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268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资料 心理学简答Word格式.docx

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区别:

前者为个别属性。

后者为整体反映,不是感觉简单的相加。

5.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

p30

①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认识事物。

概括性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

②目的性和指向性:

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活动中,思维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

③逻辑性和连贯性:

用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是指前后衔接,合乎逻辑

第三章

1.个体心理发展表现出普遍性的特点有哪些p48

Keyword:

持续、顺序、过渡、速度、方面、差异

简略版:

持续不断,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

有一定的顺序性

许多阶段,规律过渡

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

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

②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即整个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

③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从有规律地过渡到下阶段

④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它们达到成熟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⑤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知觉为思维提供具体的直观材料,这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思维的发展又完善了知觉,使之成为有目的的观察

⑥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由于人们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尽相同,遗传素质也有差异,所从事的活动也不一样,心理发展的速度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

2.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包括哪几个时期p48-51

弗洛伊德

第一阶段:

口欲期(0-1.5岁)

第二阶段:

肛欲期(1.5-3岁)

第三阶段:

性器期(3-5岁)

第四阶段:

潜伏期(5-12岁)

第五阶段:

生殖器期(11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

婴儿期(0-1.5岁)

儿童早期(1.5-3岁)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学龄期(6-12岁)

青春期(12-18岁)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25-50岁)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以后)

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哪几个阶段。

p53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4.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p68

品行、电脑、考试、妹子、人际

∙品行障碍

∙电脑成瘾行为

∙考试焦虑症

∙手淫和早恋

∙人际关系问题 

5.成人前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哪些P70

生理和心理从成长期向稳定期转变:

生理发展:

趋于稳定,健康,能够承担体力和脑力劳动,生殖能力良好,智力达到最高峰,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同其他人交往;

心理发展:

情绪过渡趋于稳定,性格基本定型,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

有一个稳定的家庭;

职业相对稳定;

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

第四章

1.常见的应对方式有哪些?

P98-99

主动宣泄倾诉、努力学习工作、发展业余爱好、投身公益事业、参加宗教活动

使用烟酒药物、性活动增加、主动克制情绪、直接攻击报复、自罚自伤自杀企图或行动

2.良好的应对技巧有哪些?

P99-100

事先应对、预期性应对、预防性应对

寻求社会支持、增加外部资源

调整自我认识、接受干预措施

3.一般适应综合征的表现和意义P87

警觉期:

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液重分布等,以更好对抗应激源。

阻抗期:

机体激素分泌减少在较低水平抵抗应激源,但是体内开始恢复平衡。

衰竭期:

警觉期症状在此出现且不可逆转。

如应激源无法消除,机体会衰竭而亡。

4.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哪些P89-91

情绪反应:

焦虑、恐惧、愤怒、抑郁

认知反应:

认知评价;

偏执;

灾难化;

反复沉思;

“闪回”和“闯入性思维”;

否认、投射和选择性遗忘

行为反应:

回避与逃避、敌对与攻击、退化和依赖、无助和自我放弃、求助行为、物质滥用

5.简述应激的情绪反应P89

(1)恐惧:

个体在感到危险的情境下,会出现害怕的情绪反应,通常还会伴有回避行为来避免受到伤害。

恐惧常常也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生理表现。

(2)焦虑:

是个体预感到可能会有危险的情况时出现的紧张、担忧的情绪状态。

(3)愤怒:

由于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受到阻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所表现的激动情绪,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不满的状态。

愤怒时也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系列表现,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4)抑郁:

常常是由于丧失(失去亲人、失恋、失业等)引起的情绪体验。

6.简述应激反应中的互助友好模式P88-89

在遇到威胁时,女性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保障子女的生存。

女性在生理上会倾向于照顾好自己的后代(通过脑和激素分泌活动),并寻求社会帮助。

互助友好模式的生物学机制与催产素有关。

此外,内源性鸦片肽对女性的应激反应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章

1、请描述心身疾病的特点p106

发病前,有本人不一定注意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贯穿病程始终;

物理检查可发现躯体症状和体征,部分有实验室指征;

常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

导致的生理变化较正常情绪状态下更强烈持久。

Logic:

病前因素、病中检查、病后持久

2、请简述心身疾病的治疗p107

(1)对于急性发病而且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需以生理救治为先,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坏。

待躯体症状控制之后,再进一步处理相关的心理因素或心理反应

(2)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辅,或虽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化表现的患者,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对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双管齐下,兼顾心、身两方面,即“心身同治原则”;

三个目标:

一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二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三是消除生物学病因

3.请简述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及冠心病风险的影响。

p109

1)愤怒、A型行为及敌意:

A型行为与心脏病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但A型行为似乎不增加已患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A型特质中,敌对因子是与心脏事件增加和死亡率相关的一个因子。

2)抑郁:

冠心病与抑郁障碍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3)焦虑:

焦虑在冠心病患者中也很常见,并会对冠心病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4)应激:

应激对临床前期冠心病产生不良影响。

4.请简述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p115

1)应激:

战争、日常生活重大变故会增强个体患溃疡病的可能性,或致使病情加重

2)人格因素:

溃疡患者的易感人格为具有负责感、进取心、强烈的依赖愿望、易怨恨不满,常常压抑愤怒。

3)情绪:

焦虑和抑郁情绪伴随着消化性溃疡,这些情绪异常可能造成溃疡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患病、备受折磨使患者表现出的一种情绪体验。

4)不良行为:

心理因素通过危害健康行为影响消化性溃疡发生或病程,危害健康行为包括吸烟、酗酒、非甾体类抗炎药过度使用,饮食不规律和失眠等。

5.请简述终末期患者从获知病情到临终的心理反应的五个阶段。

p129

1)否认期:

患者心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否认有可能死亡的诊断信息

2)愤怒期:

当患者经过短暂的否认期,确实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治愈时,自然的产生一种愤怒情绪。

3)协议期:

患者的心理特点由愤怒转入讨价还价。

4)绝望期:

感到自己日益接近死亡,心情明显忧郁、深沉和悲哀,有时流泪,有时沉默不语、考虑后事,有时情绪焦虑。

5)接受期:

在事实上已接收死亡,并且变得昏昏欲睡、疲倦、衰弱、孤独,逐步走向死亡。

第六章

1.试述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

p141

①认知反应:

感知觉异常;

记忆异常;

思维异常。

②情绪反应:

焦虑;

恐惧;

抑郁;

愤怒。

③意志行为反应:

意志变化;

依赖行为;

退化行为。

④患者的人格特征变化。

2.简述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调节。

P147

(1)外向投射性心理反应:

主要情绪反应是愤怒。

埋怨医生、责怪他人。

(2)内向投射性心理反应:

表现为自我压制、压抑不能接受的意念、感情和冲动,容易产生自责自罪,消极意念,呈现出抑郁、甚至有自杀行动,尤以老年患者为甚。

(3)患者角色的适应及习惯化:

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患者角色中,社会、家庭责任会部分被减少或免除,因而患者会得到“继发性获益”,对患者角色会逐渐习惯化。

 

调节:

认知行为治疗、情绪管理、支持性心理治疗

3.简述患者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p132

∙患者角色的权利:

∙1.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2.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及参与选择权;

∙3.隐私保密和得到尊重的权利;

∙4.监督自己医护权益实现的权利。

∙患者角色的义务:

∙1.提供自己真实的病史的义务;

∙2.遵守医嘱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的义务;

∙3.尊重医护人员的义务;

∙4.遵守医疗服务部门的规章制度的义务

4.简述遵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p137

遵医行为:

患者遵从医护人员开具的检查治疗医嘱或护理处方等,进行检查、治疗及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影响因素:

(病怎么样、人怎么样、医生怎么样、治的怎么样)

1.疾病因素:

疾病种类、严重度及患者的就医方式;

2.患者的心理社会特征:

患者的年龄、性别因素、职业因素、受教育程度、信念、社会经济地位等;

3.医患关系:

患者与医护人员接触的时间、频率、交流方式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强于患者自身因素对遵医行为的影响;

4.治疗护理方案:

操作性、疗效及副反应、期望等。

第七章

1.简述医患关系的模式P157-159

①萨斯-荷伦德模式

A.主动-被动型:

医疗过程中医生处于主动模式,患者处于被动模式。

B.指导-合作型:

患者求医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了解和减轻身体局部不适或功能障碍之类的问题,患者求医是因为医生可以提供必要的照顾以及信息指导。

C.共同参与型:

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处于近似同等的权利,共同参与医疗措施的决定和实施。

②维奇医患关系模式

A.纯技术模式:

一种纯技术型医患关系模式。

B.权威模式:

医生充当家长的角色,具有巨大的权威性。

C.契约模式:

医患关系是一种关于医患双方责任与利益的约定。

2.简述影响医患关系的心理因素P159-161

(1)认识方面:

1从患者方面,对自己疾病的预期、对医务人员的看法都会影响医患关系。

2从医生方面,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医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隔膜。

(2)情感方面

1从患者方面,患者由于疾病痛苦,情绪方面必然会产生变化。

2从医生方面,因为风险高、压力大等原因,医务人员也存在较多的情绪问题。

(3)动机方面

医患双方的动机应是相同的,即共同战胜疾病,但在实际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动机并非单纯唯一。

(4)人格方面

个体性格影响关系的发展。

3.简述医患沟通的特点P163

人际沟通、治疗性沟通、艺术、双向性、多渠道

(1)医患沟通属于人际沟通,但不同于普通人际沟通。

(2)医患沟通的本质为治疗性沟通。

(3)医患沟通不仅是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4)医患沟通是双向性的。

(5)医患沟通方式可以是多渠道的。

4.简述医患沟通的作用P16515

(1)医患沟通有助于完善医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

(2)医患沟通有助于融洽医患关系,妥善解决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

(3)医患沟通有助于维护患者的权利。

(4)医患沟通有助于维护医方的利益

5.简述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P16715

(1)平等: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

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

(3)互利:

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

(4)信用:

人际交往离不开信用。

(5)宽容:

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

第八章

1.健康心理的指标包括哪些?

p187

①认识自我,感受安全

②自我学习,生活自立

③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④人际和谐,接纳他人

⑤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2.抑郁障碍的治疗包括哪些?

p202

药物治疗:

SSRIs;

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

3.焦虑症状群包括哪些?

p192

1)焦虑的心理症状:

以担忧、紧张、害怕、烦躁、惊恐等焦虑情感为主,可伴注意集中不能、警觉性增高、记忆障碍等

2)焦虑的躯体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3)焦虑的运动症状:

震颤、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静坐不能、激越等。

4.失眠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p206

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

易醒;

多梦早醒;

醒后难再次入睡;

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5.请简述从哪些方面可以辨别是否存在病理心理?

P18815

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

个体的心理活动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构成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则提示病理心理活动可能发生。

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

如果个体的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失衡,则可提示病理心理的发生。

3.心理活动稳定性失调

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稳定和有规律的。

如果其稳定性被打破,出现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那就提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6.物质依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P227

(1)心理(精神)依赖:

指对药物的渴求。

所有成瘾药物均有精神依赖的特点。

患者强烈渴求用药,虽然意识到对个人身体、精神和家庭社会的危害,仍不择手段地设法得到药物。

药物戒断以后,精神依赖可持久存在

(2)躯体依赖:

是指反复服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生理、生化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地存在于体内,若停药会出现戒断综合征。

(3)耐药性:

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其药效逐渐减低,如要取得与用药初期同等的效力,必须增加剂量。

第九章

1.简述心理测验、心理测量、心理评估三者的关系。

P231

a)心理测量与心理测试的关系:

广义的心理测量,除了包括心理测试还有通过实验的方法,狭义的心理测量就是心理测试。

b)心理测试是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估的共同工具,两者都要用到心理测试。

c)测试涉及的范围最窄,但使用频率最高。

d)测量是评估的基础,评估需要借助测量的结果进行判断。

2.心理评估有哪些目的和用途?

P232

a)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

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b)用途疾病、职业、心理、成绩、能力(logic:

有了能力,得了成绩,找了工作,爆肝得病,扭曲心理)

i.疾病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ii.个体职业发展的评估

iii.心理健康的评估

iv.预测学业成绩

v.能力鉴定

vi.其他目的

3.简述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P236-237

目的、形式、标准、收集、决策、结果

a)确定评估目的

b)确定心理评估的内容及形式

c)选择决策的标准或理论

d)收集心理评估信息

e)作出决策

f)分析、解释结果

4.简述心理测量的性质P239-240

a)间接性:

心理现象本身具有内隐性和复杂性,缺乏直观性。

b)相对性:

心理测量没有绝对的度量,分数的意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c)误差较大:

心理测量的对象常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影响,难以控制,易出现较大误差。

d)客观性:

通过量表编制和测绘实施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实现。

5.简述艾森克人格测验。

P255

EPQ包含三个维度

N维度反映情绪稳定性,高分代表不稳定,低分表示稳定。

E分反映内外向维度,高分为外向,低分为内向。

P分反映精神病倾向,P分越高提示被试为人孤僻,对他人抱有敌意。

另L量表作为效量表使用,L分高提示P/E/N分结果不可靠。

结合四体液学说,共有四种特征:

外向不稳定胆汁质、外向稳定多血质、内向不稳定抑郁质、内向稳定的粘液质。

第十章

1、请描述心理咨询的主要会谈技巧。

p272

∙把握会谈结构

∙开始 

∙建立和发展关系 

介绍、称谓、简单仪式、引领 

∙主体阶段 

∙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发现资源;

共同设置咨询目标;

探索解决问题、缓解情绪。

∙结束

∙对咨询内容或过程进行总结,给与支持和指导,鼓励按照新的方式生活

∙贯注行为,建立关系 

∙贯注行为(Attendingbehavior)是进行面谈的基础,Ivey认为贯注行为是根据个人或文化背景,对来访者做出适当的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及言语追踪,让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关注她们的问题,并给与她们倾诉的时间,从而建立咨访关系。

∙积极倾听,发展关系

∙巧妙影响,促进改变

2、心理咨询及治疗师的职业准则是什么?

p279

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②职业道德:

维护患者利益、充分估计自己的能力、注意保密、限定医患关系的范围、不能自我推崇

3.请简要描述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p280

①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③驱力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

生的本能;

死亡或攻击本能

④心理发展理论: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4.请描述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p302-304

5.个人中心治疗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p306

第十一章

1.试述知情同意的主要内容。

P324

描述研究程序、明确澄清研究的任何风险,解答被试对该研究的所有疑问,在研究开始前还必须让被试明确知晓自己有随时退出研究的自由和权利,并避免被试产生退出研究会受到惩罚的误会。

2.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

P330

选择现在确诊的患有拟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选择不患有该疾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检查等收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暴露比例的差异,以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