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020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345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主要人物:

孟子:

万物毕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

柏拉图:

认为“观念”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libido)。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苏格拉底:

“产婆术”卢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3)评价: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力性、教育等的作用,其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在认识人的内在力量,研究人的内部需要和内在的发展机制。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这些是人发展的动力

(2)主要人物:

荀子:

性恶论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

主要观点:

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物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外铄论者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是物质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教育是人的发展重要条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4、实践主体论

5、主要观点: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6、差距论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既不是纯粹的外界刺激造成的,也不是纯粹内在的自发的需要造成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是主体反映外因,通过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而实现的。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一、遗传

(1)遗传素质:

生理特点:

肤色、体态、相貌等

(2)作用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和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性质: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狼孩”.遗传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改变而改变:

(4)评价: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是不正确的。

(5)代表理论“遗传决定论”

(1)环境

(1)定义: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要素,其分类按性质可分为:

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社会环境:

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个体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按大小可划分为:

大环境:

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和社会环境。

小环境:

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

对人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人发展的现实基础:

鸡人苏吉特-库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作用于环境、利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

家庭结构:

小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养方式:

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厉惩罚、温暖理解

•大众传媒:

定义:

报纸、广播、书籍、影视、电子游戏、网络等传播媒介向众人提供信息、思想、娱乐、见解、广告等活动

主要影响:

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生活快捷、工作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色情和暴力文化、影响人格发展、“网虫”、人际淡漠、缺乏理想等等

(三)环境作用的性质特点

•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对人的影响广泛的、潜移默化的、自发的、零星的、无目的的和不系统的、自相矛盾的、教育是必要的

•对人的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环境决定论”错误的、人是积极的

“出污泥而不染”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

(1)定义:

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意识方面:

人的需要、动机、目的;

外部表现:

人的自觉活动

(3)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关系内因:

主观能动性;

外因:

环境、教育关系: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节学校教育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期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人;

不同学校有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有计划好的上课时间有计划好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

(3)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学校有专门教学组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制度有专门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4)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有系统的学习内容

(5)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专职教师来教学教师明确教育目的、任务、学生特点等

(6)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抓住关键期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3)提升人的价值(4)健全人的个性

三、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性

(1)需要的条件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处理好遗传、环境的关系

(2)“教育万能论”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练习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2.单选(2002.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3.单选(2005.4)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C)A弗洛伊德B威尔逊C格塞尔D皮亚杰

4.单选(2008.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D)A孟子B墨子C孔子D荀子

5、单选(2004.1、2008.4)5.提出“白板说”的是(B)A华生B洛克C卢梭D格塞尔

6、单选(2004.4)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D)A有针对性B因材施教C抓住成熟期D循序渐进

7.“单选(2007.4)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B)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8.单选(2003.4,2004.4)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

9.单选(2004.10)“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A差异性B不均衡性C阶段性D顺序性

10.单选(2007.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B)A成熟B遗传素质C环境D教育

11.单选(2005.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C)

A遗传素质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D教育

12.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C)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章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

1、什么是教育目的?

2、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确定教育目的意义是什么?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5、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6、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7、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

(1)概念:

(2002.4、2004.1、2004.10、2008.4)*组成部分:

1、规定人的社会角色:

“建设者”“公民”2、规定人的质量规格:

“全面发展”

(2)重要性:

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3)与教育目标的区别: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单选)

(4)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与培养目标区别:

是学校确定的培养的人才层次规格及毕业去向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多选)

(1)导向:

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或激励:

克服教育活动的盲目性、茫然行(3)评价:

教育评价活动的精神内核、最高准则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1)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

对教学质量有指导意义;

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有很大作用

(2)对于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影响着教育观和学生观;

激励教育工作按教育方针去培养人才

(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工作最终的评价标准

•所有的教育工作最终都是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

三、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1)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教育的一个职能:

生产

•受到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和制度制约教育的一个职能:

政治工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受到文化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

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

儿童为例:

因材施教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持的教育目的论影响一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教育目的制定

一、西方教育目的论(简答2005.10)*

1、神学论或宗教本位论(单、多选)

(1)主张:

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2)代表人物和言论;

夸美纽斯: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

小原国芳:

“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

2、社会本位的(单、多选)

(1)主张:

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2)代表人物和言论

•柏拉图:

教育因人而异,平民、军人、最高统治者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

•涂尔干: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诺笃尔普: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凯兴斯泰纳:

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

3、个人本位的(单、多选)

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2)代表人物和言论:

•卢梭:

要按照你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

•福禄倍尔:

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

•裴斯泰罗齐: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

(3)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4、教育无目的论(单选)

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3)解释:

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也就是说,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二、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1、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

(1)培养维护奴隶制度,遵守统治阶级规范的人

(2)培养从事于阶级统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近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欧洲中世纪教育目的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骑士教育:

培养骑士为目的

4、西方国家近代教育目的

(1)两条线索:

社会本体论、个人本位论

(2)培养哲学家—培养基督教教士---人的和谐发展---培养绅士---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国家主义—进步主义---终身教育等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化历史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提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教育法》提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7月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思想观点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求使学生全面发展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多选,名解2004.4)*

•1、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

二是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2、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我国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单、多选)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旧时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是途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简答2006.10)*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在于:

(1)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2)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房展,这就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3)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005.4)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

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

见课本

2、素质教育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

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①要求消除地区、学校差异,提供平等的教育。

②要求排除智力、成绩、行为问题,使全体适龄儿童入学。

③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不只抓“尖子生”。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涵义与要求

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4)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4、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5、素质教育的实施

(1)转变观念

(2)建立教育新理念(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5)改革评估制度(6)教师队伍建设(7)改革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

五、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论述,2003.4)*

1、认识当代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教育目标应该在教育目的地指导下,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来确定。

(2)德、智、体、美。

各育既相对独立,又在现实教育工作中结为一体。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而达到。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

教育事业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

每个受教育者只有充分发展个性和才干,才能更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

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不同职业特点和要求有初步认识,做好准备。

•〔一、二可合为一个论述题:

2003.10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

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2007.10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第四节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200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二、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2003年4月制定的高中课程方案

1、单选(2006.10)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A)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

2、单选(2002.4)(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3、单选(2005.4)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B)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

4、单选(2008.4)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标准是(B)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的D.培养目标

5多选(2002.4,2003.4)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

6、单选(2004.1、2008.4)夸美纽斯认为:

“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体现了(B)的观点。

A.教育的无目的论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7、单选(2004.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B.科学本位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

8、单选(2007.4)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D)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B.教育无目的论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9、单选(2003.4,2004.4)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提出: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该论述体现了(C)的观点。

A.教育的无目的论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0、单选(2004.10)8.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D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神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

11(2007.10)持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是___的观点。

(C)A.宗教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12、单选(2005.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D)。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

13、单选(2006.4)“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体现了______的观点。

( A  )A.教育的无目的论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