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8464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Word文档格式.docx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

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6、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8、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

医改的核心思路是:

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

医改的政府态度是:

给政策不给钱。

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

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

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7、1999年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9、2001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3、2004年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

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

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

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

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6、2005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

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约束和投资者约束。

28、2006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课题组)

编辑本段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

理论先导

  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一直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完全可以说,3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党的理论创新分不开。

正是这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内容。

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的历史联系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历程,也就从根本上诠释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推进中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二: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巨变,靠的是解放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首要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30年。

解放思想使我们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破除前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破除长期以来超阶段的“左”的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一系列的“破除”和“坚持”,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

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不搞“全盘西化”,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

  ◎关键词三:

量力而行

  为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始就一方面鼓励人们要敢闯敢干,大胆探索;

另一方面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方法。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改革并没有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采取激进的办法,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推进。

回顾这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化,开始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四:

尊重实践

  30年前那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广大干部群众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思考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进了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观念更新,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一个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代发展同进步、同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兴起。

30年沧桑巨变,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结论:

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源头活水。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觉地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收丰富的养料而使自己的思想永远富有活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五:

快速发展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33326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

特别是自2003年起,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

综合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预计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将以年均7%-8%以上速度继续快速增长。

  ◎关键词六:

彰显国力

  改革开放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0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中国社科院在《2006年: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公布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实测结果,中国排名第六,首次超过日本。

世界银行一份报告认为,“近5年来,外国投资者从中国总共汇出579.4亿美元利润;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平均贡献率为13%。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使13亿人民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七:

倚重人才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特别是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八:

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0年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头充分涌流。

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并推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在创造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都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活力。

  ◎关键词九:

破解难题

  改革开放的根本意义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及时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譬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

尤其是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使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进入由出资人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的新阶段。

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有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国有经济控制力不断增强,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又如,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财税、投资与价格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上市公司股份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保险业改革成效明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顺利实施,汇率的弹性逐步增强,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稳步扩大。

通过以上改革,我国金融结构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发展。

再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更为有效。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而且没有出现大的回落,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稳、经济效益较好的态势。

  ◎关键词十:

政通人和

  政通人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团结奋进,不懈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营造了安全稳定、风正劲足、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为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使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为不断加强社会管理,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行科学决策,抓好政策落实,积极宣传群众,通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化解矛盾,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社会安定有序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