扩展至100万核以上,并行效率达到30%,整体模拟速度达到5模拟年/天。

有效完成全球超高分辨率100年以上的数值模拟,提供更加合理的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结果并发布。

1—2项,数值飞行器项目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

有关说明:

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2.3重大行业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

围绕复杂电磁环境、大型流体机械节能优化设计、复杂工程与重大装备设计、海洋环境数值模拟、能源勘探等重大行业应用,研制适应于E级计算的行业共享的应用软件系统并通过典型应用进行示范验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

选择以下一种重大行业应用软件系统进行研发。

(1)复杂电磁环境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

围绕复杂电磁环境领域重大行业应用在高性能计算电磁学及多物理等方面对E级计算的迫切需求,建立涵盖器件(至纳米尺度)、平台(至数万波长)和区域(至数千平方公里)三个层次的高性能电磁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对工程应用中复杂电磁多物理现象的E级数值模拟,相对准确地预测大型舰船及编队、飞行器编队以及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复杂电磁环境效应,支撑信息化平台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及多物理设计、预测与评估,显著提升它们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2)大型流体机械节能优化设计能力型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系统。

针对压缩机、鼓风机、泵及水轮机、风力机等大型流体机械的设计优化问题,研究多重旋转坐标系下流体机械非定常流动的高效高精度基础并行算法、新型十亿亿次及百亿亿次计算系统上流体并行软件的可扩展性方法、大型流体机械多参数并行优化设计技术等;

研制适合于轴流、离心及混流式多级流体机械非定常流动的能力型高性能并行应用软件;

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完成10级以上大型流体机械非定常流动并行计算,设计工况下的流量、压比、效率预测精度在1%以内,调节工况下的预测精度在2%以内,为大型流体机械优化设计与安全可靠控制提供可靠的计算数据,为开发流体机械大规模、高精度、大规模工程仿真提供有效计算工具。

(3)复杂工程与装备设计工程力学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

围绕大型装备制造、大型土木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复杂工程系统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E级工程力学计算的迫切需求,研制涵盖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冲击分析、材料损伤与破坏分析、非连续性分析等的高性能工程力学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系统,通过十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数值模拟,实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复杂工程装备系统的典型力学响应行为分析,实现我国典型大型土木工程和大型水利工程抗重大自然灾害和全生命周期中抗疲劳损伤的力学综合性能评估,获得与实验一致的模拟结果。

数值模拟的分辨率和计算规模与国际同类系统相当。

(4)海洋环境高性能数值模拟应用软件。

发展我国的浪流耦合理论、区域及近海海洋模式和预报保障服务,研制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和南海高分辨率、多运动形态耦合的数值预报模式应用软件,具备日变化和海洋内波分辨能力,远海达到5公里分辨率,近海海域达到1公里分辨能力。

研制近海海陆一体(干湿网格)的浪—潮—流—内波—风暴潮耦合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和应用软件,近海达到公里分辨率,近岸达到百米分辨率。

选择上述某个重大行业应用,研制成功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并进行典型应用示范验证。

软件系统部署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超级计算机,通过高效率的十亿亿次量级及以上规模的数值模拟,获得一批重要的有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充分展示高性能计算对国家重要行业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

以万核为基准的并行效率在60万处理器核规模达到30%,数值模拟的分标率和精度达到国际同类软件水平。

1—3项,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

2.4科学研究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

围绕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科学发现等重大科学研究领域,梳理科学研究对E级高性能计算的典型需求,研制适应于E级计算的科学研究典型应用软件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获得一批重要的数值模拟和科学发现成果。

选择以下一种应用软件系统进行研发。

(1)材料科学应用软件系统:

围绕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对高通量E级计算的需求,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涵盖第一性原理、微观分子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演化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对能源、信息、制造等领域新型材料的创新设计和物性研究的E级数值模拟,获得具有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

(2)生物医药应用软件系统:

围绕我国个性化医疗发展所需的医药设计和药物筛选等对E级计算的迫切需求,研发涵盖分子动力学和药物筛选数据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对个性化药物设计与筛选全过程的典型E级数值模拟,获得具有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

(3)科学发现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

围绕我国科学家开展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对E级计算的迫切需求,研发高性能数值模拟应用软件系统,涵盖约4个左右学科方向的基础科学问题,实现对相应典型复杂物理现象的E级数值模拟,获得具有显示度的数值模拟成果。

从上述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科学发现等重大基础研究领域中,选择并研制成功1个高性能应用软件系统并进行典型应用示范验证,部署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超级计算机,通过高效率的十亿亿次量级及以上规模的典型示范数值模拟,获得一批重要的具有显示度的E级数值模拟和科学发现成果,充分展示E级计算对基础研究的支撑能力。

通过数值模拟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5E级高性能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围绕重大行业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凝练E级应用软件快速研发对高性能计算的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应用软件编程框架体系,必须同时涵盖下面五个编程框架:

(1)结构网格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

围绕我国重大行业结构网格应用软件快速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结构网格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用于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20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

(2)非结构网格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

围绕我国重大行业非结构网格应用软件快速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非结构网格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用于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10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

(3)无结构组合几何计算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

围绕我国重大行业无网格组合几何计算应用软件快速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无网格组合几何计算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用于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4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

(4)有限元计算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

围绕我国重大行业有限元计算应用软件快速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有限元计算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用于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4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数值模拟。

(5)非数值图计算编程框架研制及应用示范:

围绕我国重大行业大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快速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共性需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研制非数值图计算应用软件编程框架,用于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2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非数值应用。

凝练我国重大行业应用E级应用软件快速研发对高性能计算的共性需求,研制形成跨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无网格组合几何计算、有限元、非数值图计算的应用软件编程框架体系,在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支持至少40个高效使用百万量级CPU核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快速研发以及大规模模拟,网格规模达千亿、粒子数规模达到万亿、自由度规模达数万亿,200万处理器核并行效率达到30%以上,使我国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编程框架的研发和实际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系统2018年完成在E级计算机验证系统和两台国产100PF机上的部署,并对专项支持的应用软件开发团队开放源码。

3.高性能计算环境研发

3.1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服务化机制与支撑体系研究(一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计算服务化的新机制和支撑技术体系,支持环境服务化模式运行,构建具有基础设施形态、服务化模式运行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

研究内容包括:

(1)资源准入和分级标准

量化网络服务水平和集群计算服务水平,定义资源评价综合指标及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资源服务质量级别和分级标准,作为资源定价收费的基本依据。

发展与标准相适应、支持服务水平量化的软件系统,支持和引导用户合理使用资源,形成全局统筹的资源布局。

(2)环境资源提升

在量化服务的基础上,整合环境各结点的计算、存储与软件资源,实现资源的服务化封装,提升环境资源能力与服务水平。

(3)基于应用的全局资源优化调度

根据应用程序特性和历史运维数据,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分析和确定适合应用程序的集群、队列以及计算规模,结合传统的基于计算规模和运行时间的作业调度方法,形成第三种基于应用特性的全局资源优化调度。

结合应用软件本身的特征,分析主流应用软件在不同体系结构、不同能力的资源中的性能特征,作为作业调度的依据。

定义队列综合指数,综合排队时间、运行时间、应用类型、计算规模等众多参数,发展系统优化调度的核心算法。

(4)支持多种模式运营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运行管理支撑平台

研发支持服务化运营的资源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等管理功能,形成支持环境运行的管理支撑平台,研发支持服务与资源一体的环境监控系统、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系统等。

(5)具有基础设施形态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构建

建立具有基础设施形态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节点数14个以上,初步建立服务化运行模式;

实现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使用环境;

建立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安全体系,支持各类高性能计算应用。

(6)超级计算中心运行评价体系

超级计算中心的稳定运行,是提供计算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针对提供公共计算服务的超级计算中心,根据用户数量、机时使用情况、用户培训以及超级计算应用效果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超级计算中心和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

完成能初步支持服务化运营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运行管理支撑平台,建立具有基础设施形态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一期),节点数14个以上,初步实现以服务化模式运行。

完成环境的资源升级,聚合的计算资源200PF以上,存储资源200PB以上,部署500个以上的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用户数达到5000以上。

完成超级计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评价结果。

3.2基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的服务系统研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

依托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建立行业集成业务平台、领域应用服务社区和高性能计算教育实践平台。

促进环境的应用,取得应用实效。

(1)行业集成业务平台

根据以下重要行业的应用需求和应用基础,建立2个左右行业集成业务平台,例如,石油地震勘探行业应用平台、基于高性能计算的集成电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复杂产品优化设计平台、工程力学设计优化平台等,以灵活的业务流程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支持相关行业新型业务的发展。

(2)领域应用服务社区

在“十二五”863重大项目应用社区研发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应用社区的研发,建立2个有广泛应用需求和较大用户群的应用服务社区,例如,创新工业产品优化设计、新药研发与个性化医疗、计算化学与生物信息、数字媒体、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值模拟与计算环境等,提供计算服务和解决方案,为计算服务业的建立积累经验。

(3)高性能计算教育实践平台(一期)

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建立高性能计算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提供免费机时,形成高性能计算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为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奠定人才基础。

研发成功2个行业业务集成平台、2个应用服务社区和1个高性能计算教育实践平台(一期)。

每个行业业务集成平台集成50个以上应用软件,服务于200个以上用户;

每个应用服务社区提供50种以上应用服务,服务于500个以上用户;

教育实践平台服务推广到1000个以上大学生或研究生用户,每年提供2000万CPU核小时免费机时。

行业集成业务平台和领域应用服务社区不超过5年,高性能计算教育实践平台不超过2年

1—2项行业集成业务平台,1—2项领域应用服务社区,1—2项高性能计算教育实践平台。

行业集成业务平台项目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

行业集成业务平台和应用服务社区项目要求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