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862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系统的护理采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

劳力性呼吸困难者活动量以不引起症状为宜;

下肢水肿者抬高下肢;

胸水、腹水者半卧位;

心悸避免左侧卧位。

采分点9:

心源性水肿饮食要点:

给予低盐(<5g/d)、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液体入量<1500ml/d。

采分点10:

一般心脏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氧流量2~4L/min;

肺心病病人持续低流量(1~2L/min)、低浓度给氧;

急性肺水肿或左心衰竭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6~8L/min。

水肿机制:

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从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水钠潴留;

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

二、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出现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力尚可,心排出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左心室充盈压异常增高,致使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

心力衰竭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按有无舒缩功能障碍又可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特定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乏力,特定的体征是水肿,这些情况可造成器官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的主要指标是射血分数下降,一般<

40%。

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通常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心功能分级方法。

心脏病病人,男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在活动下出现心衰症状。

此病人为Ⅱ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等。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见。

感染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采分点11: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经休息后缓解。

采分点12:

咳嗽、咳痰在左心衰竭早期即可出现,多发生在夜间,坐、立位可减轻。

采分点13:

左心衰竭病人早期的痰液特点为白色泡沫样,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则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为肺泡和支气管淤血所致。

采分点14:

左心衰竭病人出现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体征。

采分点15:

右心衰竭病人早期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和组织疏松部位可出的凹陷性水肿。

采分点16:

全心衰竭病人表现为右心衰竭的症状时,肺於血的临床表现可减轻。

采分点17:

慢性心力竭x线检查中,早期肺静脉压增高主要表现为肺门血管影增强;

肺动脉压力增高可见右下肺动脉增宽。

采分点18:

慢性心力竭X线检查中,肺小叶间隔内积液可表现为KerleyB线是在肺野外侧清晰可见的水平线状影,是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性表现。

采分点19: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力竭最主要的仪器检查。

采分点20:

射血分数可反映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射血分数>

50%。

采分点21:

慢性心力衰竭辅助检查中,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多采用漂浮导管在床边进行,经静脉插管直至肺小动脉.可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计算心脏指数(CI)及肺小动脉楔压(PCWP),直接反映左心功能,正常时CI>

2.5L/(min·

㎡),PCWP<

12mmHg。

采分点22:

慢性心力衰竭辅助检查中,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影帮助判断室腔大小,计算射血分数和左心室最大充盈速率。

采分点23: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减轻心脏负担,应低钠饮食,同时要少食多餐。

采分点24: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减轻心脏负担,应给子持续氧气吸入,流量2~4L/min,增加血氧饱和度,改善呼吸困难。

采分点25:

氢氯噻嗪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影响胆固醇及糖的代谢,应严密监测。

采分点26:

扩血管药物的作用是通过扩张小动脉,减轻心脏后负荷;

通过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前负荷。

采分点27:

扩张小静脉制剂临床上以硝酸酯类制剂为主,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

采分点28:

正性肌力药物适于治疗以收缩功能异常为特征的心力衰竭,尤其对心腔扩大引起的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作用最佳。

采分点29:

洋地黄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药物,具有正性肌力、负性心率,在增加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采分点30: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适应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对伴有心房颤动和心室率增快的心力衰竭,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过速均有效,

采分点31:

毛花苷为静脉注射制剂,适用于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加重时,尤其适用于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者。

采分点32:

洋地黄类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反应(心律失常快-利多卡因;

慢-阿托品)、神经系统反应(黄绿视)。

采分点33: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是洋地黄类药物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最为常见,常有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

采分点34:

长期心房颤动病人使用洋地黄后心律变得规则,心电图ST段出现鱼钩样改变,应注意有发生洋地黄中毒的危险。

采分点35:

β受体兴奋剂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病人,常用的有多巴酚丁按、多巴胺静脉点滴,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

采分点36:

小剂量多巴胺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和排钠利尿,从而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大剂量多巴胺可维持血压,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采分点37:

β受体阻滞剂可对抗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这一效应,从而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住院率,提高其运动耐量。

采分点38:

心功能IV级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生活需要他人照顾。

采分点39: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清淡饮食,注意补充营养,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采分点40:

使用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应严格遵医嘱给药,当病人脉搏<

60次/分或节律不规则,应暂停服药并通知医生。

采分点41: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洋地黄不能与奎尼丁、普罗帕酮(心律平)、维拉帕米(异搏定)、钙剂、胺碘酮等药物合用,以免增加药物毒性。

采分点42: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出现洋地黄类药物毒性反应时,应快速纠正心律失常,如果血钾不低可使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

对缓慢心律失常,可使用阿托品0.5~1mg治疗或安置临时起搏器。

采分点43: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需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皮炎、蛋白尿、咳嗽、间质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采分点44:

急性心力衰竭以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采分点45:

急性左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咳嗽、咳痰和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乏力、尿少、血压降低等。

采分点46:

急性左心衰竭病人查体可见心率和脉率增快,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采分点47:

急性左心衰竭时,缺氧、严重呼吸困难是致命的威胁,必须及时救治,尽快缓解。

采分点48:

急性左心衰竭时,应置病人于两腿下垂坐位或半卧位,以减少静脉回流。

采分点49:

急性左心衰竭时,可静脉注射呋塞米20~40mg,减轻心室前负荷。

采分点50:

急性左心衰竭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并兼有一定的正性肌力和扩血管利尿作用。

采分点51:

急性左心衰竭时,地塞米松10~20mg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可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肺水肿。

三、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必要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因心率过慢而出现症状者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不宜长期使用。

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征:

窦性P波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相差>

0.12秒以上。

期前收缩是指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

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期前收缩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

0.12秒,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期前收缩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房室交界性有逆行性P波;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

0.12秒,与前一个p波无相关;

T波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偶发期前收缩大多无症状,可有心悸或感到1次心跳加重或有心跳暂停感。

对症状明显、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β阻滞剂等;

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苯妥英钠治疗。

心房颤动常发生于器官性心脏病病人,也可见健康人情绪激动、手术后、急性酒精中毒、运动后。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隔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

心房颤动心室率极快者>

150次/分者,可因心排血量降低而发生晕厥、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休克。

心房颤动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心率绝对不规则。

心房颤动急性期应首选同步电复律治疗。

心房颤动病人若心率快,且发作时间长,可用洋地黄减慢心室率。

对持续性房颤病人,如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率。

心室颤动是指心室内心肌纤维发生快而微弱的,不胁调的乱颤,心室完全丧失射血能力,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相当于心室停博。

心室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危重病人临终前发生心律失常。

心室动的心电图特征:

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形状、频率、振幅高低各异。

发生心室颤动应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进行胸外心按压和人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经静脉注射复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措施。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应绝对卧床1~3天,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不要压迫植入侧。

四、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心室肥厚、扩大,引起的全身小动脉改变,主要是管腔内经缩小、壁腔比值增加,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缺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最早、最重要的血管损害。

正常血压的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原发性高血压有时可有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感等症状,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高血压危象主要表现有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动脉痉挛和累及靶器官缺血症状。

为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需要减轻体重,尽量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需要限制钠盐摄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需要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不超过50g乙醇的量

降压药应用应遵守的原则是:

1.小剂量开始;

2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3.联合用药;

4.个体化,选择适合病人的降压药物。

呋塞米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使用的利尿剂,主要不良反应有电解质紊乱、高尿酸血症。

阿替洛尔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使用的阝受体阻滞剂,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支气管收缩。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服用硝苯地平可出现胫前水肿。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可以避免ACEI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处理高血压急症应要求使用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地尔硫罩、拉贝洛尔等.一般情况下首选硝普钠。

硝普钠可扩张动脉和静脉隆低心脏前后负荷,适用于各种高血压急症。

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大动脉,主要用于急性心衰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时的高血压急症,起效快。

尼卡地平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在降压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脑血流量,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急性脑血管病时的高血压急症。

尼卡地平开始静脉滴注0.5μg/(kg·

min),逐渐增加剂量至6μg/(kg·

min)。

地尔硫罩具有降、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控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急性冠脉综合征。

拉贝洛尔起效快,但持续时间长,主要用于妊娠、肾功能衰竭时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病人应采取半卧位,避免活动、安定情绪。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应给予吸氧4~6L/min,有急性肺水肿时可给予35%乙醇湿化吸氧,6~8L/min。

五、冠心病病人的护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造成管腔狭窄、阻塞、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硬化引起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阵发性胸痛、心前区不适是典型心绞痛的特点。

心绞痛发作的疼痛部位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整个前胸,边界表达不清。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达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也可向上放射至颈、咽部和下颊部。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性、发闷、紧缩性,也可为烧灼感,偶可伴有濒死感。

心绞痛的持续时间多在3~5分钟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心绞痛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可缓解。

心绞痛发作期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

0,lmV,T波低平或倒置。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有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即为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硝酸酯类药物是最有效、作用最快的终止心绞痛发作的药物。

心绞痛发作时首要的护理措施是立即停止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应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应注意含药后应平卧以防低血压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约半数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效果不好为常见。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最突出的症状,其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伴有烦躁、大汗、濒死感。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在发生疼痛24~28小时后,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律失常多发生于病后02天内,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预示即将发生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体征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变慢,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音减低。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1.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异常Q波;

2.在面向坏死区周围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3.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氧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4.背向心肌梗死的导联则出现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并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性改变:

起病数小时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直立的T波连接成单向曲线;

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R波减低;

数日后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

数周后T波可倒置,病理性Q波永久遗留。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定位和范围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数来判断:

V1~V5导联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示前间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示局限前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示下壁心肌梗死,Ⅰ、aVL导联示高侧壁心肌梗死,V7~V8 

导联示正后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可作为下壁心肌梗并发右室梗死的参考指标。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到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血清心肌酶测定出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酸磷酸激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其中肌酸磷酸激酶是出现最早、恢复最早的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采取抗凝治疗。

无禁忌证病人嚼服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连服3天,以后改为75~150mg/d,长期服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为了解除疼痛,需要按医嘱给予哌替啶、吗啡、罂粟碱,也可用硝酸甘油静脉点滴。

心肌再灌注是一种积极治疗措施,最好在6小时内进行。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的适应证有:

1.ST段抬高和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

2.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并发休克。

3.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但梗死的动脉严重狭窄。

4..有溶栓禁忌证,适宜再灌注治疗病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前后均需静脉滴注肝素。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栓溶解指标有:

1.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落50%;

2.2小时内胸痛消失;

3.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一心肌梗死病人,人院后心电图示阵发性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70次/分。

此病人首要的护理措施是准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需要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制订住建活动计划,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标是病人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或困难、脉搏过快或活动停止后3分钟未恢复。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应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避免脑缺血、保护肾功能,安置病人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

六、心瓣膜病病人的护理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导致瓣膜的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病人感染后对链球菌产生免疫反应,使心脏结缔组织发生炎症病变。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最常出现的早期症状,常伴有咳嗽。

随着瓣膜口狭窄的加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致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突然大咯血为严重二尖瓣狭窄的首发症状,可能与肺静脉曲张出血有关。

二尖瓣狭窄病人的面容特征为面部两颧绀红,口唇轻度发绀。

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的最重要体征。

二尖瓣狭窄重者心电图可见“二尖瓣型P波”,P波宽度>

0.12秒,并伴有切迹。

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

瓣关闭不全的最重要体征。

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者常见窦性心动过速。

重者可有左房增大、左室肥厚,ST-T非特异性改变。

也可有右心室肥厚征,常出现房颤

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是主动脉瓣狭窄典型的三联征。

主动脉瓣区可闻及响亮、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是主动脉瓣狭窄最重要的体征,可向颈部传导。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者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并伴有ST-T改变。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者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部强烈的震动感,常有体位性头晕。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第二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叹气样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者心电图常见有窦性心动过速、ST-T非特异性改变,慢性者可有左心室肥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较常见。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首要的并发症,也是本病

就诊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心房颤动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对于中、重度单纯二尖瓣狭窄,瓣叶无钙化,瓣下组织无病

变,左房无血栓的病人,可以应用经皮瓣膜球囊扩张术介人治疗。

合并主动脉病变的心脏瓣膜病病人应限制活动,风湿活动时卧

床休息,活动时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并给予吸氧3一4L/min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者应口服阿司匹林,防止附壁血栓

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