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0834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7 大小:40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学设备:

多媒体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

谁读过这首诗?

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

(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

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

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

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

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

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

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

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

竭尽劳苦;

瘁:

辛劳。

已:

止。

(3)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

承当,承受;

无愧:

不惭愧。

(4)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

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

板书设计

备用幻灯片:

(如果学生对《吊古战场文》理解确有难度,可出示)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里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此段文字,突出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为刻画人物张本。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

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

(1)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

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一、导入

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地壳qià

o校补jià

o赫然hè

函寄há

n漂白piǎo衰微shuāi

卓越zhuó

深宵xiāo钻探zuān

锲而不舍 qiè

兀兀穷年 wù

 警报迭起dié

潜心贯注 qiá

n迥乎不同jiǒng慷慨淋漓kǎi  

气冲斗牛dǒu无暇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仰之弥高mí

炯炯目光jiǒng沥尽心血lì

2、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

“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弥高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迥乎不同气冲斗牛

自学指导一:

内容:

课下注释或手中资料有关臧克家和闻一多的介绍。

方法:

自学。

时间:

3分钟

要求:

能介绍臧克家、闻一多。

自学检测一:

了解作者

臧克家:

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闻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

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

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自学指导二:

课文。

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出有用信息。

自学、对学,交流,展示。

10分钟。

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

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3、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4、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5、请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说”和“做”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要点归纳:

1、概括事件的方法:

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

2、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格式:

谁+(在何时何地)+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或:

什么(事物)+怎么样。

五、限时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函寄(há

n)硕果(shuò

)锲而不舍(qì

B、弥高(ní

)校补(xià

o)迥乎不同(jiŏng)

C、潜心(qiá

n)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è

)凝结(ní

ng)气冲斗牛(dò

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

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下列句子。

自学、小组内合作交流,老师点拨,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15分钟。

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学检测: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

“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这句话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赏析句子的角度及答题格式:

1.修辞:

比喻、拟人……

运用……的修辞,生动形象(有力、强调)地写出了……的样子,表现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情画意)

2.用词:

“……”一词,生动形象地(具体、逼真、贴切……)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2.划出最能表现他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

参考答案: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突出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都是说用心极专,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请在文段中找出穿插的人物描写,透过这些词语或句子,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1).“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

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肖像描写。

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敢说敢做。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重点)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导语设计

设计1:

(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

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

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设计2:

(文学角度)

板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