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黄帝内经Word格式.docx
《倪海厦黄帝内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倪海厦黄帝内经Word格式.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内的真气“免疫系统”必能强盛起柬,因无欲而更强,因无耗而更壮,故如人能品味食物不论其高贵或劣等,穿衣服只求舒适不求名品,享受此一良俗不以为苦,官位高低亦不互相妒嫉,此人民之心为朴实之心,嗜好欲望不能迷惑其目,淫秽之事不惑其心,不论愚笨的、智慧的、贤能的人、不肖的人,皆不受物欲影响,此真合于天地之道,是故人人能度百岁而不衰,因其道德完美,不图一丝侥幸之心而招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将天数然也?
黄帝问,人年老的时候无法生子,其因精力已尽呢?
亦是天命的关系?
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眞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髸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女人七岁时,肾气始盛,故换齿发增长,十四岁月经来,自此任脉上下通畅,肝脏太冲血脉壮盛,月事每月定期来,因而有子。
二十一岁成年真齿生而长,二十八岁筋骨坚硬不再长高,发长至此,身体进入壮盛时期。
三十五岁胃气始衰,面部皮肤产生皱纹,发开始脱。
四十二岁三阳之血脉从面上始衰,面呈焦黄干燥,发开始白。
四十九岁任脉退化空虚,肝血不生于冲脉,月事止进入更年期,子宫退化,外形衰老而无法有子。
男人八岁肾气充实故换齿发长,十六岁肾气壮盛,亦有排精现象,男女交合故能生子。
二十四岁肾气平和,筋骨最强劲之时,成年齿生而长成,三十二岁筋骨变粗,肌肉满实。
四十岁始肾气衰弱,落发齿松。
四十八岁因上焦阳气不足而面皮皱多鬓发渐白。
五十六岁肝气渐衰不能养筋,故力也衰。
气血无力注于精官,精少,肾气不足,形体亦衰老。
六十四岁则齿落发秃,肾脏主水,禀受五臓六腑之精华而有能力藏精排水,把五脏所累积之废物排出体外。
现今五臓倶衰,筋骨松弛,无生精之力,故鬓发皆白,身体沉重,走路不直,故而无子。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黄帝说,也常见老人也有生孩子的,这又为什么呢?
歧伯曰,此其天数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歧伯说,此因天赋过人故与常人标准不同,其人虽老但经脉之流通如同年轻人一样肾气有力所致。
但即令有子,男子若超过六十四岁,女子若过四十九岁是绝不会生子的,因为一旦过此年纪,男女必缺乏精力之泉源“肾气”而造成。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黄帝问,今有懂得修习养生之道,且又有成就之人,如年过百数,有可能再生子吗?
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歧伯答,如果是真正得道之高人,因能保持返老还童之身与心,不会老化,无论如何长寿都会具有生殖能力的。
黄帝曰,余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眞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
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说,我曾听过上古之真人,能知天地之道,知晓掌握阴阳之理,呼吸日月之精华,独自寡居专守神志,身心一体,故长寿如天地,无法知其极处,此因其得天地之道而长生。
中古时期则有所谓至人耆,因德行深厚合于天道,顺从于阴阳之消长,调整四时之起居,离世俗而独居深山中,积存体内之精气不泻,神志全而无欲。
能畅游天地之间,世间每一角落皆能视及听及,他们以修养生息无欲无求,不食人间烟火而成强者,也是属于真人之颠。
近世则有圣人,能知天地之变化顺势而为,知四季风向之理而不受风寒。
又知抑制欲望在人世中,不生贪吝之心。
肉体居俗世间,穿世人一样之服,从世人一样的风俗,劳动于与世人一样的工作,但其内在精神无受影响,以恬淡安愉为首要,以满足为大功,如此即令外形无法避病邪,但因精神专一,亦可过百岁。
再次有所谓贤人,能效法天地之法则不反背其道,从知日月星辰之变化推知四时之变化,反阴阳消长之理,利用四时以求生存。
这些人亦能延年益寿,但不若真人一样成为仙人,而与天地并寿。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吾人实应以“立春”之日始,后至“夏至”之前谓之“春三月”。
此时节为万物自地下藏潜始出芽生长之时,谓之“发陈”。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万物因之而荣盛。
人居此时节,养生之道在晚睡早起,缩短睡眠时间,散步于庭圜中,全身放松步履缓慢自然的深呼吸,用无欲以养情志。
情志中不生害人之念,但求施予不求贪夺,但求回报他人不怨恨处罚别人,此应于时节,乃养生之道。
如反其道而行,则首先伤肝,因春属木主肝应之,肝气于此时节当旺,此中医情志伤身之始论。
如受伤于此春时,则夏季时必易受寒之病。
夏至以后到立秋前此三月为夏季,名之“蕃秀”。
天地之气相交正旺,万物成长结实茂盛,人于此节令,必晚睡早起,不惧或烦躁在日间,日间多热,然使情志不怒,心情开朗清新,当汗则汗,不因多汗而烦怒,应心爱此状,乃得成长之道。
如反逆之,则心臓受损,因夏属火应于心,如此心在夏受伤后,则秋季来时必生咳病往来寒热,以至秋季无法存够充足之营养,免疫系统必弱,到了冬天必生重病,亳无固表能力应对外在气侯之倏变。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遒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立秋到冬至之间的三个月为秋季,又称“容平”。
天气肃杀,地气渐收,此时人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样的起居,应保持情志安静,来缓和外在秋日的肃杀之气。
目神内敛,少言寡欲,使秋日肃杀平缓,无事不奔走,使肺气清和,秋之杀气不入肺,此应于秋季乏收养之道。
如违反则肺伤,秋主金应于肺故也,肺气受损即令当时不病,到了冬天必生下痢,饮食入胃即下泄,营养必无法吸收完全。
从冬至到立春前此三月谓之冬季,又名“闭藏”。
此天寒地冻之时,阳气潜藏地下深处,无法自地上出来缓和冬寒,人们应早睡晚起,俟日头出来再起床,精神上也应如地下阳气般藏志隐匿不出,如生私欲则当其巳得。
在居住环境上应避寒近温暖之地,汗不出皮肤,不过度运动流汗伤身,此应乎冬季,为正确之养藏之道也。
如违反它,则必伤肾,春季来临时必生痿病、骨病或四肢麻木冰冷不仁,使新陈代谢减弱。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荥,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沈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眞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天地间节令正常则气清神明,万物赡养无灾,如一旦节令失调失序,则天阳不降,地气不升,否塞不通,白天时亦不见日月,此时病邪必横行无忌,趁虚而入,天阳受阻,地气浊混,云雾不合时节而降,万物无法承受此不正常气候,无法正常吸收自然之精华,是故大木多死。
又混浊之气无法宣泄,不风而风至,不雨而雨至,当雾两无露水,则枯木不生而终死,暴风暴雨又连续不断,天地四时不能正常,此失天地之道,则未生而先死。
此唯有圣贤之人知之,故身无病痛,顺势而为禀其自然,绝不因外在环境改变而损失任何东西,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如违逆春季养生之道,则全身输送养份及宣泄之管道不通,肝脏中堆积之废物无法排出,屯积肝内而生病变。
违逆夏季养生之道,则使皮表阻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心脏因动产生之热能无法宣泄而出,以致伤心脏。
违逆秋季养生之道,则脾脏无法孕藏足够之津液来润泽肺藏,致令肺中热炼烦满。
违背冬季养生之道,则必令肾精不藏,肾阳不升反下沉,而无法固精保元,体力流失,骨骼松弛无力。
四季与天地阴阳之道,为宇宙万物生长之本源,圣人知之,故于春夏二季养足阳气(吸收足够之营养加强免疫系统之功能),故于秋冬二季来养脏内应收存之营养,此为根本之法。
故能与万物一样顺应环境变化而得其成长之道,反逆之则必根坏烂而死,此真损伤命之本也。
所以阴阳四季之变化,也就是万物消长终始之理也,为死生之大道。
违反之则灾变立生,顺从它则疾病不生,此谓“得道”。
圣人采取如此之生活态度,愚人违背自然法则。
顺从阴阳消畏之理则生,反之则死。
顺从则可治,反之则生乱,此一悖逆称之“内格”。
所以古之圣人不治巳病之时,乃治未病之时。
不治天下已乱之时,求治于未乱之时。
凡病巳生成,再给予药治,天下大乱方思其治,就如同临渴而掘井取水,打仗时方去铸兵器一样,时已晚矣!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黄帝说自古能知天地之法则,即知生命之源。
生命源于天阳地阴之交会,存在四方上下之间,人之生气犹如天地之气是一样的,天地之气布达四方之下,人之气布达全身上下左右五脏六腑全身关节,外应九窍,与天地之气相接,是全身动能之源。
内部脏腑相互相生五行关系,不同之气,行不同之经脉功能不同,但皆相辅相成,合而为一,完全与自然界相同。
人如不知养顺于天地间的法则,起居不节,情志不定,必生病变,此为生命长寿之本源。
人之气如天地之气,气清万物向荣,人则情志安和,人知顺应天地则阳气能固守生命,即令外在环境倏变,亦无法加害人身。
这是因为能顺应一年二十四节气而成的,所以圣人教导百姓,调和精神状态顺天地之自然法则而生,自然智虑清明,身体健康长寿。
如失之秩序,必造成身体九窍阻塞不通,浊物壅塞肌肉腠理间停留不去,无法正常排泄出来,人身自卫能力必因而衰弱,此皆因自己不知保养调整身心而自伤造成的。
阳气者,若天与曰。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先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里。
湿然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与太阳;
天覆盖一切,太阳照耀一切,此为天阳,与人身阳气相同,如一旦天阳运行失序,犹人身之阳气无法正常运作,必造成折寿且皮表枯萎不华。
阳气在上如太阳,能保卫人之外表,使病邪不致内犯。
一旦外界寒盛,则会加速运转以御外。
此时若生活起居如受骛一样,不知自处,则阳气上浮,无法正常运作,寒邪必趁虚而入。
如果外在环境过热,体内阳气外溢,毛孔开过量汗流出,造成体内水份不足而燥烦因成喘渴。
如汗无法宣泄而闭塞体内,必生谵语不断,身体但热不寒,皮肤炙手,唯汗出乃散。
如受困外在环境遇湿,头部如戴帽一样受到束缚,阳气与湿和,黏结体内不散,阳气无法正常运行,湿热停留大筋,会造成大筋缩短。
细筋分布肌肉间,湿热停此则会使肌肉萎缩无力。
如果阳气本身停滞不前,则会使人身形臃肿,营养无法布达全身,循环产生不正常之代谢,终至阳气衰竭而生危。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汩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
阳气之性是这样的,人一旦过于操烦,则令阳气外张不与阴和,以致精力衰竭。
夏日操劳,阳气应随汗出,一旦积屯体内无法出外,则会令人昏厥高热不退,造成目瞎无法正视,耳无法听闻而丧失意识。
此际则如国家之溃败,堤防之决堤,
P11-20
一发不可终止。
阳气另一特性是一旦人在大怒之下,全身绷紧怒目发张,血会随阳之上升而贯注于脑中,极易造成人昏厥中风。
如此一来则令筋无法随意控制而成弛缓状态,失去自主力。
如造成半身出汗,则必生偏枯一侧不遂。
如出汗时正好遇到外在之湿气,则皮肤必生病变如疣、疹等。
平素太过讲究山珍海味,多食油腻之人,则易生脓疡于足部。
人因劳动而汗出,阳虚之人于此时当风,则风邪必进入体内,如为寒风则生皮疱,如阻塞毛孔不出,则生脓疡。
阳气者,精则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
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
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阳气之性,在很精纯时则能养人之元神生命,柔和的时候能养全身之筋。
如遇人体毛孔开阖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
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会停留肌肉内漫延。
如从背部俞穴入体,会造成臓气不足,则必生易惊胆小的神经过敏之情志病。
如邪气入血分,血管相抵则生脓肿。
如人之汗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
又如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必生疟病往来寒热。
所以风为百病之始,实有因也。
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人的固表能力强盛,即令遇到恶劣之气候环境,终不生害。
此因能体悟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的。
如果邪留体内久久不去,必生传变移转,造成上下不交,阴阳不容,即有良医亦必束手无策。
所以人身之阳一旦受阻积滞不去,必生危厄,而当阳气受阻时必用泻法速治或可解灾。
不急速且正确施治,又遇庸医,必因时之失而终败。
是故阳气者,白天固守人体之外侧。
清晨日出时,阳气由里走表,至正午时阳必盛旺至极,日落西山时阳气亦衰弱于表而内敛,毛孔闭锁,固阳于内不使外溢。
此阳气之道,因日暮而内敛不出,不在夜间运动筋骨逼阳气与汗出,不与外在之寒露相触,此乃养阳气之正道,吾人如违逆之,阳气必损,以致人之外形必可日见薄弱多病。
歧伯曰,阴者藏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人之阴,其性能随时吸收积存营养之精华,随时立即提供人之所需。
人之阳,是专斗强固外表,使身体不受环境之倏变而生病也。
其关系不但密切且互相平衡的,一旦阳太过,阴无法及时供养,造成阴不足而阳亢,此时人必生狂乱而血脉加速。
如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而造成阴过盛时五脏会互相争引过盛之阴精,但因吸收过量,导致九窍闭塞不通。
是故唯圣人知晓阴阳之平衡原理,使筋脉柔和,骨髓坚固强壮,气血流畅无阻,体之内外协调均匀,病终不生害。
耳聪目明,即使无志,仍可维持正常之机能。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常人不知阴阳维持平衡之道,极易受外在环境倏变而生疾病。
如受风过量而损人之阳,则无法正常吸收营养之精华,肝脏必生病变。
人因暴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过量负荷,使筋脉弛缓,不消化之食物在体内生变而成下痢或生痔。
如大量饮酒,胃必受损而气反逆不降生呕。
过度提举重物必伤肾气,腰骨必坏。
大凡阴阳平衡之重点在不可过饮、过饱、过劳、过于暴露于外在不良之环境中,一切适中,生活规律,心情平静,则阳能固外,阴安于内。
一旦两者失和,就如同大自然中有春无秋,有冬无夏之反常现象,如能调和,则符合于圣人之法则。
是故阳过强而外溢不守,阴亦随之耗绝,阴气能平和发展于体内,阳气能固守体外,使邪不入侵,百病不生,神釆飞扬。
阴阳一旦不容而分离,营养无法供入体内人必死。
人体阳虚时,因外在环境之改变而病入,寒热之抗争必见。
所以人如在春季受伤于汗出当风,病邪流连不去,夏季易生汗流不止或下痢。
夏日过炎而受暑热所伤,即令尝时不病,秋季来临时因环境改变病机立发造成咳嗽不止,皆因夏日过炎伤津肺津不足,至秋日引发。
如于秋季时,久坐卧于湿地,湿入里与脾湿应合阻于中焦,气机不下反逆成咳,肌肉无充足之营养供应受制于湿,造成肌肉萎缩无力。
冬季来临时不知不可任意发汗,因不正常之劳汗过量,寒邪趁此进入毛孔,即使当时不病,到了春天必然发生因体内津液不足而造成不见恶寒之热性病也!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四季之节气,因人不知顺应,必内伤于脏腑之间。
人阴之生,在于饮食营养之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中,而伤阴的也因于此五味之中。
例如过食酸物,肝中津液过盛,脾因而受损。
人食咸味太过,肾气过大,造成骨大脾气易怒,肌肉较短皮肤粗糙,心脏受到压制。
食味过甘甜,则胸内苦满胀闷,皮肤生黑,肾气受制而功能不正常。
食味过于苦,脾赃无法运化营养,肌肉因之衰退,但胃口过盛,造成恶性循环。
食味过辛辣,人之筋脉会失去力量,变为弛缓,精神变差。
所以人食五味必相柔和,不可太过,则骨能正,筋能柔,气血流畅,肌肉毛孔密合,人能如此则精神与肉体必祥和无灾,谨慎严格的遵循此道,必能长寿健康。
金匮眞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黄帝问道,吾闻天有八风,经有五风,是什么意思呢?
歧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盛者,春盛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所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
夏气者,病在藏。
秋气者,病在肩背。
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歧伯回答,天地有八方,风向依四季的变化而有不同,由东方吹来的风名“婴儿风”,柬南方吹来的风名“弱风”,南方吹来的风名“大弱风”,西南方吹来的风名“谋风”,西方吹来的风名“刚风”,西北方吹来的风名“折风”,北方吹来的风名“大刚风”,柬北方吹来的风名“凶风”。
吾人随时都浸润此八风之中,当环境突变或起居不正常时或情志郁结不畅或饮食不节,身体内阴阳消长不平衡时,病邪就趁虚而入,渐渐进入五臓,这就是五风,造成病变。
要深入了解,必须要从其生克制化之五行关系着手,有所谓四时之胜者,春盛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者。
图示如:
春天时吹东风,此时如伤于此风,病生在肝,因肝气值春季正旺,故必先受,其进入身体的管道在颈项。
夏季吹南风,病人受病此时必伤及心,邪风进入位置在胸胁。
秋季吹西风,病人受伤在肺,邪风进入位置在肩背风门肺俞穴位。
冬季吹北风,病发在肾脏,邪风进入位置在腰部肾俞穴。
以上为木、火、金、水,而四季在交换的间隔为中央属土,即为长夏,以黄历为准可知,春季自清明后的十三日至立夏为止共十八日;
夏季自小暑后的十三日至立秋为止共十八日;
秋季自寒露后的十三日至立冬为止共十八日;
冬季自小寒后的十三日至次年立春为止共十八日,一年有四期为“长夏”,每期十八日,故长夏即季节在交替时的中间地带,此为易患脾病的时期,邪风进入位置在背脊十一、十二稚俞穴部位。
又春季受病必先犯头。
夏季受病及于内臓,因夏日炎热,脏气向外所致之故也;
秋季受病其发在肩背位。
冬季受病必中四肢关节。
所以春季得病易生鼻衄。
夏季得病胸胁苦满。
长夏生病必里寒下痢。
秋季生病必成风疟。
冬季病必易生麻痹晕厥。
归纳起来吾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