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8403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科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商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镀锡的铜器和锡、铅、金器。

公元前十五-前十三世纪的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青铜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斧),刃部是经过锻打的陨铁薄片,表明当时已有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并且对铁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

气象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有晴、昙(云彩密布)、阴、霾(天气混浊)、雾、虹、蜺(副虹)、霜、雪、雷、电、雹等字。

西周初年的《诗经》记载七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内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载。

物理学  西安半坡村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尖底汲水陶罐。

这种陶罐两侧系绳,空时倾斜,将满时直立,水盛满时自动倾覆,表明当时在实践中对于物体的重心与平衡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商代我国人民已能制造石磬和成套的铜铙等乐器,经过对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后期的铜铙的研究,推测当时已具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已有了五度谐和的观念。

商周间我国已有"

五行说"

和"

阴阳说"

"

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所组成,"

认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

阴"

、"

阳"

两种相对抗的力量,这是我国古代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关于物质构成和变化学说。

周代我国人民已使用"

阳燧"

(亦称"

夫燧"

,即凹面镜)聚焦阳光取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方法。

水利 传说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代大禹曾领导人民进行治水,整理黄河河道,疏导洪水入海。

这一传说表明我国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治河工作。

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会凿井取水,在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井的遗迹。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以来,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不断举行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李悝(kui)、商鞅等人先后在魏、秦等诸侯国实行变法。

战国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在许多诸候国逐渐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并日益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业、牧业、水利、采矿、冶铁以及其他手工业等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局面。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冶炼、铸造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内经》为代表的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得出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提出"

明于天人之分"

制天命而用之"

的光辉思想,给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论以沉重的打击

数学 至迟在春秋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一算筹,应用算筹进行运算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计算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又有了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

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中有分数应用的记载。

《管子·

地员》、《荀子·

大略》等著作中都有九九诀的记载。

战国时我国劳动人民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的实践中已有了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

车人》中有多种角度的名称。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天文学 自公元前722年直到公元1910年,我国的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过,这是世界上迄今最长久最完整的记日。

《春秋》中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间的三十七次日食,其中三十二次据推算是可靠的,这是世界最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

僖公十六年》有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

《左传·

僖公十六年》更明确地指出落于宋国境内的陨石即损星。

《春秋·

鲁文公十四年》记载了公元前613年秋七月"

有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

,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六百七十多年。

我国古代共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三十一次。

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置闰方法制定历法,比希腊人早一百多年。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天问》中就宇宙形成和宇宙构造等问题向奴隶主阶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对我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尸佼(约公元前390-前330年)提出了朴素的地动思想,名家惠施(公元前370-前310年)提出了朴素的地圆思想。

约公元前360-前350年,战国时楚国甘德(生卒年代不详)的《天文星占》和魏国石申(生卒年代不详)的《星占》(均已佚)各记载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欧洲第一个星表古希腊伊巴谷(Hipparchus)的星表早约二百年。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我国已采用定一回归年为3651/4日的《四分历》,比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6年颁行的,用同样数据的《儒略历》早三百年以上。

战国时已发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现代实测是11.86年)并根据木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纪年,即星岁纪年法。

冶金 广西一带出土了许多春秋以来的铸造精美的铜鼓,反映了我国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很早以前就已有较高的青铜铸造技术。

河南洛阳出土的春秋末至战国时的大件青铜器,有些已采用器身的附件分别铸造,然后再以合金(可能是铅铜合金)焊接成整体的工艺。

战国时的《考工记》中有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用途的记载,与现代应用的锡青铜规范大体相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研究的记载。

至迟在春秋时,我国人民已掌握了冶铁技术。

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

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

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物理学  《管子·

地数》载:

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铜金。

这是世界上有关磁石的最早记载之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我国人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一些了解。

《管子·

地员》记载了我国古代人民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计算音程以确定五音的"

三分损益法"

,这是我国古代乐律史上的重要成就。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名家提出了朴素的极限概念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一尺之棰(chui,短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名家还提出关于运动的物体又动又不动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子》在物理学方面有许多重要成就。

《墨经》中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

记载了关于小孔成象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象的观察研究,首先提概念以及朴素的时间("

久"

,即宙)和空间("

宇"

)的概念。

战国时的《庄子·

徐无鬼》中有关于声音共振现象的记载。

春秋末年我国人民已使用天平和砝码。

湖南长沙春秋末至战国间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天平和砝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关于世界物质具有统一的本源的思想。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之源。

荀况认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

气"

关于物质性的"

的学说对我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荀况还提出了"

天行有常"

(即自然界的运动都有它的客观规律)的观点和"

的光辉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天命论。

战国末期,《韩非子·

有度》中载有"

先王立司南端朝夕"

,这是关于"

司南"

的最早记载。

《鬼谷子·

谋》中也有"

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的记载。

是指示方向的器具。

公元前239年我国有关于磁石吸铁的记载: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这是世界上关于磁石吸铁的最早记载之一。

水利 《管子·

度地》是我国古代水利方面的重要文献,它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灌溉和堤防工程技术的经验,提出了改造河川的理想,并且指出: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公元前597年左右,春秋时楚国孙叔敖(生卒年代不详)主持修建了芍陂蓄水灌溉工程(即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库。

汉代以来又在芍陂陆续兴建了许多闸门等设施。

公元前六一前五世纪,春秋时楚国和吴国人民开凿了邗(han)沟等四条运河。

公元前386-前371年间,战国时魏国无神论者西门豹(生卒年代不详)主持修建了引漳灌邺(ye,今河南安阳一带)工程,开凿渠道十二条。

《史记·

滑稽列传》载有西门豹机智地战胜宗教迷信势力和开凿水渠的故事。

自公元前360年开始,魏国人民开凿鸿沟,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即便于通航,又利于灌溉。

约于公元前256-前251年间开始,秦国李冰(生卒年代不详)父子率领四川人民修建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灌县附近修堤筑堰,巧设"

鱼嘴"

,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在内江上还设置石人作为水尺以测量水位,成功地运用了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控制分水流量,不仅解除了岷江水患,还"

溉农田万顷"

使蜀地成为"

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和创造性,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至今仍发挥效益。

自公元前246年开始,水工郑国(生卒年代不详)在关中地区主持修建郑国渠,引泾水通向洛水,渠长"

三百余里"

,"

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还采用了淤灌压碱的办法以改良土壤。

战国时,我国人民修筑黄河堤防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韩非子·

喻老》中记载了当时魏国的筑堤专家白丹(白圭,生卒年代不详)注意到"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并且提出堵蚁穴以固堤的方法。

其它技术 考古发现,春秋以前我国已使用铜犁,春秋末期已有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

河南辉具固围村战国魏墓出土有整个耕作过程中使用的全套铁农具。

春秋是我国劳动人民已发明桔槔(jié

g--ao,一种利用杠杆提水的工具)西汉时刘向的《说苑·

反质》记载了邓析(?

-公元前501年)教人使用桔槔的事迹。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时我国已发明利用杠杆的抛石机(砲),用以抛石杀伤敌人。

商代已有原始的笔,春秋时已能制造毛笔,河南信阳春秋晚期的楚墓中出土有毛笔。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春秋末到战国初的古矿井遗址表明,当时已有效地采用竖井、斜井、斜巷和平巷相结合的多段开拓方式,最深的竖井深达五十余米,井巷以榫(sun)接或搭接的井架支护,使用了辘轳等提升工具,同时能利用重力选矿的方法分析矿床品位并以此确定巷道的掘进方向,反映出当时采矿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已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照明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战时成书的《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兵器等制作规范以及城市、房屋等建筑的设置规范。

战国时漆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有大量精美的漆器。

商代我国已有较好的马用挽具,河南安阳殷墓出土了整套马用挽具。

战国时的马用挽具已相当完善,并且有了便于乘骑的马鞍、马蹬等。

战国时,我国已能制造相当精致的马车,河南辉县战国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战车的遗迹。

《庄子·

天道》记载了制车工匠轮扁以无畏的精神讥笑齐桓公所读的"

圣人"

之书只不过是"

古人之糟粕"

的故事,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

的蔑视。

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时劳动人民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在开山劈岭的施工中采用了"

积薪烧之"

,使岩石因热胀冷缩不匀而自行崩裂,这是施工技术上的一个创造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国家。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等措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秦王朝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引起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前期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不断加强和巩固。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我国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国家中走在前列。

但是,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发展,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西汉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败,限制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谶纬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斗争,著名科学家张衡也上书要求禁止谶纬之学。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氾胜之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等著作标志了我国农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达到了新的水平。

纺织、机械、冶金、建筑、造船等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天文学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帛书《五星占》中,载有公元前246-前177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还记载了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今测为583.93日),并已注意到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为八年(与今测值只差2天零10小时),表明当时对行星运动的观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公元前145-?

)、平民落下闳(音洪)(生卒年代不详)和邓平(生卒年代不详)等人制定《太初历》。

《太初历》采用"

八十一分法"

(即定一朔望月为29天零43/81日)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统一的较完整的立法。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天官书》记载了五百多颗恒星的位置,还记录了恒星的各种颜色以及各种云状、云速、云距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已认识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

《汉书·

天文志》详细地记载了公元前32年10月24日出现的一次极光,这是世界上较早的精确的极光观测记录。

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极光记录,为研究太阳活动和地磁变化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行志》有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的记录。

西汉末年我国已有朴素的关于地球公转的思想。

东汉贾逵(公元30-101年)明确指出黄道和赤道有一交角,在我国首先利用黄道坐标系测定天体的位置。

他还发现月亮的视运动有快慢,并测定了近点月。

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在《浑天仪图注》中记载了当时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为二十四度(我国古代一圆周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二十四度换算成现在的角度单位是23.655度,与现在推算公元100年时的黄赤交角23.685度比,相差不过百分之三度);

他在《灵宪》中正确地解释了月蚀的原理,还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张衡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133年张衡上书要求一律禁绝谶纬说,给唯心主义谶纬说以有力的打击。

公元117年,东汉张衡主持制成的"

水运浑天仪"

,是用水作动力,由复杂的齿轮系传动的天文仪器,他可以准确地自动演示天体运行的情况,是现代天象仪的前身,这是古代天文仪器的重要创造。

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性计时器,欧洲到公元十二世纪才有机械性计时器。

公元178-183年间,东汉刘洪(生卒年代不详)制订《乾象历》,于公元223年三国时在吴国颁行。

刘洪发现了白道与黄道约6度交角和日月蚀的蚀限,并提出计算合朔(日月相会)、满月和上、下弦时刻的方法。

《后汉书·

天文志》载有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的记录。

汉代,关于宇宙的构造形成了"

盖天说"

浑天说"

、和"

宣夜说"

等派别,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周髀算经》为代表的"

认为天是一个弯曲的盖子,地也是一个弯曲的面。

落下闳、张衡等人总结和发展了当时较先进的"

,认为"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

东汉郗萌(生卒年代不详)所提倡的"

认为天没有形质,"

高远无极"

,日月星辰都是飘浮在空中的,这是朴素的无限宇宙的概念

数学  公元前一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天文学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勾股定理的应用和复杂分数的运算。

约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成书的《九章算术》是我国较早的杰出的数学专著,内容包括二百四十六个应用问题及其解法,涉及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各个方面。

其中关于多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印度早四百多年,比欧洲早一千三百多年。

关于正负数的概念,正负数加减法则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欧洲到十六-十七世纪才有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开平方、开立方以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等在世界上也都是最早的。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的结晶,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学 西汉时成书的《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等篇载有一千多种动植物的名称和约六百多种动植物的形,并且对动植物作了初步的分类。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帛书《相马经》,西汉时曾有《相六畜经》三十八卷,这些都表明西汉时家畜外形学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

东汉时还曾铸造了作为鉴别良马标准的铜马模型。

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出现家畜外形学的著作和类似的铜马模型。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置牧马苑大规模养马,并从西域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等地输入良种马,通过杂交来改良品种。

汉代养羊业也有较大发展。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刘彻任命赵过(生卒年代不详)为搜都尉(主管农业的官吏)。

赵过在汉武帝的离宫内经过对比试验,推广了"

代田法"

,增加了亩产量。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后期氾胜之(生卒年代不详)所著的《氾胜之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农书。

它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的原则和许多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关于区田法、溲(sou,动物粪溺)种法、穗选法、嫁接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以及复种、轮作、间作和混作的记载在我国都是最早的,书中还特别注意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氾胜之书》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西汉末年我国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池塘养鱼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西汉时的《陶朱公养鱼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

四川彭水县东汉墓出土的陶田模型表明,当时四川地区劳动人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已经大量开山造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蝗虫灾害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较先进的灭蝗技术。

据记载,公元2年西汉时即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工灭蝗工作。

东汉王充(公元27年-?

)的《论衡》中载有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开沟陷杀跳蝻的灭蝗方法。

公元166年左右,东汉进步政论家崔寔(shi,?

-约公元170年)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这是我国最早的农家历,其中关于稻秧移栽、果树埋植繁殖法等的记载都是最早的。

崔寔还记载了大麻在雌株开花前拔去雄株,雌株即不能结实的事实,第一次说明植物性别与繁育的关系。

我国人民很早就种植甘蔗并以蔗汁制糖。

战国时的《楚辞·

招魂》和东汉杨孚的《异物志》都有相关记载

医药学 秦始皇赢政继承和发展了秦孝公时期的医事制度,在政府中设太医令、太医丞以掌管医药。

秦始皇还曾组织医生编纂整理先秦的医药书籍。

西汉时,侍医李柱国于公元前26年整理医书,共得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公元前215年-?

)作"

诊籍"

,这是作病例记录的开始,《史记·

仓公传》中有他所记载的二十五个"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尸体保存至今均仍十分完整,皮下组织尚有弹性,内脏也保存完好,说明当时已有相当先进的尸体防腐技术。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帛书医书中有关于脉法、灸经和医方等著作,帛书医方中载有内、外、妇产、小儿、五官等科五十多种疾病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和二百四十多种药品,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

我国人民很早就很重视体育医疗,战国时的《行气玉佩铭》(约公元前380年左右)和《庄子·

刻意》中都有体育医疗的记载。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图解。

公元25-57年左右,渔民"

涪翁"

(姓名和生卒年代不详)是精通针灸法的民间医生,著有《针经》、《诊脉法》等著作,但均已失传。

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知识,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包括人参、甘草、当归、大黄、麻黄、黄莲等大部分现代常用中药。

其中关于用麻黄治气喘、海藻治甲状腺肿(卷2)、常山(蜀漆)治疟疾(卷3)等的记载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这些药物疗效显著,至今仍广泛使用。

甘肃省武威县东汉墓出土的医方简牍中所载的药物已有膏、汤、丸、散、醴、滴、栓等许多剂型,反映出当时我国药剂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约公元141年-?

)成功地用口服全身麻醉药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作腹腔外科大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他还创"

五禽戏"

,提倡体育疗法。

公元196-204年间,东汉末张机(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著《伤寒杂病论》,他收集了许多民间验方,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对病理、诊断、疗法、方剂等作了全面论述,比较系统地总结了"

辨证(症)施治"

的原则,把中医临床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

其中关于肺脓疡、黄疸、痢疾、阑尾炎等的治疗方法以及关于人工呼吸的记载等,都有很高实用价值

建筑工程 秦始皇时,为了抵御北方民族奴隶主的骚扰,从公元前214年开始,数十万军民在秦、燕、赵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

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秦始皇时大修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

至迟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木结构建筑技术也渐趋成熟,还有了多种拱顶结构和高达四、五层的楼房。

冶金  公元前二世纪,秦始皇设铁官管理全国冶铁事业。

汉武帝进一步实行盐铁官营,据《汉书·

地理志》及《汉书·

贡禹传》记载,当时在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矿冶手工业者达到十万多人。

西汉时冶铁技术有很大的发展。

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等地的冶铁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