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8374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毕业作品Word格式.docx

归有关的亲情散文主要有《项脊轩志》、《王氏画赞并序》、《先妣事略》、《世美堂后记》、《祭外姑文》、《寒花葬记》、《女如兰圹志》、《女二二圹志》、《亡儿曾羽孙圹志》、《思子亭记》、《请敕事略》等作品。

现在这类文章因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符合在西方文艺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纯文学观念,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因而对归有光这类散文的研究,既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特点的总结与借鉴,又有助于现代的亲情散文创作提供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要初步归纳归有光这类散文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较为深入的分析形成这些特色的主要原因。

一、归有光亲情散文的创作特色

作为明朝最为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归有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为数不多的“事关天属”类的抒情散文倍受推崇,特别是其中《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抒写亲情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为人津津乐道?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这些亲情散文在艺术、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色,解开这个疑惑。

(一)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生活琐事和普通人情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多数取材于平常家庭生活琐事,描写作者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亲人的音容行迹,与亲人的生离聚散,抒发寄托在这些人事上的浓厚亲情。

正因为这些普通人物、寻常人情,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能轻易的将自身代入文中,感同身受,所以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亲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就是自己的亲人,家是他们与作者发生联系的主要场域,家庭生活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交流的载体。

家人间的亲情就是每天从这样那样的生活琐事中散发出来的,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渗透作家的整个心灵。

同时,家人、亲戚中,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

这样,作者能够记忆深刻的,有真切情感体验的,也就是那些生活琐事。

而作家们大多是敏感而善于体察生活细节的,注意观察亲人的言行,将它们默默记在心上,叙写在反映亲情的文章中。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中,最常叙写的、最为光彩的是一群普通的家庭妇女形象,勤劳贤惠的母亲、温柔娴淑的妻子、慈爱的祖母、活泼可爱的女儿·

·

这些人物一如普通母亲、妻子、祖母,并无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供震撼人心。

但是,归有光确实能化腐朽为神奇,撷取令人印象深刻、包含浓烈亲情的生活琐事,展现出这些人物的鲜明形象,使她们如春风细雨般浸润人心。

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二十五岁撒手人寰,一生短暂匆匆。

她基本上是一个生儿育女、勤劳持家的传统而平常的家庭妇女。

在她离世之时,归有光年岁尚幼,他对于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邈远的,而他追忆记叙的一二事,也只是勤俭持家、缝补不辍、关爱子侄、督子读书等家庭生活琐事。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也只是选取母亲过问儿女吃穿这件生活小事,来展现关怀备至的母爱。

在感怀先后两任妻子时,无论是在《项脊轩志》中展现的夫妻情深,还是在《世美堂后记》中吐露的王氏的贤惠聪颖,都是通过夫妻相处的生活点滴中折射出来的,所选取的事例也只是寻常的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关爱儿女。

归有光在亲情散文中娓娓道来的生活琐事,读者不认为其浅薄,反而喜爱到反复咀嚼的原因在于作者在这些小事中灌注的真挚感情。

如在著名的《项脊轩志》一文中,所记的是有关伯父、叔父辈分家的琐事,有关母亲、祖母、妻子的生活小事,似乎都不起眼。

但归有光就在这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不紧要的话题中,将深埋于心底的重重哀伤悲痛展现的淋漓:

家道中落,大家族分崩离析是一悲;

母亲早逝,不能尽情享受母爱是一悲;

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望是一悲;

与深爱的妻子无法相守终身,又是一悲。

归有光将如此多可令作者嚎啕的悲情纳入小小轩室之中,深埋于不紧要琐事里。

传情何必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平凡无奇的生活片段,照样能传神写照,风神摇曳。

归有光的这些怀念亲人、抒写亲情的文章,之所以如此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实是一个重要因素。

毕竟真实、真情是文学永恒的生命。

(二)细节传神,善于白描

在文学作品中,亲情往往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亲人之间的体贴、关爱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

而亲情散文之所以为人喜欢,就在于它能将普通到难言的情感表现出来。

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就在于作者根据情感产生的规律,用种种艺术手法写出许多人已感受到而难于言传的情思。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用动人的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传难言之情。

他信手拈来,常在人不经意处落笔,细细碎碎,万分亲切、真实,寥寥数语就能传无尽之意。

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看似寻常琐屑细节里,简洁传神的描写中灌注了他对家人的珍重和眷顾。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巧妙的借老妪的口,截取一个生活细节,将母亲的形象细腻描画,“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儿寒乎?

”短短一句问话,六个字,再简短不过,但却包含着一份身为母亲最为诚挚和深切的关怀和担忧,总是忧心着孩子是不是吃饱,穿得是否暖和。

孩子的事,总是想事必躬亲;

无奈之下假手于人,也总是时刻记挂,稍有一丝风吹草动,就坐立不安,心有惴惴。

我们不难想象其母焦急地站在门口,耳中传入小女儿的声声哀泣。

薄薄的门板挡住了她担忧的视线,她叠声相询,不给人留下回答的空隙,将自己的牵挂一股脑儿倒出。

母爱被这样刻画的细致入微,然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又是这样的平凡无奇,这样的母亲可以站在归氏祖屋的那扇木门前,也可以站在你家的窗户边,他家的阳台上。

归有光母亲的手指轻轻的扣在门上,也同样重重扣在归有光的内心,即使文中母亲倾注爱的对象是作者的姐姐并非是作者本人。

但也让过早失去母爱的归有光,在追抚旧迹时,不禁随着老妪的述说撒下男儿泪。

《世美堂后记》是一篇以世美堂为线索,记念归于光第二任妻子王氏的作品。

作者主要抓住了日常生活中的几处细节,表达了对聪明贤惠、善解人意的继配的深深怀念:

“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

‘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从语言描写中侧面写出出身书香门第的王氏知书达理,至少读过《诗经》,与熟读经史、博文广记的归有光能有夫妻共同言语,精神世界和谐融洽。

“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在为丈夫访求书卷的行为中,展现王氏与归有光的心灵相通和对丈夫的支持、体贴。

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寒花葬志》中对婢女寒花的细节描写。

“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肖像描写,从外貌打扮、衣着服饰中传递出一名稚气未脱的少女的纯真可爱。

“煮荸荠,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从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将寒花的活泼、单纯、天真自然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归有光对侍女寒花的疼惜怜爱,对如此青春美好生命过早陨殁的哀恸,就在几个传神的细节中无可掩盖的展露出来。

归有光亲情散文所抒发的生活感受和人伦亲情,就因其生动的细节、深挚的情感,因而才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因而才有了晚清古文名家林纾对归此类文章的盛赞:

“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

(三)“风格自然平淡,悱恻动人”

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归有光散文的艺术风格大多被研究者们描述为自然平淡。

如夏咸淳在《明代散文流变初探》中,在将归有光的文章风格与唐宋派其他成员的比较时,强调了的这一特点:

“归有光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既无王、茅的气势,又无顺之的洒脱,却有平淡朴素之美,不事雕饰,而风调悠然。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归有光抒情、记事一类散文“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绘平凡琐事,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饰,而风味超然。

”作为归文中最为出彩的亲情散文理所当然的具有了这一艺术风格特征。

“自然”一词的本义是指天然的,不经人力干预的。

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精心选取生活材料,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本不可能有完全天然的作品。

因而这种自然,恰恰反而是作者反复锤炼、字斟句酌归的产物。

在这里说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美在自然,并不意味着抹杀归有光在字词琢磨、篇章构思方面的努力。

归有光一些亲情散文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

例如他的《项脊轩志》大量运用“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音韵和谐、形象生动的四字句,就是刻意为之、颇费思量的。

只不过这种斟酌的结果能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而已。

再说说平淡,平淡不是寒伧,而是要有思致,能够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所谓妙语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是对平淡的严格要求。

它看似没有雕琢,实是雕琢到令人看不到痕迹。

归有光亲情散文平淡自然的风格首先表现在其选材上——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

这一点在上文中以展开过论述,在这里不再过多的涉及。

只是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归有光选取的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片段,才给人天然而成,记录的就是原样生活的错觉,忽略了作者有意识的择取,苦心造诣的加工过程。

与其所选取的平常事件、普通人情保持一致,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的语言体现出一种朴素美,清淡中有细腻,朴质中见真情。

归有光在描述对亲人深刻的记忆时,并没用华美的辞藻,浓墨重彩的渲染刻画,从不晦涩难懂,一切都是如聊家常般得娓娓道来,明白如话,但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真实的再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母亲的慈爱,还是妻子的贤惠,或是孩子的聪慧可爱,都是从质朴的语言中流入出汩汩浓郁的人伦亲情。

他的亲情散文就如一身素衣的美人,毫无铅华,却风韵别致。

其次表现为“抒情时自然含蓄、平淡蕴藉,呈现出‘欲语还休’的韵致”,将他文章的自然平淡推到了极致。

归有光是一个被命运、生活抛弃折磨的苦人,但在文章中抒发感情,是相当克制的,很少有抢天呼地,情感一泻千里的时候,大多数是欲语还休似的静默哀伤。

《先妣事略》母亲去世一节中,归有光写道: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年轻的母亲已永远的离开人世,但年少不更事的孩子们还天真地以为母亲只是熟睡而已,看见家里人在悲泣,才随着哭泣。

……对于血肉至亲母亲的离世,痛心之感只用“伤哉”二字,却让读者在几句看似戏言的话中,感受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绵绵伤痛。

前面充足的铺叙,最后两字的直接抒情就显得水到渠成,平淡蕴藉。

《寒花葬志》全文仅一百余字,抒情文字也极简省:

“事我而不,命也夫!

·

吁!

可悲也己!

”可谓惜墨如金,但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却十分丰富的。

写作《女如兰圹志》时作者是满怀悲伤和愧疚的,但全文中其直接抒情之语也仅此一句:

“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二、归氏亲情散文特点形成原因

上文已经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归有光亲情散文在题材、写法、风格、主题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接下来将联系归有光的生平际遇、思想立场、主要文学主张和前代优秀作品影响等方面具体阐述归有光亲情散文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不幸遭遇促成:

家庭变故和事业淹蹇

归有光会在他的散文中不遗余力的展现朴实真切的亲情,且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出厚重的深情和沉痛的哀伤。

这很大的一部分是滋生于作者对亲人相继离世的扼腕哀痛和对死亡的畏敬痛切,以及对不幸命运的痛诉。

亲人的去世引起家人的哀伤和思念,是激发文学创作的因素之一。

而离世之人寿命的长短和离开的是否仓促突然,引发的悲痛程度又大有不同。

常理而论,一个人的生命越是短促,死亡发生的越突然,那么,它带给人的震动和悲痛也就越强烈,由此形成的文学作品也往往越感人。

亲情散文中有不少作品就是因亲人的溘然长逝而作文,长歌当哭,来缅怀长眠地下的亲人,追忆过往深情。

欧阳修幼年失怙,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泷冈阡表》;

韩昌黎突闻噩耗,谱成催人泪下的《祭十二郎文》;

袁枚晚年忽逢妹丧,留下感人肺腑的《祭妹文》。

而中国古代的散文家中,归有光悼念、缅怀死去亲人的散文数量尤为多,这与他的不幸遭遇是无法分离的。

归有光可谓是文学史上被死神愚弄最多次的人了:

早年丧母,青年和中年时两度失偶,一子二女先后夭折,更有不少亲属接连去世。

然而更让他痛心的是,这些去世的亲人很少有人能够寿终正寝,大多受病痛折,不是英年早逝,就是夭折皁殇。

有研究者曾根据根据归有光悼念亲友的文章做过统计:

归有光的母亲周氏二十六岁而逝,第一任妻子魏氏死时不超过二十五岁,继配王氏三十四岁离世,长子在鲜活的十六岁就夭折了,两女二二和如兰幼年夭折。

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青春之花过早凋零,怎能不让人扼腕;

还没还得及享受的天伦之乐遭遇死别,则能不使归有光心存遗憾,用一篇篇文章记录过往的亲情。

《先妣事略》、《寒花葬记》、《亡儿曾羽孙圹志》、《女二二圹志》《祭外姑文》等每篇几乎都是悼亡哀祭性、回忆性散文。

面对惨烈的人生,不要说是一介弱女子,即使是心志坚定、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也不免要控诉对自己极度不公的上天了。

“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归有光接连承受多位亲人离世,而期望之寄托的长子有不幸夭折后,终于无法克制住撕心裂肺的痛楚,自责怨天的情绪喷薄而出。

“归有光对亲情的强烈感受和依赖又与他科场失利有很大联系”。

归有光的家族是昆山县的百年望族,但他这一辈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因此,从小崭露头角的他就成了振兴家族的希望。

同时他自己也始终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目标,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朝及第,施展自己的雄心壮志。

然而归有光在科举之路上却屡次受挫。

他二十岁开始参加乡试,考了五届,到三十五岁获第二名,中举人。

后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九届,直至花甲之年才考中三甲进士。

他这种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和不孚亲人厚望的愧疚,他的一些亲情文中也不可避免的有所流露。

如“有光八上春宫,不第还,先人遂以是年卒。

又三年,始登第,而先人不及见矣,悲夫!

以有光之困于久试,祖父皆以高年待之,而竟不及。

”归有光深以无法让长辈在有生之年能因自己科举得力而荣耀在身为憾,因无法用光宗耀祖来告慰对自己寄托厚望的长辈的在天之灵痛心疾首。

向外因科举不顺和官场失利,归有光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因而他由外追求生存空间转为向内寻求心理安慰,珍惜与家人的感情。

浓挚的亲情正是他饱经沧桑的心灵的慰藉。

在《世美堂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归于光科考落第回家,他的妻子王氏准备了精美的酒食为他洗尘。

他感到无颜面对妻子,就问妻子嫁给自己是否有遗憾。

妻子答道:

“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有妻子精心置办的酒食、温声软语的劝慰,那份科场铩羽而归的沮丧怕是也会因为这一杯温酒、一句暖语而消散不少。

再如归有光曾在《思子亭记》中袒露,“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

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屡经挫折的失意之人在小儿游戏的嬉笑打闹声中,心灵受到治愈,能够展颜一笑。

但给予他这份安慰的亲人却先后弃他而去,带来的打击和伤痛可想而知。

同时,科场的失利使归有光失去了作高官的机会,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业,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较为单纯的生活环境,使家庭生活和人伦亲情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重心。

他经常描写这个生命的重心,将自己的真情、真心、真感化成缠绵悱恻、动人自然的文字。

因为对亲人之爱的记忆已深刻入灵魂,一切情绪的流露和宣泄都那样的自然而然。

(二)自身思想立场的影响

长期宗法制的社会传统和儒家思想中对于孝悌之义的强调,使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少有所养,老有所终,是儒家的重要仁政思想之一。

父母辛勤养育儿女,子女孝敬赡养老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伦理渗透于家庭之中,维护了伦理,也就维护了婚姻家庭的安全,维护了亲情的健康发展。

因而伦理和亲情密不可分,抒写和赞颂亲情,就是对伦理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归有光作为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人,一个以宣扬儒家道义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对人伦的重视和维护总是倾注吐露于他的文章中。

归有光亲情散文创作内思想内核中,始终表现着中国儒家优秀伦理道德的传统,如父慈子孝、夫唱妇随。

例如在他对亲人美好品质的赞美中,孝敬长者总是必不可少而浓墨重彩的一项。

如在《世美堂后记》中,他通过王氏每次在自家种的粮食(稻子和麦子)收获后,总是记着先为公婆酿酒、做食物,才敢自己使用的事件来赞美她一切以公婆为先,谨守为人媳妇之道。

再如在《亡儿曾羽孙圹志》里,长子在病危之际还会劝说父亲不要守着自己,早点去休息;

担心母亲体弱,劝告不要再为他悲泣,以免伤身。

突出强调的就是其长子这中万事以父母为念,重病在身,担心的却是父母的安康的儒家传统美德。

此外,在归有光的一些亲情散文中,他从传统的儒家立场出发,试图改变家族中出现的不重伦理之风,维持家族固有秩序。

《家谱记》一文中他对家族子弟伦常观念的淡薄乃至沦丧,有深刻的揭露。

到归于光这一代,一些归氏子孙懈怠祭祀,祭祀时祭品以次充好,甚至几年不祭祀。

在大家族内各方之间关系日渐疏远,四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在家不敬长辈,无兄弟之悌,各私其妻子。

种种行为使大家庭的凝聚力减弱,即使人口众多但心不齐,家道日益衰微。

而在《项脊轩志》中不免的也夹杂着对于大家庭分家后疏离纷乱情形的的痛心刻画。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

”对这部分可解读为归有光对伦理失常的痛心疾首。

相反,对母亲、祖母、妻子的浓厚亲情的描画,则是对伦理的肯定和尊重。

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其对伦常观念回归的热切呼唤。

(三)“至情论”在其散文创作中的实践

陈建华先生认为:

“归有光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感人至深、久诵不衰的作品,正是与对‘道’是‘天下之至情’的认识有关。

如此注意日常琐事的描写,已包涵着对人生的新理解。

”按陈建华先生的看法,归有光大量创作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就是对“匹夫匹妇”的“至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归有光关于认为“夫帷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也。

”只有人民大众认为理所当然,普通人顺应天性的情感,才是最值得提倡而珍惜的感情。

而他所说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的“至情”恰恰就是包括父子、夫妻间之类感情的。

如《与王子敬四首》中云:

“儿子扩志,附去二通,其一与子钦。

此亦至情,尝为人所嘲笑,岂皆无心人者哉?

”幼子早逝,父亲痛不可忍,发为文字,文中嚎啕痛哭、字字沥血。

这怕是人世间最为根本和真挚的感情了,却不为世人所理解,多少可悲可叹。

归有光之所以能不顾世俗的眼光,不拘于时,在亲情散文中直言不讳、而又不厌其烦地倾诉这类情感。

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夫妻、父子、父女之情的价值——以深挚的情感保持文学的生命原动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而归有光“至情论”观点的形成,又是与他的生平际遇和他重情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归有光平生就是一个敏感而极重感情的人。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载:

“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

”在写《请敕事略》这样向朝廷申请追赠亲人封号这样较为正式的文章时,归有光也会因忆及往昔而哽咽难言,“虽简略数语,下笔则为哽咽。

”无论从他人对归有光的叙述还是从他的一些文字中,归有光的重情个性和赤子之心可见一斑。

他多灾多难的人生使他分外珍惜真情,重情多情,形成他“至情论”的思想,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这张观念。

《思子亭记》中归有光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思子成狂的父亲,竟然愿意去相信一位守坟老人看见以死去的儿子在享堂的话。

他用儿子未死,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妄想自欺欺人,并且还建造思子亭等待儿子的归来。

正是因为归有光将表现“至情”视之为理所当然,才会长歌当哭,不加掩饰的这份如痴似狂的思子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深哀巨痛。

读者们不仅不会去笑话这种愚昧可笑,反而有感同身受的震撼。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至情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审视。

从社会经济状况来看,明朝中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市民阶层势力的壮大,阳明心学对人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思想开始孕育。

人们自我意识增强,开始重视普通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假如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把‘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那么归有光则把‘心’、‘至情’体现于描写平凡人事、家庭生活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亲情散文里。

(四)学习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古文名家

在散文方面,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史记》,又崇尚唐宋诸家,特别主张学习韩愈、欧阳修、曾巩等人的古文。

崇尚以平易、自然、畅达为特征的语言风格,是唐宋散文语言艺术发展的主流倾向。

包括归有光在内的唐宋派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其取向正与这种主流倾向一致。

归有光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文辞华美而忽略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他把真挚浓厚的亲情用自然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来,他的亲情散文就是他的文学主张在创作中的实践。

从我国古代散文传承来看,归有光上承汉代司马迁《史记》的文风,下接唐宋韩愈、欧阳修散文的余绪。

王世贞在《归太仆赞有序》中就有类似的论述:

“先生于古文词,虽出自《史》《汉》,而较大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

”司马迁的《史记》善于通过截取典型事例展现人物性格,擅长运用细节描写、语言和行动等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活的人物。

而归有光的亲情中无论是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聪慧的儿子、可爱的女儿,无不因为他们在文中的几句话、几个小动作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人们情不自禁的爱上他们。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中有许多墓志、祭文类的文章,我们将他的一些这样的文章与著名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进行一些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借鉴成分。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评价为突破祭文的传统套路,通过写家常琐事倾吐亲情,以表达内心的畅通,是祭文中的佳作。

这篇文章开头叙写十二郎生前与作者的深厚情谊,就是通过诉说一起成长、相聚分离的家常琐事。

这篇文章将无尽哀伤寄托于对叔侄交往的琐事中。

且文章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感叹句与疑问句夹杂、排比出现。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出韩愈写这篇祭文时的深切痛苦。

而归有光的墓志与哀祭文在感情强烈方面,并不亚于韩愈,两者都体现出琐事中蕴深情的特点。

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同样也是以琐事用比对叔侄交往的琐事中。

且文章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感叹句与疑问句,写父亲,全文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如话家常。

父亲死时,欧阳修才四岁,对父亲并未留下什么印象。

所以,他在记叙父亲生平时就使用了一个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