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819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幼儿争抢行为的具体表现

对象:

调查对象为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幼儿,共35名。

步骤:

采用调查法,对这35名幼儿进行调查与实验,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争抢表现如下:

第一类:

在游戏中经常表现为由他人手中抢夺玩具,产生争执,有着较为强烈的攻击行为,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55%。

第二类:

游戏中不与他人发生争执、争抢玩具,但有着较强的侵占性,往往将一大堆玩具占为己有,不分享给其他的幼儿,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35%。

第三类:

游戏中能较好地完成游戏内容,不争抢,不独占,能友好地交换玩具的幼儿,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10%。

由这一调查中,可知幼儿在游戏中有着较为严重的争抢行为,大多数幼儿都有严重或者是轻微的争抢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无原则迁就造成幼儿的任性。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习惯了独处,尚不适应与其他人共享玩具。

1、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

游戏占到了幼儿的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故而,孩子们也有着较多的接触玩具的机会,如此一来,出现争抢行为也就不受制于时间了,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

除此之外,对于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而言,争抢行为的发生频率也是非常的高,由是观之,这一现象业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幼儿的争抢行为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长,大概维持在3分钟之内。

2、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

具体来看,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先拿到的玩具,更多地是将玩具据为己有。

不理会其他孩子想要一起玩的想法,而教师在进行了干预之后,这类孩子也会被动地依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然而,对于剩余的玩具有着更强的占有欲,保护意识也会相应的增强。

3、争抢行为在各区域中发生的基本情况

角色游戏区

美工区

建构区

图书区

益智区

总计

频次

55

20

38

10

34

157

频率

%

100%

表1:

争抢行为概况

由上表1可知,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争抢行为在各区域发生的次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

角色游戏区、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和图书区。

总体老看,角色游戏区与建构区是幼儿争抢行为的高发区域,而美工区与图书区则较少发生争抢行为。

究其原因,也与这些区域的特点不无关系,具体来看,角色游戏区与建构区最容易发生争抢行为的原因就在于幼儿在这两个区域中有着最多的互动。

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区的活动材料较之于其它的区域而言要丰富的多,幼儿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并以之为中介与同伴进行互动。

另一方面就在于这两个区均能产生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幼儿在游戏情节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持续的互动。

角色游戏区能够为幼儿创设家庭生活或是职业体验情境,其具体性和故事性使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成为必须。

而建构区即便说并非最直接的情境性游戏,然而,在幼儿搭建物品的过程之中也经常会发生与角色游戏相类似的互动。

相对来说,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在美工区与图书区出现争抢行为的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其一,美工区与图书区属于静态区域,为了创造出良好的绘画与阅读氛围,一般需要在这两个区域保持安静,这也是幼儿在这两个区域中需要遵守的规定。

如此也就极大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争抢行为的发生概率也就降低了;

其二,在美工区与图书区的材料,幼儿基本上是人手一册,如此也就在相当大程度上避免了幼儿之间会因为抢夺材料而出现冲突。

4、争抢行为当事幼儿性别的基本情况

男-男

女-女

男-女

67

35

表2:

争抢行为的幼儿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大多数幼儿争抢行为发生在同性之间,尤其是男性之间,发生了67起,其比例占到了%;

而争抢行为当事幼儿双方均为女孩的争抢行为发生了35起,所占比例为%。

大体上可以看出,发生在同性别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共计102起,占争抢行为总数的65.6%,这一比例较之于异性之间发生争抢行为的概率而言是要大得多的。

(二)幼儿争抢行为的总体统计

图1:

争抢行为结果统计

由图1可知,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在其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争抢行为最常出现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所占比例为争抢行为总数的43%,这主要可以归因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较差,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很容易在受到干扰之后而中断或者是注意力转移。

除去不了了之型结果之外,区域活动中幼儿发生争抢行为的结果也经常表现为单方得利,从其原因来看,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幼儿尚缺乏社交技巧,当与同伴发生争抢行为之时常常会采取妥协或者是逃避的方式来解决。

其二,本研究中选取的调查班级中女孩人数较多,她们更倾向于采取缓和的策略,一当与异性同伴发生争抢行为之时,也较易出现妥协退让的情况。

较之于前两种争抢行为结果,双方互惠型结果与两败俱伤型结果出现的次数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幼儿即便未能完全掌握成熟的社交技巧,但是在幼儿园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的社交经验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在争抢行为中也逐渐能够运用协商、轮换等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幼儿争抢行为的特点概括

1、多发生在区域活动进行阶段

本文将区域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选择阶段、进行阶段与整理阶段,一般来说,发生幼儿争抢行为最多的阶段就是进行阶段。

作为每次区域活动开展的重点,区域活动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主要依托于进行阶段。

恰恰就是在区域游戏进行阶段中,幼儿将实际的操作与和体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与之相对的就是,幼儿在选择阶段最为主要的活动就是取用材料,而幼儿在整理阶段的主要活动则是收放材料,有鉴于此,在这两个区域活动的阶段之中,诱发幼儿争抢行为的因素较为单一化。

而在进行阶段,幼儿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着的由规则执行、材料操作和同伴交流构成的互动中,在这一网络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可以诱发幼儿出现争抢行为的因素,故而,出现幼儿争抢行为的频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争抢行为多发生在进行阶段也是与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区域活动的组织管理相关联的,观察中发现,在选择阶段,有的班级是一个教师负责布置各个区的材料,而另一个教师主要负责给幼儿强调活动的规则与要求。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会采取点名的方式来对幼儿活动进行安排,此时,幼儿有着较低的自由度高。

而在区域活动的整理阶段,教师为了更好地衔接下一环节的活动,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干预与控制。

相对而言,如若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区域游戏的话,那么许多教师也会在此时趁机去做其他的事,而完全将幼儿的活动时间当作是自己的调剂与自由时间。

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幼儿说话做事也就没有顾忌了,一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就极易出现情绪的波动而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抢行为。

2、主要发生在同性别幼儿之间

如前所述,争抢行为的发生频率是与幼儿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具体来看,同性别幼儿之间较之于异性别幼儿之间更易出现争抢行为。

曾有研究探析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发展趋势,发现在小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与攻击异性别同伴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从中班开始,攻击同性要比攻击异性来的多一些,及至大班,两者之间呈现显着的区别。

这可能也于男孩与女孩对玩具的喜好存在差异这一事实不无关系,相对来说,男孩更喜欢建构区一类的偏操作性的活动,而女孩则更青睐美工区一类的较安静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游戏中会出现男女分化的情况,此时,同性别幼儿之间也就更易出现争抢行为了。

除此之外,性别角色定位也会使得同性别幼儿的选择游戏之时出现一致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让幼儿对性别的角色认知更加稳定,举例来讲,娃娃家中扮演“爸爸”的应该是男孩,扮演“妈妈”的应该是女孩。

超市中扮演“收银员”的应该是女孩,扮演“保安”的应该是男孩,这也是由于幼儿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这些角色的性别期待,故而,幼儿在选择此类带有性别色彩的角色之时,也就会参照自己的性别来进行选择了,从这一角度来看,同性别幼儿之间也经常会因为争抢某一游戏角色而出现争抢行为。

3、发生后幼儿多采用言语解决方式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争抢行为之时,他们最常使用的解决策略是“求助教师”,在负向策略中最常使用的是“言语争执”和“威胁劝退”,此外,“协商讨论”、“解释说明”等正向策略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总体来说,这些策略是言语型策略,也就意味着争抢行为的当事双方幼儿是采取言语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传递,并且试图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之中就将争抢行为予以解决。

二、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指的就是幼儿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社会交往能力是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起到制约作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并且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不仅受制于年龄因素,而且其制约因素还包括了幼儿自身认知、言语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环境等,此时,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存在个体差异性。

对于那些有着较弱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幼儿而言,以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为例,一般而言也就难以有效的借助于灵活的人际交往策略来化解与其同伴之间的冲突,这类孩子较易出现争抢行为,也难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争抢行为。

2、幼儿的情绪状态

一般来说,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消极的情绪会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热情造成打击,削弱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愿。

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一个简单的实情就会引致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成为其宣泄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3、幼儿缺乏分享意识

在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幼儿来说,会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并且不会想到要与其他幼儿分享,即便说会在教师的干预之下拿出来,然而,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并非出自幼儿的本意,有鉴于此,在这类游戏过程中,不管是否与其他孩子分享了,这类孩子都难以体会到游戏的真正乐趣之所在,反而会出现不满情绪。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班级管理

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

其一,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的过程之中对于自身权威的看重程度会对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受制于人数、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规则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限制,对于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而言,如果说其教师在制定规则之时忽略了幼儿的参与性的话,幼儿就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来遵守规则,而非出自其自愿。

此时,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有的幼儿只知道“不能这样做”,却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所以有时会执意地不肯遵守,进而与同伴发生争抢行为。

其二,教师在平常进行班级管理的工作之中,对待幼儿的方式也会影响到争抢行为的出现。

这也是因为如果说老师经常批评某个幼儿的话,就会让班上其他的小孩子觉得这个人是个“坏孩子”,进而不愿意与他一起玩耍,而如果这个孩子他想要加入某个活动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争抢行为。

2、教师的争抢行为观

这里提及的教师的争抢行为观,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师有关于幼儿争抢行为的看法,这一看法是与教师对待与处理幼儿争抢行为的方式息息相关的,会对幼儿能否经由争抢行为习得社交技能、获得社会性发展、减少争抢行为发生的几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教师的争抢行为观也会对教师处理争抢行为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某些教师看来,一旦发生了争抢行为,就应该要赶紧制止,如若不然,就会给自己招致麻烦。

在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看来,“争抢行为”就等同于“打架”,极有可能使得幼儿受伤,过度看重争抢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发生了争抢行为,教师就会立即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一争抢行为予以制止。

然而,这一做法却会使得幼儿变得更加依赖他人,而相应的缺乏自我解决争抢行为的意识与能力,一旦再次出现相同的问题,就还是会出现同样的争抢行为。

除此之外,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有些教师不看重争抢行为,在其看来,小孩子之间吵个架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没什么要紧的。

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当幼儿在区域中活动时,会转而忙自己的事,除非幼儿之间出现极为严重的争抢行为他们才会进行干预。

持有此类观点的教师,会忽视争抢行为,也会不怎么关注幼儿出现争抢行为的原因,更加就不会反思自己再创设区域活动之时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也就不会采取适宜的策略去引导孩子。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实施的主体以及幼儿的第一任与终身教育者,家长的素质关系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具体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手段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然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认知与处事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会对其孩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礼貌用语以及良好的行为举止起到间接的影响,由是观之,影响到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教养方式即是指家长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教养方式可以说很好地描述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抚育孩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毋庸置疑,教养方式会极大的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具体来看,第一,家长日常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幼儿的同伴交往。

如果是处于一种民主的教养方式之下的话,幼儿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与理解了,此时,幼儿也就会模仿者去宽待他人。

与之相对的就是,处于专横与溺爱的教养方式之下的孩子,形成的自私个性,也会不利于其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这也是因为处于专横的教养方式之下,幼儿的表达得不到理解,难以满足其意愿,也就会对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出现一种排斥心理。

第二,家长日常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关键。

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别让小朋友们玩你的玩具,会弄坏了,这样小朋友就不懂得分享,谁拿他的东西他就和谁抢。

三、改善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改善区域活动条件,合理制定规则并开展讲评活动

1、投放材料以幼儿为中心

对于幼儿来说,活动区是其“游戏区”与“学习区”,故而,幼儿在区域活动之中可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来学习,获取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学会人机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

从这一角度来看,如何选取活动区域的材料对于改善幼儿的争抢行为也就极为关键了。

考虑到区域活动是以幼儿为主导的活动,故而,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在活动区域中投放材料之时,就要注意以幼儿为核心。

具体来看,其一,投放活动材料的种类与数量要将幼儿的年龄特征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对于那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幼儿而言,要更多的投放相同种类的材料,以此为基础来对幼儿的相互模仿与平行游戏的需要予以相当大程度的满足。

而在材料的选取方面,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不能为了避免争抢行为的出现就盲目地增加材料的数量,如若不然,就会对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造成阻碍。

具体来看,投放区域材料的数量要以不同区域的特点为依据,前提就在于不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较之于其他的区域,美工区与建构区有着较高的材料数量与种类的要求,打不到这一要求的话,就会影响到幼儿在美工区与建构区的活动,有鉴于此,教师就应该要充分的关注这两个区材料投放的丰富性,以此来避免幼儿由于相互争抢而影响到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幼儿操作一些合作性材料或是可供多人同时操作的材料之前,教师对幼儿提供相应的指导与要求。

2、注意活动区域的布局与规则制定

在活动的布局方面,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动静分开,具体来看,就是要将相对较为嘈杂的角色游戏区与建构区等隔开来,不和那些需要保持安静状态的图书区、美工区等隔得太近,避免幼儿之间因为言语干扰而发生争抢行为。

在对活动区域进行分隔之时,教师应该尽量使用低矮的柜子或者是栅栏,避免出现视觉死角,如此一来,在幼儿争抢行为较为严重之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进行制止和引导。

在制定规则方面,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参与到区域规则制定的过程之中,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规则,从而转变为主动地遵守规则,进而有效的减少争抢行为的发生,教师而且还需要经常性地对幼儿的活动情况畸形观察,确保能够及时地发现既定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对此进行调整,避免因为不合理的规则制定而引致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

(二)提升教师素养,积极进行指导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幼儿具有的注意力易分散,自制力差这一实际情况,就极易对新鲜玩具产生兴趣,此时,教师可参与到活动当中,以一种游戏角色的口吻来提醒幼儿,让幼儿感到完成的满足,提高游戏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适当地解决了矛盾。

预估幼儿的行为,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得幼儿之间的矛盾得以转移,这也是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有着较弱的是非辨别能力,如此,也就需要对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游戏中注重培养幼儿协商合作的行为习惯,一旦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定论,可以试着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

2、使用接纳性语言,肯定幼儿的感受

考虑到幼儿园班级具有的人数多、需求无限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面对繁杂的工作与较大的精神压力之时,如果此时幼儿出现了争抢行为,尤其是身体争抢行为或者是频繁的告状行为的话,就极有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此时,相当大一部分的师往往会失去耐心,会以自己的主观臆测为依据来判断此事件,并对幼儿使用消极的、否定的甚至是羞辱性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一般来说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指向了幼儿的个性与品质。

此类粗鲁的言语与方式,不仅没有有效的解决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甚至还会制造出新的问题与矛盾。

举例来讲,会引发幼儿的焦虑与愤恨的情绪,并且使得幼儿模仿到了不良的问题解决模式,由此就会导致师幼关系与幼幼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

有鉴于此,C附属幼儿园(小二)班的教师在处理幼儿的争抢行为之时,就应该要把握一条基本的原则,也即是,教师并非争抢行为的裁决者,也不是解决争抢行为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以这样的角色出现来对幼儿的争抢行为进行干预与引导。

故而,教师在处理争抢行为之时,就应该要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说出事件的真相。

与此同时,考虑到幼儿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所具有的自我中心特点这一实际情况,在很多情况之下,争抢行为的当事双方幼儿都会觉得自己有道理,并且都会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有鉴于此,如果教师将注意力集中语幼儿的感受上的话,那么就可以较好的解决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了。

(三)改变家长观念,赢得家长支持

当前阶段,在对幼儿教育的问题上,家长的确存在有一定的误区,往往会过于重视培养幼儿知识与技能,却会相应的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也是因为家长往往认为社会性发展并不会对幼儿形成太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误区及观念,社会、幼儿园和教师都应通过各种渠道与途径改变家长的观念。

具体来看,幼儿园应该要开设家长学习班,观念交流会等等,借助于此类方式来确保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之所在,以此为依托来逐步地转变家长有关于幼儿教育的错误观念。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幼儿园还可以构筑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家长就可以时刻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保持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并最终在此基础上争取家长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培养模式,真正多维度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四)营造提倡分享的社会氛围

毋庸置疑,社会环境在幼儿的社会过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从这一角度来看,就需要营造提倡分享的社会气氛,为幼儿分享意识的提高以及分享能力的培养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

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其一,社区为居民的沟通交流提供机会,有助于乐于分享的社区风气的形成。

社区管理会可以借助于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比如说,举办老人的健身交流会、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出游、育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将此前社区里彼此陌生的居民联系起来,达到和睦相处、彼此分享的目标。

居民在以身作则的同时,也可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二,增强社会公众的分享意识,从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其中,信息媒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电视、网络、书籍等在内的信息媒介都有着较强的引导性,故而,这些信息媒介也应该要承担起相应的正面宣传、净化社会风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

[2]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游戏指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嵇珺.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6]王海梅,陈会昌,张光珍.4?

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7]梅樊.大班幼儿争抢行为及解决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1(24):

252-253

[8]杨爱琴.浅析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63

[9]黄施娟.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J].广西教育,2008(Z1):

89-90

[10]李慧敏.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6

(1)

[11]王凤.幼儿争抢玩具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2012(3)

[12]王明粤,陈会昌,谷传华.在玩具争抢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J].幼儿教育,2013(3)

[13]章珍.如何正确干预幼儿争抢行为——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3):

26-29

[14]秦洪蕾,胥兴春.教师介入幼儿争抢行为:

价值、时机及策略[]].幼儿教育,2012(6):

18-20

[15]王学坚,张秀丽.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争抢行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