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83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8、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29、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30、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1、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32、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3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34、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35、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

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36、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37、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38、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农村社区)。

39、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40、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产(韦伯)。

41、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2、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

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3、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4、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45、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46、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47、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48、(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49、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

5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5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2、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曰(概念系统)。

53、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54、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

55、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

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56、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7、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形式主义)。

5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社会失范论)。

59、通过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积极的控制)。

6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61、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62、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环境问题)。

63、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64、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65、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66、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业)。

67、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失业)。

68、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浮于事,或无事可干。

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69、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

此为(相对贫穷)。

70、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71、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72、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73、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74、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75、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76、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77、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78、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79、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0、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

8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82、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84、“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

(“文化类型”说)。

85、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86、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8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历史循环论)。

88、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89、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90、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性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1、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92、《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93、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依附理论)。

94、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5、“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96、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97、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98、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99、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

100、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的出版。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群学肄言》:

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部分。

1903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

1897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1901—1902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于1903年出版。

译文古工作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内。

4、应用社会学:

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5、社会需要:

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6、文化:

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7、优势需要:

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9、社会交往:

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10、角色冲突:

是在角色份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11、角色扮演:

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12、“镜中自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3、社会化:

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认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4、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5、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性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6、再社会化:

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7、社会群体:

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8、初级社会群体:

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9、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

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20、社会组织结构:

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21、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2、家长制:

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23、社区:

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4、人文区位学:

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5、城市社区: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号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6、过渡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27、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8、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29、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0、剥削:

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31、社会制度:

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2、制度化优先: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33、规则系统:

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34、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5、社会舆论:

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36、越轨行为:

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高。

37、社会问题:

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38、社会解组:

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9、就业问题: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40、贫穷文化论: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有贫穷文化。

41、社会保障:

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2、社区组织:

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43、社区发展:

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4、社会工作:

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45、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46、生活方式: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47、社会流动:

可以有广义、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48、社会革命:

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49、社会现代化:

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50、世界体系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

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体主义经济体系”。

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

51、“第三次浪潮”: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52、社会趋同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

其观点是: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简答及论述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生活费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二个论点是: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

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连续出版了他的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这部的第四卷(1938年)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不断思索。

人们急切地要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都是为什么?

这就要求除了一些社会科学从不同侧面来分析、解答这些问题外,还要求有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解答这些问题。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从神学到形而上学,再到实证或科学这三个阶段。

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产物,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学者以科学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3、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以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入手的方法论,导致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4、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渊源已久。

现根据我们认识,二者关系可以基本上以下述三点作一个较全面地表述: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找出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具体规律。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扎根于具体科学之中,和能更加充实地发展自己。

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特点:

社会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容、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6、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7、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8、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首先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的、本能的表现;

第三,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P4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

人的需求极少达到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他把人的需要论,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一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是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

三是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四是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五是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10、社会交往的意义。

人类离不开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个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1、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P63

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2、符号相互作用论。

8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