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496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文档格式.docx

林徽因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诚直接的感情方式,都超出了李蕙仙的期待。

丈夫梁思成:

幸福的成全/57

如果林徽因是一波碧水,梁思成就是一方池塘。

他围绕着她,包容着她,成全着她。

在感情世界里,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想象,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会是怎样。

他的大度,让她的婚姻经受住了几次考验,成就了她的美名,也成就了她婚姻之外的种种感情。

也许他知道,爱一个人,不是要去占有她的全部,而是帮助她发现更多、更丰富的自己;

爱一个人,不是让她止步不前,而是要陪伴她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徐志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72

徐志摩没去世之前,林徽因可以抗拒,可以解释,可以逃避,但徐志摩去世之后,这些“工作”忽然变得不必要了,她不用再抗拒他的追求,不用再为自己的拒绝作解释。

可是,在惊愕之后,林徽因慢慢地发现,面对自己内心深埋的感情,她忽然变得无可遁形。

徐志摩对她付出的真情,像一个探照灯,时时刻刻照在她那些幽微的、固执的、只有自己的心绪上。

一场心的磨炼,林徽因走了二十来年。

金岳霖:

你的温暖,我的纪念/93

金岳霖对林徽因,始终保持距离。

林徽因是画中人,他则是看画的观众。

他也许有过做画中仙的念头,但那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

更多时候,金岳霖安于自身的位置。

金岳霖用六个字解读徐志摩当年追求林徽因:

不自量,不知趣。

金岳霖用五个字形容林徽因:

极赞欲何词。

金岳霖痴恋林徽因一生,尽管高雅,也令人叹惋。

绅士式的隐忍与克制,背后是种揪心的痛,还有一些小小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凌叔华:

朋友不足,敌人未满/111

凌叔华生在富豪之家,打小种种都看过,所以格外培养出一种大气。

凌叔华的大气与林徽因的大气不同,林徽因的大气是一种丰富,凌叔华的大气却是一种曾经沧海式的淡然。

林徽因脾气急,凌叔华不,林徽因的人生姿态,像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一鸣惊人,凌叔华则像是一只鸳鸯浮游绿水,很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

费慰梅:

相惜,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122

费慰梅给林徽因画过一张素描。

简单,清爽,算不上绝世美人,但自有一种清雅,细细的线条勾勒出林徽因的上半身,图画中,她穿着窄高颈旗袍,头发向后梳,眉似柳叶,嘴唇微张,一双眼睛黑黑的,盛满了认真、好奇与疑问。

这眼神的确应该属于林徽因。

费慰梅抓住了林之神韵:

一生向上,认真,充满热情。

时时刻刻都准备激情迸发的林徽因,就应该是这情态。

陆小曼:

你是淡雅的诗,我是华丽的油彩/140

陆小曼和林徽因都出身名门,但行事方式迥异。

或许我们可以说,陆小曼像河,奔流向海,一去不回,一路的平静、激荡,她不断创造着新的局面,筋疲力尽,却也瞬间精彩。

林徽因像湖,明净,沉稳,虽然也有起风浪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一方静水,只是,有水进来,有水离开,她总是新鲜,趋于永恒。

沈从文:

半如信徒,半如闺密/157

林徽因和沈从文,一个是热情的女子,一个是温柔的男子,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天差地别,可他们却那么相像。

他们都很唯美,追求爱,追求“诗意的信仰”。

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和林徽因竟然和他们的“介绍人”徐志摩,惊人地相似。

他们都可以说是徐志摩的门徒。

胡适说,徐志摩一生,是追求“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历史。

林徽因、沈从文又何尝不是?

张幼仪:

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172

对于徐志摩来说,林徽因是上升的,飘忽的,艺术化的,摆脱了烟火气的,是翩若惊鸿的女神,踩着云彩,在空中舞蹈,她脚底下匍匐着的全是她的信徒。

林徽因给他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满足了他对女性的全部想象;

张幼仪却是下沉的,稳固的,保守乃至于陈旧的,她是庞大的中国传统女性里的一分子,是贤妻良母之典型。

她像大地,拥有着宽阔的包容。

她才是真正的人间常态。

但徐志摩不懂得这一点。

他也不想去懂得。

他要活出的,是爱,是美,是自由,而非责任。

胡适:

那些年,我们的情感链/186

胡适比林徽因大十三岁,在辈分和名气上,林徽因比胡适要小很多,是个谦和恭敬的晚辈。

在林徽因眼里,胡适的形象或许是成熟的、可亲的、仔仔细细的、可以信赖的。

确实也真是如此。

胡适,字适之,无论身在哪里,他似乎都能“适当为之”,所有困难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成为困难,他总是能找到办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胡适先生应该被发“好人卡”,他人生中的一切,兜兜转转,似乎都能落在一个“好”字上,他是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朋友、好老师、好同事、好玩伴……他是一个球形人物。

冰心:

同行不同行,一个淡漠,一个热情/196

冰心少年成名,受万人仰慕,心气不会低。

可林徽因往她身边一站,也不输阵。

林徽因太耀眼了。

冰心系出名门,林徽因同样是;

冰心是名校女生,海归学者,林徽因同样是;

冰心嫁得好,稳稳当当,林徽因同样是。

而且林徽因婚后还不乏追求者,徐志摩对她有情有意,金岳霖在她家隔壁护花有道,总体看来,林徽因似乎更胜一筹。

萧乾:

各自的流浪途/222

林徽因和萧乾身上,都有一种爽快劲儿。

干净,明朗,向上,充满活力,好像水里裹着火心,那心随时都要跳出来。

他们都对生活充满热情,是人世间认真的旅行客。

他们都在英国待过,多少有点英伦范儿,潇洒,幽默。

他们是一生的挚友,彼此相对,真诚又直接。

萧乾一生浪迹天涯,走过许多地方。

林徽因同样是。

他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相遇,分开,然后,又在另一个地方重逢。

他们经历过不少次“小团圆”。

彼此纪念。

林洙:

女主角,女配角,都是角儿/237

对于林徽因,林洙是“极赞欲何词”。

林徽因很像在她年幼的生活中横空出世的一个偶像,她的经历,她的才学,她的气场,还有她毁损的美貌,在那个1948年初秋的早上,一下便把林洙这个普通女孩子笼罩其中。

对于林洙来说,林徽因更像是一个传说,带着光环,blingbling,带着声响,轰轰隆隆,从遥远又遥远的地方,一下拉近到眼前,旋转,放大,不可思议。

 

自序

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

读林徽因,要分好几层来看。

先是美。

林徽因真是美。

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人为她的美貌倾倒,精致的五官,充满东方韵味,又有些西方式的立体感,眉眼细细的,嘴巴小小的,尖圆适中的下巴,温婉的发型,怎么看怎么合适。

林徽因的美更在于脱俗,因为自小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能自由穿梭于中西两种语境之中,心气又高,总想忙出点什么,所以林徽因又时时刻刻散发出一种飘逸、向上的气质,她是一直飞翔的白鸟,不愿坠地。

林徽因也知道自己美,据说在香山静养的时候,林徽因穿一身白衣,点一炉香,坐在花旁,美得惊动世人,她说男人见了她都会晕倒。

不过,美丽是贬值资产,特别对一个女人来说,林徽因的一生,也无可避免的是一个美丽消退的过程,她后半生一直在得病,肉体的损毁,使得她青年时代那种圆润完整的美丽,很快就消逝了。

看林徽因的相片,各个时期的样貌差别很大,前期灵俏,中期端丽,晚期清癯,但无一例外都有股精气神在。

林徽因自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优雅的态度,她用强大的生命力散发出小宇宙,影响众人,别说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见证林徽因盛年美丽的男人,就是女学生林洙,遇见晚年的林徽因,也瞬间被她的神容折服。

美之外,是看才学。

林徽因有才,且多才多艺。

有人说,林徽因是民国里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程度上是有点过,但意思却大抵不差。

林徽因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她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她会的太多了,当然这也与她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民国一代人,原本就是空前绝后,读过经,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他们很像一块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偏偏林徽因又是一位女性,就更令人瞩目。

她写诗。

你不能想象一个那么年轻的女孩子能写出那么和谐唯美又忧伤的诗,她的诗起点很高,一出手就是名篇。

她和徐志摩都是英国浪漫诗派的中国代言人。

更重要是,她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她每次动笔,都是自我感情的抒发,很真,也很有感情。

她搞建筑。

林徽因是学舞台美术出身,梁思成走上建筑学科,其中也有林徽因点拨的原因。

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她对于永恒之美的追求,她是那样一个唯美主义者。

她的身体状况其实不适合田野作业,但每当她为考察建筑而深入田间时,她总是那么投入和兴奋。

她孜孜于对美的发现。

然后看人际关系。

林徽因在社交上是个天才。

她更喜欢西方式的坦率而直接的社交。

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社会可能还不太允许一个女人如此“出风头”,所以她成为了妇女们的仇敌。

不过不要紧,林徽因在男人这边有市场。

她绝不是为了取悦男人,她追求平等,思想上,话语权上,生活上,她最恨家务,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聊天是林徽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她总是想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世界的发现。

因为有社交,就不免生发出人际关系。

亲情、友情、爱情,从每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侧面、不同深浅的林徽因。

从与父亲的关系中看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滋养;

从与母亲的关系中,看两代女性之间又爱又怨;

从与丈夫的关系中,看责任与成全;

从与朋友的关系中,看敌视,看相爱,看忠诚,看逃避,看种种微妙又热烈的情绪,看各式样或浓烈或淡雅的交往。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离开了身边的人,林徽因也不成为林徽因。

比如徐志摩在文学层面与她的互动,后期她写诗,很多也都是对徐志摩的的怀念;

比如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与她的合作,晚年她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生涯冲到了顶峰;

再比如沈从文、萧乾在写作上与她的交流,等等。

林徽因像一棵多触角的植物,随意地伸展出去,总是能获得一些生命体验。

最后是看气骨。

这个气骨,不光是指林徽因的民族情感。

的确,林徽因是很有民族感情的,她一生追求民族形式,留过洋,但对西洋的一套只是批判地鉴赏,抗战时期,林徽因在物质上一度山穷水尽,但她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国内,与民族共存亡。

林徽因的气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

她总是在永不止息地追求着什么,她的时间总不够用。

她烦家务,不是因为家务“低贱”,而是因为她认为自己需要有时间,做一些更值得去付出的事。

她是有使命感的人,有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使命感。

她热爱聊天,热爱精神领域的互动,也正源于她的这种使命感。

她很像西方神话里不停地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明知道石头要滚下来,但他还是要推。

这就是林徽因的厉害之处,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点无非是死亡,所以格外珍惜生的时光。

即使在已经做了肾切除,肺结核发展到晚期的时候,林徽因还愿意抽出时间教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英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妥协。

只要活,就要灿烂地活,好好地活。

我喜欢林徽因的这种“不坠落”。

她的追求之高远,让她超越了性别的阈限,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她始终向上、向前。

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

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活水的滋养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个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处开明的肇始。

他或许应该阔朗、明达、包容,绵软中带着力量,静静蛰伏,厚积薄发。

他往往身在一个时代的末尾,身负着那个时代的种种束缚,但他偏偏又能从那种束缚中挣脱出来,破茧成蝶,成为另一个新时代的前端。

对于林徽因的家族来说,她的祖父林孝恂,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是源头的活水、大树的根、房屋的上梁、歌曲的前奏、传奇的开头。

他的胸襟、气度和眼光,决定整个家族的发展路向。

林孝恂是清末民初的中产。

福建闽侯的林氏,祖上是名门望族,最早的源头相传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忠臣比干,但到了林孝恂这一辈,已经是风雨飘摇,强弩之末,族中子弟,大多沦为布衣,在人世中辛苦地讨生活。

林孝恂年少清贫,曾经在富人家做过教书先生。

林长民回忆说:

“爹别就人家教读,与年所入不过数十千制钱,家计贫苦。

”贫苦到什么程度?

林孝恂买个梨回来,儿女太多,也只好切成一片一片分吃。

在富户坐馆教书,似乎是旧时许多读书子弟的必经路,有的一教就教一辈子,比如蒲松龄,但林孝恂显然要顺利得多。

科举这条路,他走得稳稳当当。

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林孝恂中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林孝恂写得一手好字,飘逸中有力道,柔和中有刚劲,一如他的为人。

林孝恂身上有种书生意气,但绝不迂腐,他气象开阔,很懂得进退。

林孝恂在京做官,与别人来往走动,少不了许多开销应酬,而林家家底不厚。

于是,林孝恂便故意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时写错一个字。

这几乎是官场的潜规则。

主考人看到这个错字,便知此人想离开京城。

林孝恂一番打点,很快,便下放地方,做过杭州地区的金华、孝丰、仁和、石门、海宁诸州县的地方长官,最终做到了代理杭州知府。

林徽因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便与林孝恂在杭州做官有直接关联。

林徽因正是诞生在林孝恂在杭州的宅院。

有意南下,放弃留京,显示了林孝恂务实的人生态度。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非他不可,变动不居,一切都只能在变动中求得把握。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土崩瓦解,许多清官张皇失措,忙不迭跑回老家广置田地,以保晚年安乐。

林孝恂却不。

他跑去时代的先锋地上海,入股商务印书馆,踏在时代前端,眼光一流。

林孝恂像湖,介于海与河之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吐纳之间,也能创造出一些新的质素。

林孝恂懂得撷取,林徽因同样是。

横跨在中西之间,似乎是林家人共有的特点。

林孝恂浑身墨香味十足,在杭州当官时,他曾手书对联:

“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

”当官之余的读书生活,让林孝恂身上有些许飘逸之气、几多道家风骨。

在正统的诗书之外,他还广求博取,学习技艺,学习医术,很是务实。

林孝恂的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明显影响了后辈。

他在崇福当知县时,就开始废八股,兴学堂,后来又在杭州设立林家私塾,教导儿孙读书。

林家私塾设东西两斋,东斋传授旧学,西斋传授新学。

新学这边,名师荟萃,课程新潮,既有林纾教四书五经,也有林白水介绍地理天文,甚至还有外籍老师华惠德、嵯峨峙来向孩子们传授英文、日语。

如此中西合璧、继往开来的教育方式,不但使自己的子女林泽民、林长民等人多有受惠,就是族中子弟,也多有滋养,来日做成大事者不乏其人。

写出《与妻书》的林觉民,与林觉民一起喋血黄花岗的林尹民,为光复福建努力的林肇民,都曾在林孝恂的私塾就读。

大时代风雨将来,西子湖畔的宁静也只是一时,林家的一批人,从林孝恂的私塾起步,走到了最广大的天地中。

林孝恂有平等思想。

在家中,他讲究男女平等,女孩和男孩一样接受教育,他家女儿,日后都能诗会字。

林徽因幼时跟着祖父一起生活,少不了受到许多教导。

而林孝恂的女儿、林徽因的姑姑林泽民,更是对林徽因进行了最初的启蒙教育,为林徽因日后的高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徽因五岁诵读诗书,六岁用文言写家信,八岁入西式小学,十二岁入教会中学,十六岁游览欧洲,二十岁用英语演出泰戈尔的剧目,然后,一转身,赴美留学。

在学习这条路上,林徽因步步为营,每一脚都踩在点上。

林孝恂早年的引导,显然帮林徽因写就了一个漂亮的开头。

在林徽因不是十分快乐的童年里,祖父林孝恂和姑姑林泽民,无疑成了温暖的底色。

林徽因(后来为怕与人混淆,改名为林徽因)这个名字,也是林孝恂替她取的。

“徽因”二字,典故源自《诗经·

大雅·

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因,则百斯男。

”寓意是,希望她能够继承美德,招来儿孙满堂。

据说,林徽因的美貌也多受祖父母隔代遗传,林家人共有的特征是有一双善睐的明眸,而清癯的面容,似乎是遗传祖母。

林徽因小时候,父亲林长民留学海外,长期不沾家,她多半与祖父林孝恂相依为命。

现在,人们能看到林徽因三岁时的一张相片。

她站在一张华美的椅子前面,面无表情,仿佛是被眼前的相机惊住了。

最初的世间精彩,林徽因在林孝恂身边细看。

林徽因幼年时总是在搬家。

八岁时,随祖父移居上海;

十岁时,又跟着祖父进京,来到林长民身边。

居住地的变幻,开阔了林徽因的胸襟,调养了林徽因的气质,渐渐地,林徽因身上,既有北方女子的大气,也有南方女子的灵秀。

人生中种种巧妙的融合,不能不说有祖父的功劳。

说一个有趣的现象。

姓林的和姓徐的之间的渊源,从林孝恂就已经开始。

1899年至1905年间,林孝恂曾三任石门知县。

在任期间,他与石门望族徐家有过往来。

徐氏家族的徐宝谦曾经在石门的传贻书院做主讲,而林孝恂也曾把自己的侄儿带到传贻书院来读书。

林孝恂对徐家很有好感。

当年清御史常徽奏请削平秋墓,同时参奏吴芝瑛与徐家女儿徐自华为秋瑾余党,林孝恂就曾帮徐自华说过好话。

而林孝恂之子、林徽因之父林长民先生与徐自华之间,更是有着暗暗的情愫。

林长民自称“苣苳子”。

1920年,林长民和徐志摩在伦敦相识之后,曾经一度假扮男女恋人,相互写情书。

林长民扮演有妇之夫苣苳子,徐志摩扮演有夫之妇仲昭,二人言辞热烈,戏假情真。

连徐志摩都说,林长民似乎是写给他的情人的。

后来,有人在读到了徐自华的《忏慧词》中与“苣苳子”有关的几首后,开始做起了考据,致信徐志摩,但终究不了了之。

不过,可以确信,林长民和徐自华是认识的。

再后来,林家的孙女林徽因,认识了一个诗人,刚好也姓徐(浙江海宁人徐志摩),两人的情感故事,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美谈。

徐自华是浙江桐乡人,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虽然不是一个地方,但都是徐姓,而徐家和林家的缘分,却是从林孝恂发端的。

最后,讲个段子。

林孝恂做杭州代理知府的时候,资助过一个人去日本留学,这个人叫蒋百里。

蒋百里是浙江硖石镇人。

蒋百里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所以,蒋徐二人也算有着拐着弯的亲戚关系。

蒋百里和一个叫张君劢的人是朋友。

有一次,在蒋百里家,张君劢和徐志摩相遇。

张君劢看重徐志摩的才气,主动做媒,要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徐志摩。

徐志摩父亲见张家是个大户之家,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于是,徐志摩与张君劢的妹妹订了婚,新娘的名字叫做张幼仪。

而后,蒋百里和张君劢帮助徐志摩结识了名流梁启超。

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又通过梁启超的关系出洋留学。

徐志摩留学途中,在英国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和林徽因。

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疯狂追求。

林长民却带着林徽因回国。

1923年,蒋百里和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

泰戈尔来华,蒋百里也前后张罗,让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老诗人面前大出风头。

不过,到了最后,徐志摩娶了陆小曼,林徽因嫁给梁思成。

数年后,徐志摩为赶林徽因的演讲会,搭乘飞机,不幸因空难逝世。

呵,复杂,环环相扣,似乎都有那么点关系,似乎又都是无心,前人种下了因,后人收获了果。

世间的联系,就是这么奇妙!

你是河流,

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林长民永远不老,他那一双眼,又大又亮,永远灼灼的,澄净清澈,虽然世事多变,几多风霜,他总能保存一点真。

林长民似乎总是忙着弄点什么,贡献点什么,他认定自己有那个才干,也有那个精力。

二十三岁,他成为秀才,可一转身,他又放弃科举,躲在家里学习英语、日语。

二十五岁,他开始搞翻译,跟着林纾办《译林》,又翻译出《西方东侵史》,革命气质初显。

二十七岁,他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读政治经济学。

回国后,他在福建省做过公务员,还办过学堂,亲自任校长。

再后来,军阀混战,有人登场,有人谢幕,林长民一会儿当议员,一会儿当部长,偶有空隙,还带着女儿去欧洲工作游赏。

再后来,他回国当过大学校长,最终战死沙场。

一直到去世,林长民都给人一种年轻人的感觉。

他身上没有中年人的狡猾、老年人的暮气,反倒有几分青年人的潇洒与昂扬。

在抱负心这件事上,林徽因和父亲很像。

他们都志不在小。

他们总是很忙,停不下来,老想着去追求点什么,做点什么,他们仿佛长了翅膀,要去天边摘一朵云,摘下来,点缀自己的窗。

林徽因的一生,跟林长民一样,也是忙忙碌碌,没有空闲。

弄文学,搞建筑,经营客厅,野外考察,她始终想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

林徽因最恨家务,不是觉得做家务低贱,而是认为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应该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中去。

他们都是有责任感的人。

林长民和林徽因,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身处上流社会,但他们绝不是自私的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事,他们永远做不出来。

他们总有担当。

林长民最终战死,很惨烈,也很浪漫。

很难想象,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居然在乱阵之中被流弹击中。

林长民的青春期到五十五岁才结束。

而林徽因,后半生常常卧病在床,可肺病没有让她成为一个娇弱的病西施,即便躺在床上,她还是读书,做设计,教人英语,忙这忙那……林长民和林徽因,都是普罗米修斯式的人,推着巨石上山,哪怕一遍一遍。

虎父无犬女,父女俩都是跟时间赛跑的人。

林长民有大气度,他活跃,肯张罗,愿出头,站到人群里,绝不会被淹没。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长民就是留学生里公认的明星级人物。

他热心公益,乐于帮人排忧解难,虽然不是彪形大汉,但很有些带头大哥的气质,他甚至还担任过留学公会的会长。

大家一致认为,林长民有四大优点:

一是有才,学识渊博,而且会处理事情;

二是有口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

三是有家财,不缺钱;

四是有胆识,临危不惧,遇事不慌。

林长民与谁都能打成一片,在日本,他结交了名流犬养毅、尾崎行雄,也熟识中国名人张謇、岑春煊;

与汤化龙、孙洪尹、刘崇佑、徐佛苏等留日的立宪派志士订为深交;

也结交君宪派的杨度、同盟会的宋教仁。

林长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政治家,所以要有“容人的雅量”,他似乎有种春风化雨的能力,在社交上,他毫无障碍,遇见一个人,他点头微笑,侃侃而谈,不经意间,就与别人打成一片。

呼朋引伴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林徽因在待人接物方面,可以说全然承继了林长民的风格做派。

她也有掩不住的明星气质。

她的这种明星气质,让女人嫉妒,让男人羡慕,在民国女作家中,她稳坐四大才女、美女宝座。

她的这种明星气,还不光是生得美,关键她有一种旋风式的气场。

在伦敦,她以惊人的聪慧和美貌吸引了徐志摩。

在加拿大,她又凭借美貌和一套带头饰的东方式的结婚礼服,征服了加拿大的新闻界。

在北平,她安安稳稳栖息北总布胡同做太太,那一方客厅,竟也吸引着各路名流,倦鸟归巢一般朝那里觐见。

女作家陈衡哲的妹妹曾写道:

某年春夏之交,我因病休学在香山脚下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