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手太阳小肠经.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009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手太阳小肠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6手太阳小肠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6手太阳小肠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6手太阳小肠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6手太阳小肠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手太阳小肠经.ppt

《6手太阳小肠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手太阳小肠经.ppt(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手太阳小肠经.ppt

六、手太阳小肠经六、手太阳小肠经(SmallIntestineMeridianofHandTaiyang,SI)(一一)经脉循行经脉循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图336)。

原文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注释:

踝:

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臂骨:

指尺骨。

两骨:

指尺骨鹰嘴和骨自上髁。

肩解:

“肩后骨缝曰肩解”(张介宾注)。

目锐眦:

指目外眦。

(出页):

音拙。

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本经腧穴(19穴)w1少泽少泽(SI1)井穴w定位: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图3-37)。

w穴位释义:

(1)少,小也;泽,润泽。

此穴属手太阳经之井,小肠主液,有润泽全身之功能,故名少泽。

(2)少,小也,泽,润也。

穴为手太阳小肠井穴,手太阳小肠主液。

井穴脉气始出而微小,液有润泽身体之功,故名少泽。

w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w主治:

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治乳汁分泌少首选穴):

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w临床应用w以少泽放血为主治疗乳汁不足:

少泽放血,在合谷,后溪、中渚,足三里中任选12穴配用,用弱刺激兴奋法,艾灸膻中、乳根、膺窗。

结果:

25例患者均获良效(焦有山针灸杂志,l965;

(1):

43)。

或取少泽(双)、膻中、用平补平泻法,乳泉(穴在腋窝横纹前端,极泉穴前五分,胸大肌下缘处)用捻转雀啄术,以上三穴都须使胸部有麻胀感觉,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一次。

结果:

100例有效率达82(李兰轩,等中医杂志,1965;(5):

8)。

或于少泽穴浅刺1分,小幅度捻转78次,留针1分针;针尖向上沿皮刺膻中穴5分,小幅度捻转0.5分钟,留针5分钟,运针1次;横刺乳根穴3分,小幅度捻转0.5分钟,留针3分钟。

出针后均按揉针孔。

某患者产后20余天乳w汁全无,经本法治疗45小时后喉汁即下,随访1月乳汁一直充足(正锦槐浙江中医杂志,1984;l9

(1):

39)。

w前人经验前人经验w1.镇灸甲乙经:

振寒,小指不用,寒热汗不出,头痛,喉痹舌卷,小指之间热,口中热,烦心心痛,臂内廉及胁痛,聋,咳、瘦疚,口干。

w2.千金要方:

头眩痛,项强急痛不可以顾,口中烂,疾。

w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舌强,目生肤翳复瞳子。

咳嗽。

w4.玉龙歌:

妇人吹乳痈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

w5.灵光赋:

少泽应除心下寒。

w6.百症赋: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w7.针灸聚英:

口中涎唾。

w8.循经考穴编:

乳汁不通,胸膈痛闷;鼻衄。

w9.医宗金鉴:

鼻衄不止。

w按语按语:

少泽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属金。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乳汁来源于气血的化生。

通过针刺少泽,可达调心气、通血脉的作用,能起到宣通乳窍、充调乳汁之功,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的最常用穴。

此外,该穴也可用于咽喉肿痛,日翳、耳聋,鼻衄等五官科疾病。

w操作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孕妇慎用。

w2前谷前谷(SI2)荥穴w定位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图337)。

w穴位释义穴位释义:

(1)前,前方;谷,山谷、空洞。

此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处,故名前谷。

(2)前,指第五掌指关节前方。

穴处凹陷如谷,故名前谷。

w解剖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w主治主治:

热病;乳痈,乳汁少;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w临床应用临床应用w针刺前谷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取双侧前谷穴,快速垂直进针,进针1分左右(至骨膜),强刺激,来回捻转78次,不留针,隔日1次,结果:

300例均治愈(王俊清中级医刊,1989;24

(2):

55)。

w前人经验前人经验w1.针灸甲乙经;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眩,淫泺,肩胛小指痛,热病汗不出,狂互引癫疾。

臂不可举。

咽肿不可咽。

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脱。

咳而胸满。

鼻不利。

劳瘅,小便赤难。

寒热。

瘪疾,喉痹。

耳鸣。

w2.千金要方:

颊肿引耳后。

腕外侧痛脱如拔。

w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伤风发热无汗,项急背强,颔肿咽干,口渴目赤,五指热痛。

w4.针灸聚英:

乳人产后无乳。

w5.循经考穴编:

指痛不能握掌,本节红肿,手指痒麻,手心发热。

w按语按语:

前谷是手太阳小肠经荥(水)穴,据文献所载,主治病症多与“热”有关,故有很好的清热作用,不仅可用于小肠经所过部位(本节、腕、肘、孺、颈、项背、面颊、五官等处)的红肿热痛。

还可治疗热病无汗。

口渴心烦。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该穴又能清心热,安神志,治疗癫狂等疾。

对乳腺炎、产后乳汁分泌不足,也常配合少泽等穴应用。

w操作操作:

直刺0.3-0.5寸。

w3.后溪后溪(SI3)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w定位定位: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图337)。

w穴位释义穴位释义:

(1)后,后方;溪,水沟。

此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故名后溪。

(2)后,指第五掌指关节后方。

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握拳时,当尺侧横纹头处,其形者有如沟溪,故名后溪。

w解剖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w主治主治:

热病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等五官科病;癫狂痫等神志病;疟疾;目内眦、项、耳、肩胛(配申脉);急性腰扭伤;面肌痉挛;荨麻疹。

w临床应用临床应用w1.针刺后溪穴治疗落枕:

取患者双侧后溪穴,直刺0.30.5寸,进针后强刺激。

得气后用626治疗机接通脉冲直流电,频率405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度为限,每次1520分钟,并嘱患者作颈部左右旋转,前后活动。

结果:

215例患者,痊愈加1例,好转14例(马辉明中囤针灸,l984;4(5):

22)。

或取单侧后溪穴,直刺0.8寸左右,得气后用泻法捻转13分钟,同时令患者做左右摇头动作,待自觉颈项转动轻松、疼痛减轻或消失时,徐徐退针,不按针孔。

用此法治疗54例,痊愈33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杨富华,中国针灸,l985;5(3):

19)。

w2.后溪透合谷治疗腰扭伤。

取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垂直刺入后溪穴,针透至合谷穴后,施以大幅提插捻转手法。

得气后,令患者带针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屈,并旋转活动1560分钟(以腰部疼痛消失为度)。

结果:

治疗1000例,治愈631例,好转286例,无效83例(任钦明中国针灸,1987;7

(2):

40)。

或取后溪穴,用2寸毫针,从外向内直刺1.5寸,刺入后大幅度捻转针体5w10次,强刺激,得气后令病人作腰部活动(左右侧弯。

前屈后仰等)。

结果:

14例患者都在10分钟左右疼痛减轻,20分钟左右疼痛消失(郝金元天津医药,1977;

(1):

25)。

又有人治疗急性腰扭伤时,经辨证病在足太阳经,则选手太阳经后溪穴针刺。

结果:

治疗49例,针后症状即刻消失者40例,症状好转者9例(陈作霜,等中医杂志,1983;24(9):

63)还有人取健侧后溪穴(如用同侧亦有效)治疗腰扭伤及胸胁扭伤。

快速进针11.5寸左右,用捻转提插的强刺激手法行针,并嘱患者带针活动患部,再留针530分钟,行针23次,直至患部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出针。

如收效较慢者,腰扭伤可配委中或昆仑,胸胁扭伤可配期门或阳陵泉,局部刺痛明显者可配合刺血拔罐。

用此法治疗150例患者全部治愈(熊光天中国针灸,1987;7(3):

24)。

w3.后溪透劳宫治疗面肌痉挛:

取病侧后溪穴快速进针,向劳宫穴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病人明显得气后,用大幅度来回捻转23次,再次提插手法57次,针感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随后每隔35分钟重复1次手法,待症状消失后,留针30分钟,如果进针10分钟,症状无减轻者,取对侧后溪穴用同样手法两侧施术,每日1次,不愈者,可理针(王振坤,等现代针灸临床聚英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

260)。

w4.后溪穴放血治疗荨麻疹:

以后溪穴为主,点刺放血,配曲池,足三里快速强刺激不留针。

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结果:

20例中,18例痊愈,2例显效(陈桂彩,等中国针灸,1984;4

(2):

48)。

w5.艾灸后溪穴治疗麦粒肿:

用麦粒大艾炷,左病灸右,右病灸左,在后溪穴上行直接灸,每次13壮即可(李史光新中医,1985;

(1):

31)。

或交叉取后溪穴Bp右眼患病取左穴)的方法治疗本病,把圆锥状米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置在穴位上连续灸2壮,待灸完第二壮后,用手将艾炷轻压在穴位上即可。

结果:

60多例患者,一般灸24天即痊愈(岑维潘,广西赤脚医生,1978;

(1):

19)。

w前人经验前人经验w1.针灸甲乙经:

振寒寒热,肩臑肘臂痛,头不可顾、烦满、身热、恶寒,目弃痛眦烂,生翳膜、暴痛、鼽衄,发聋,臂重痛。

肘挛、痂疥,胸中引脯,泣出而惊,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寒热颈颌肿,狂互引癫疾散发,瘤疟,耳鸣。

w2.千金要方:

耳呜,鼻衄窒喘恶不通,头痛,热病汗不出。

w3.干金翼方:

五指尽痛。

w4.太平圣惠方:

肘臂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

w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臂肘孪。

w6.通玄指要赋: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w7.十四经要穴主治歌:

后溪能治诸疟疾,能令癫痫渐渐轻。

w8.玉龙赋:

时疫瘤疟寻后溪。

w9.拦江赋:

后溪专治督脉痛,癫狂此穴治还轻。

w10.肘后歌:

胁肋腿疼后溪妙。

w按语按语:

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以舒筋利窍的作用较为突出,能疏通头颈部、腰背部、手指及胴臂部的经气,通利五官,是治疗头强痛、腰背疼痛,耳目疾患的常用穴,又能宁神解疼,治疗有关督脉病症,如角亏反张,癫狂痫,脊柱弘痛,故拦江赋有“后溪专治督脉病”之说。

此外,后溪在治疗疟疾、热病,盗汗方面也常配伍运用。

w操作操作:

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w4腕骨腕骨(SI4)原穴w定位定位:

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图3-37)。

w穴位释义穴位释义:

(1)腕骨,手腕前外侧高骨,谓之腕骨。

此穴在手腕前外侧高骨下陷中,故名腕骨。

(2)穴在手外侧腕骨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之处(甲乙经),故名腕骨。

w解剖解剖:

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w主治主治:

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黄疽(治脾虚黄疸的首选穴);热病,疟疾。

w临床应用临床应用w泻腕骨祛诸痛:

病在左侧者、取右侧穴,病在右侧者、取左侧穴,病在正中者,取双侧穴,如右侧疼痛严重者,先取左侧穴,左侧疼痛严重者,先取右侧穴。

针刺深度为35分,采用泻法,留针1小时左右,妇女、老幼应酌情缩短留针时间。

结果:

数十例患者,均获显著疗效(吴国森中病杂志,1959;(9):

67)。

w前人经验前人经验w1.针灸甲乙经:

瘤疾,寒热,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

又,风火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栗,痉互引,狂易,消渴,衄。

w2.千金要方:

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颈肿项痛不可顾,臂腕急,腕外侧痛脱如拔,目疏疏不明,恶风寒,目泣出。

w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目冷泪生翳,头角烦闷,惊风瘼疯。

w4.玉龙经:

腕中无力或麻痹,举指酸握物难,失肌伤饱,浑身黄肿,饮食无味。

w5.针灸聚英玉龙赋:

脾虚黄疸。

w6.类经图翼:

心与小肠火盛,浑身热盛,肩背冷痛。

w按语按语: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是小肠经气流注聚集于四肢的特殊部位,可广泛用于小肠经的各种病候,以清热定惊、舒筋活络为主要功效,可用于头痛项强、惊风瘦疭、热病无汗、耳呜w目翳、胁痛黄疸、指掌臂痛等症。

在治疗糖尿病时,常作为主穴应用。

w操作操作:

直刺0.30.5寸。

w5阳谷阳谷(Y(mg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