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
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
与“人”、“八”比较。
组词:
入口、出入、进入。
穷:
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
比“日”多一横。
更:
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
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
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
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
去掉一笔是“十”。
目:
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
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
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
(在哪里看?
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
白日指什么?
(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
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
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
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
(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
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
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入海流)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第3篇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
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
(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
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
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指导:
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
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
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
(1)指名说。
点拨:
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
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
“尽”就是“完”了。
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提示:
“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
)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
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
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
播放录像。
(叙述:
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
——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
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
很有气势!
)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
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
(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
(重点:
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
你是怎么知道的?
(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
)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
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
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
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
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
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
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
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
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
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
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
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谁来试试?
(学得好,记得牢啊!
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
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
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
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
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
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
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
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
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
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
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
(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
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
(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
谁来读?
“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白日指么?
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
(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
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
)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
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
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
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
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
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
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
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
诗人想:
要想——,就必须要——。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
让生试说。
(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
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