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9111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俄科技合作及其今后推进的政策建议.doc

对俄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中极具重要意义的一环。

紧密、务实和互信、互谅的中俄关系,对于共同遏制霸权主义,保持大国均势,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自身发展不可或缺。

中俄关系只有通过经贸、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才能充实、巩固和发展。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

在我对外科技合作格局中,俄罗斯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升我国军事实力,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分委员会,实现了国家之间、政府部门和地区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对口科技合作,并且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格局。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目前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关系还不相适应。

  进入新世纪,俄社会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科技体制改革正在经历艰难的转折阶段,其振兴经济和科技事业的重要任务,急需借助外来的资金注入才能完成。

今后3~5年可能是引进俄技术人才和先进科技难得的机遇期。

我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有利时机,通过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对俄科技合作,尽可能多地引进对我至关重要的先进技术。

  一、对俄罗斯科技实力的基本评价

  如何评价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和水平?

我国政界和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看法。

社会上总有一种低估俄罗斯科技实力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和制约了两国科技合作的进程。

因此,正确分析和判断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和水平,走出思想误区,给予对俄科技合作确切定位,是自觉加强和推进对俄科技合作的重要前提。

  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拥有前苏联60~70%的科技实力,向来有“科教兴国”和“专家治国”的历史传统。

经济转轨10多年来,其科技人才虽大量流失,科技实力有所减弱,但是,俄罗斯仍不失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其总体科技潜力仍居世界一流水平。

  

(一)科研开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居于世界前列

  近来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科研机构和研发队伍已经停止萎缩并开始恢复发展。

2000年全俄有各类科研组织4099个,其中,科学研究组织2686个,结构设计局316个,规划设计和设计研究组织85个,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390个,工业企业的研究机构264个,其他科研组织303个;在册人员共有88.77万人,其中,研究人员42.6万人,技术人员7.52万人,科研辅助人员24.05万人。

在这些在册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83962人。

俄罗斯科技人员的总数虽然只及美国的2/3,但在技术科学、计算科学等领域具有学位的专家绝对人数却超过美国30~40%。

  俄罗斯的科技力量主要分布在三大系统:

科学院系统(如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等);工业部门的设计研究系统(如苏霍伊飞机设计局、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等);高等院校科研系统(如鲍曼科技大学、莫斯科大学、萨莫拉航空航天大学、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和船舶大学等)。

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拥有400多名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下辖圣彼得堡科学中心、乌拉尔分院、西伯利亚分院和远东分院。

工业部门的设计研究系统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强;高等院校科研系统基础研究扎实,富有活力。

除了以上三大系统外,俄罗斯还有一个工程院系统。

该工程院系统拥有近千名国内外院士,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有54个工程院分院或中心。

  俄罗斯的科技实力是在西方长期包围和自我封闭的条件下另辟溪径发展起来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俄罗斯科学家的科学积累丰厚,具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蕴藏着较强的、持续的创新开发能力。

  

(二)基础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俄罗斯基础科学水平总体上仍居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2000年5月俄罗斯对本国科技实力进行新的评估表明,在当今世界上102项尖端科学技术中,俄在其中的52项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近年来,在基础研究的所有领域,比如,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化学、天文物理、核物理、数学物理、超级计算机、分子生物学、气象等领域都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激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先后在实验室合成了元素周期表上第114号和116号超重元素等。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称,在重点基础科研领域中,俄约有40%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在一些宏观技术领域仍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

  据我科技专家评估,在宏观技术领域,俄罗斯的工业基础设施的全部基本指标与西方非常接近。

只是在技术环境方面,比如质量保证系统、标准自动化、计算机化、远程通讯等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

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实力的50项重大技术中,俄罗斯在其中12~17项可以与西方国家一争雌雄。

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实力的100项突破性技术中,俄罗斯在其中17~20项(比如,电子—离子技术、生物工程、等离子体技术、原子能、复合疫苗、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另有25项经过5~7年可以达到世界水平。

  俄罗斯是世界唯一能够全面掌握空间站制造、发射和回收技术的国家。

和平号空间站超期服役10年后按照预定的轨迹成功陨落,说明俄仍是这一领域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俄的小卫星总体设计技术及其姿态与轨道控制和发射及自主导航、登月飞行技术和空间飞行器系统技术、载人飞船部件、卫星和飞船材料抗高速粒子撞击技术、空间材料加工技术等都居于世界的前列。

  另据美国防部的资料,俄在信息交换、处理和信息安全技术方面,在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包括惯性导航和相关配件、重力仪和梯度仪以及无线电和数据导航系统工程等)方面,在能源储存、整流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方面,与美国一样,具有全面的研制开发能力;在能源的转换和发电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

  (四)军工和宇航领域的技术与美国旗鼓相当

  军工和宇航技术广泛涉及到电子、通讯、自动控制、大气物理、天文、材料科学、动力学等许多技术领域。

俄罗斯的大部分科技潜力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并用于包括航空、电子、无线电、通信设备、兵器、造船、弹药和特殊化工、火箭和航天技术等国防系统。

无论在宇宙的研究和开发方面,还是在各类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与美国都是各有所长、难分上下,同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俄空间载人航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从苏联时期到现在所发射的运载火箭(2500多次)和航天器(3000多个)就占世界发射总量的2/3;具有21世纪作战能力的第四代战机苏—34和苏—37战机,其关键技术是推力矢量喷管技术,目前美国尚未达到应用阶段。

近年来,在导弹和战机等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创造了许多新成果,比如最新式的“白杨—m”系列多弹头分导导弹、能有效打击隐形飞机的s—400地对空导弹、x—22隐形导弹、反弹道导弹以及能产生等离子隐身的隐形飞机等。

目前,俄罗斯武器级的铀和钚大约分别为1200吨和120吨,均多于美国并向美国出口。

美国承认,俄罗斯的等离子体武器技术要领先美国5~7年。

中国专家认为,俄罗斯载体激光制导武器的射程远远超过美国。

在舰船制造方面,俄罗斯潜艇的隐身性和壳体防护性均优于美国同类产品。

  但同时也应看到,俄罗斯在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诸如:

  一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相对落后,民用产品的技术性能低下

  苏联时期,由于体制障碍和指导思想偏颇,其基础研究的先进成果大都集中用于军工和宇航领域,较少转为民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

独立后的俄罗斯,由于军工转产不成功,上述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苏俄民用技术,除了少数项目比如泥浆的管道运输技术、生命保障系统以及计算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外,其总体大约要比西方落后10~15年。

美国国防部的资料显示,在生产和制造技术方面,俄罗斯与美国的差距相当大:

在生产和加工技术、涂料、冶金、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的研制技术等方面,美国具有全面的研制开发能力,而俄罗斯只具有一般的或有限的研制开发能力。

在科技成果的工艺造型和技术环境方面,俄罗斯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俄罗斯总统普京承认,俄罗斯的科学研究与其成果推广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在世界的科技服务总量中,俄罗斯所占的份额不到1%,而美国却占20%。

  二是科技体制正处于困难的转型阶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科技体制在经济下滑和“私有化”浪潮的冲击下,一直处于困难的转型阶段。

一方面,国有科研机构由于数以十万计的科研人员“外流”而急剧萎缩;另一方面,科研和研制经费急剧减少(1992~2000年各种来源的经费拨款占gdp的比重由0.5%下降到了0.24%;占联邦预算的比重由2.43%下降到了1.66%),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发性研究课题中断,创新研制的成果不能中试和实行产业化。

为了自谋出路,许多国有科研机构纷纷改组改制,组建面向市场需要的科学中心和股份公司;不少科研人员离开研究所和实验室,去组建自己的私人科技实体。

目前,俄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科研实体并存的局面,它们的科研和研发经费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俄在保持原有的科研和研发体系框架下,正在着手建立科技创新的新体制。

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已形成了66个以优势专业方向为主导的科学城(“科学综合体”),并以这些科学城为主体建立了58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科学中心,即“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

面向市场的科技小企业已经发展到5万多个。

俄工业科技部已经把技术创新作为该部的工作重点。

为此,国家还成立了“政府科学创新委员会”。

近年来,普京决心把振兴俄经济的重任寄托在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和优先发展科技事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