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7093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绿地分析论》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从教学活动和师生行为心理的特点出发,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坚持绿化、美化、亮化相结合,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校园,为师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科研、工作生和活环境。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

设计的原则是: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5分区规划要点:

所选场地设计过程中主要分区及每一分部的设计要求或要点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一座小城市,但它比城市更能自觉地按照人的意志构成有机的整体。

校园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从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建筑师和规划师往往从城市尤其是传统城市中汲取营养,使校园建筑打上城市形态的烙印。

现代的大学,尤其是大学城的发展模式更像一个微缩的城市,麻雀虽小,五腑俱全”,大学作为社会与城市的缩影,其景观构成要素与城市大同小异,因此,现代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及其设计原理、设计手法也同样适用于大学校园。

A道路:

道路是移动的通道,是形成意象的最重要的元素。

人们就是通过在路上的移动来观察环境的,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校园道路不仅具有交通、运输、组织车流、人流的功能,如果设计得体,还能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

校园道路规划与设计应本着便捷、安全、实用、人本的原则。

(1)校园道路分级规划

大学校园的道路系统可分为人车共存型和人车分流型两种。

以往的大学校园道路多为人车共存型,比较适于车流不多的校园或校园的某些地区。

随着校内运输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校内车辆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师生的安全,人车分流型交通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它一般采用外环包围型和人车立交型两种。

日本的许多新建的大学,都特别注意在教学区外围设置机动车环形道路和停车场,教学区内则为步道区,形成十分宁静的教学环境.

校园交通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自行车及人流为辅,根据人流、车流而设路宽,一般可设8-20米;

内环道以通行人流和自行车为主,路旁设行道树,使整个校区反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校园主路设计一般可为8~16m,次要道路宽6~9m,校园主路分布于主广场两侧和几条绿化轴线上,校园次路主要为分区内的道路。

在各分区内,道路以步行为主,步行系统的主要道路宽5~6m,次要道路宽≤3.5m(管天球,1999)。

主干道两侧设人行道,并种植绿化乔木以屏蔽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形成林荫大道,增加景观效果。

校园次干道两侧

设人行道和行道树,可不设自行车道,临中央设2-5米左右宽的生态带。

道路的规划与设计要本着人本原则,道路应便捷安全,线路自然,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为一切行动不便的人着想。

充分考虑园路的夜晚照明,主要为了安全,现在园灯照明也逐渐成为独特而亮丽的校园景观.

(2)园道路景观营建

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成为意象的重要特征,如典型的空间特性(如道路的宽窄、曲直等)、特殊的立面特征(两侧的建筑物、植栽)、可识别性(即个性)、连续性、方向性以及标志物或节点等。

校园道路景观正是依赖这些特性而营建的,应根据道路的性质考虑道路的景观。

道路形态应按其使用功能而定,使得不同的道路尺度适宜、宽窄对比、曲直相和。

一般而言,校园主路交通量大,也是形象的展示,宜宽阔平直,两侧配以行道树或座椅,开阔草坪饰以整形绿篱,形成开敞、庄重的氛围。

校园内其它人行路则宜自然、便捷,曲而有致,林间小路更要有含蓄幽静、曲径通幽的意境。

道路两侧的建筑、植物、小品,道路的形态、铺装等也同样能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且应协调统一,形成连续的景观,以增强感受的连续性.

(3)静态交通规划

自行车是大学师生的主要交通工具,近年外来车辆、本校小汽车也逐年增加。

随着大学校园与外界交往的日益频繁,私家车的不断增长,校园扩建引起学生自行车的不断增加,在大学校园内对静态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也是一个新课题,在绿地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停车场的问题。

停车场、自行车棚可设置于校门附近、教学楼附近、师生宿舍附近,以便于停放和使用,自行车占地面积以每辆0.5m×

2.0m计算。

为了节省空间,还可以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场,将汽车自行车结合使用。

如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便采用汽车、自行车结合使用的半地下停车场。

同时,还要考虑停车场的多种用途,在停车高峰期以外将其作为其它用途如娱乐、集会或临时存储等。

车棚墙面和棚顶可采用藤本植物进行立体绿化,达到遮掩和美化的目的,开放停车场还可以种植适量乔木并结合嵌草铺装,充分提高绿地面积并保护停放车辆。

B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元素,通常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相互起侧面参照的作用。

一些自然因素如河、湖、森林等,人为因素如铁路线、围墙等都能构成边界。

视觉心理学证明人往往对边界比较关心。

通过边界,能把一些相关的区域联系起来,也能把不同的区域相互分隔。

由于边界的存在,使各个区域的形象更加突出,人们对于某些区域的意象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校园的边界主要有隔离、生态防护和景观的功能。

(1)校园与外部的边界

校园与外界的边界主要有栅栏、围墙、防护林等,对校园起到围合空间与保护安全的作用,边界绿地能较好地起到隔离、滞尘、减噪、抗污等生态功能,边界的设计时主

要从功能上考虑。

以往的象牙塔与外界社会多半隔离,边界也较为明显而生硬。

而今,校园变得开放活跃,边界也变得更加人性化,多以透空的围栏、植物材料结合地形加以处理形成开放、生态的边界。

同时,融入城市的校园为使其边缘不至模糊,运用这些边界设计形成植物种类多样、季相明显、层次和色彩丰富的带状边界绿地,既形成丰富的景观,增强了校园的可识别性和意象性,又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文化意境,通透的绿地也使外界对校园减少了距离感。

(2)校园内部的边界

校园内部的边界具有分隔不同功能区、创建景观的作用。

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见性是十分关键的,不同部分之间用显而易见且连续的边界加以分隔,能增强识别性。

如运动区周围的隔网、绿带,通过乔木和灌丛的组合栽植,使动静对比,功能相异的体育运动与校内的教学、生活互不干扰,起到较好的隔离作用。

校园内常见的水体与陆地的边界线——驳岸的设计,也是尤为重要的,驳岸宜坚固、自然、平缓,曲折自然的驳岸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通过驳岸,水与陆的流动与安静、轻灵与稳重、柔和与张弛在质感和动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植物与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更为整体景观增加了虚幻与浪漫的美。

C区域

区域是指一些具有普遍特征的较大的范围,环境里有着某种共同的特征,如风格相近的绿地、建筑等。

校园中的各个分区因功能不同而形态各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紧密相连而又各具特色,各个分区之间的绿化因区而异,同时,每个区域内部因统一而连续,形成整体的形象。

如教学区的绿化氛围庄重、严肃,布局多为规则对称,而相连的生活区内绿化应轻松、闲适,景观丰富多彩,布局自由灵活,总体区域呈现出粗糙而清晰的纹理。

而每个分区如一个大的背景,如果毫无特色,就会陷于平庸而降低景观美感和识别特征,因此各个分区要通过绿地形成质感丰富的物质环境,使师生更易对所处的区域及整个校园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整个校园来看,各种建筑分散在绿色之中,通过校园内的绿化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细致而模糊的纹理,由于校园内采用统一的基调树种、设计风格,使整个校园景观有机地连续而形成整体的意象。

D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是各种连接点。

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从不同的范围考虑可能是多条道路的交叉点,一个广场或是一个较大的区。

在校园内,重要的节点是指各种休闲绿地、广场或者草坪。

(1)小型休闲绿地

在校园内将一些道路的交叉处适当地开辟成小型休闲绿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它为师生课间休息、学习和室外活动提供了场所。

大学校园中这样的休闲绿地非常常见而实用,有时一小块铺装地配置一些座椅,四周散植一些披荫乔木,就能很好地为师生服务。

(2)广场

校园的中心广场发挥着主导校园气氛的重要作用,它向每一个人提供一种整体的意象。

形成这种中心的边界可以是多向度的,由建筑物、地形地势、周围的交通、绿地空间来设定。

而一定的场所的物质环境、空间的形态、尺度、色彩等融入历史、文化的意义便综合构成了一种场所精神,从而将景观通过文化的升华与浓缩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意象。

广场的文化性正是由在其中的活动所赋予的,师生们在这里集会、交流、休闲、举行各种活动,通过广场所传达的信息感受和追忆校园的历史和文化,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在一种共同的文脉和价值观引导下,形成其独特的校园精神,而广场中的主题标志物恰恰能形成整个文化的内聚核。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广场的容积率,既满足各种活动的需要,在平时又不显得空旷。

同时,也要合理设计各种景观,赋予文化寓意,使其成为校园的象征形象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寄托。

(3)草坪

大面积草坪给人一种开阔、典雅的感觉,又能呈现出一种开放、浪漫的气质。

但是景观、树种、草种的选用,都要根据校园自身的特点,将绿地的功能、实用性和观赏性、艺术性、经济性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

由于大面积草坪具有管理成本较高、水的使用量较大和草种容易退化的特点,校园内不宜盲目效仿。

E标志

标志物是“物”而非“空间”,观察者是无法介入其内部的。

人们往往依赖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来识别和记忆空间。

标志物关键的物质特征就是具有独特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让人容易识别。

在校园中必然有多种多样的标志、标牌,如刻有校名的标志物、道路名牌、指示牌、导语牌以及雕塑、置石及其它小品等,这些都是实用的文化艺术的载体,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精细提炼与加工,使之物化,具有

指示、引导、点题、造景等功能,呈现出整洁明快、形象突出的面貌,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

(1)雕塑

a再现历史:

雕塑能以其艺术的笔触刻画和再现历史,讲述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将学校的历史文脉含蓄隽永地讲给每一位师生。

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这是师生赖以骄傲和凝聚的力量,阅读历史题材的雕塑能增强师生的认同感,激励师生的进取心。

b艺术审美:

艺术型雕塑以其造型和色彩感染人的心灵,满足师生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如休闲性绿地中的雕塑,因气氛的闲逸,环境的优雅,其塑造的形体不宜凝重,体量不宜过大,要与人为邻,以亲切、优美、轻盈的姿态展现祥和、美好的活动空间,给师生以美的享受。

c传达文化:

雕塑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内在的涵义,展示强烈的美感。

当一个美好的寓意、一种强烈的情感闪烁在艺术作品中,它就能为人们所感受、所联想,上升到精神境界的美的享受。

因此,大学校园内的雕塑对文化性的要求更强烈,多具有鼓舞、激励、启示性的作用,主体雕塑更应反映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对整个校园绿化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如复旦大学的主体雕塑“智慧的钥匙”,以其简洁淡雅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对师生产生积极的启发和鼓舞。

校园中的雕塑更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日本雕塑家关根伸夫说过:

“一件作品如果不与环境相结合,本身的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意义”在大

学校园这样的文化圣地,内涵丰富、构思新颖、造型高雅、独具表现力的雕塑作品,才能与其和谐相融,常看常新,成为象征性标志。

背景和底座的色彩、形式对雕塑的整体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雕塑多以绿色的植物为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空间的围合对其起到衬托的作用,而水边的雕塑,以水面为背景,宜轻灵活波,色彩淡雅,与水体景观协调一致。

总之,雕塑的运用要从校园的环境和文化整体上考虑。

(2)置石

所谓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

置石组景不仅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能陶冶情操,给人们无穷的精神享受。

石玲珑剔透,形美意深,石历尽风雨,有远古之意,石如抽象雕塑,有现代之感,无论观神观形,刻字题词,置石都有着深远的文化意味。

在校园适中当地安放置石,不仅能创建颇具意境的景观,重要的是能以此表达丰富的人文内涵。

置石,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的小品,也可以石为主题构成庭园的景观中心,在运用时,要根据具体素材,反复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3)楹联与匾额

楹联与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适当地运用这些我国特有的充满文化韵味的艺术形式装点校园,这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4)其它标志性小品

校园内还有其它的小品,包括具有使用功能的小品,如水塔/灯具、亭廊榭架、石桌石凳,乃至精美的铺地、石阶等,具有装饰点缀作用的小品,如盆景、花坛、水池、喷泉等,它们往往成为校园中某个空间的标志,与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也以艺术的形式传达了文化。

小结:

在大学校园中,这五项景观要素的规划设计的要点可归纳为:

(1)创建人车分流的环路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系统宜便捷、安全且路有树荫,景观优美,并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以及夜晚照明灯具的设置。

(2)校园与外界的边界宜明显,形成较好的隔离。

在保障安全、卫生防护的前提下,设计宜通透,并结合植物造景形成个性鲜明浪漫优雅的生态校园。

校园内部边界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分隔不同区域的同时创建优美的景观。

(3)按照功能合理分区,使得各个功能区各得其所。

各个分区内要根据功能形成各自的特色景观。

(4)注重校园内各种休闲绿地、广场及草坪的设计,形成富有特色的节点。

(5)结合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运用大学的象征性标志物,形成环境高雅、个性鲜明的大学校园景观。

6.实例:

选取与所选场地相匹配的优秀设计案例做实例分析,要求附主要图纸

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例

4.1概况及现状分析

4.1.1学校概况

哈尔滨商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多学科性商业大学,2000年10月由黑龙江商业学院与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工、法、文、理学科的多科性商业大学。

该校于

5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饺子机,60年代首创我国三大会计记账方法之一的"

财产收付记账法"

,80年代最早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观点,90年代拥有了全国高校第一家钱币馆。

4.1.2规划校址的现状

哈尔滨商业大学新校区位于松花江北岸,处于哈尔滨市的最北部边缘,占地总面积55.85ha,其中建筑占地总面积为11.78ha。

校址基本成长方形,北部略高,其余地势较平坦,并有部分天然河流。

校址区域内原生有一些杨树和柳树,其它植被较少。

随着生员的不断增加,原有校园已无法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按照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商业大学在松花江北岸重建了新校区。

4.1.3分析与对策

4.1.3.1自然条件解析与景观对策

(1)哈尔滨市地处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北部季风侵害较大,而哈商处于哈市最北部江边地带,受风沙侵害就更大。

对策:

考虑到防风防沙,在校园周围,尤其是校园北部稍加改造原有地形规划设计校园生态林。

(2)校区内一些原有的杨树、柳树长势良好,可以天然利用。

原有植物尽量保留,并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营建景观。

(3)校区内原有部分天然水体,但是水体现状及景观较差。

水体是最活泼的景观要素,应将原有水体改造加以利用和疏导,拓宽为湖,湖中建岛,丰富校园景观。

4.1.3.2校园文化解析与景观对策

(1)该校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特有的学术成果,应以校园绿地景观的形式予以体现,如各种小品、绿地布局形式等。

(2)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是多年积淀和全校师生的精神财富,应以校园绿地的轴线

景观传承文化的脉络。

(分析图见附图)

4.1.3.3小结

为了实现新校区总体规划构想,更好地为师生们营造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构建多层次的校园景观,深入挖掘商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面调查新校区建筑总体规划、新校区周边环境、土壤、气候等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体现商业大学二十一世纪办学理念,对新校区景观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划。

4.2校园绿地规划总论

4.2.1指导思想

在哈尔滨商业大学总体目标指导下,充分依托校园自然景观及人文环境,充分发掘商业大学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生态效益和校园文化突出的、具有鲜明的二十一世纪时代气息的国内一流园林式校园。

4.2.2规划原则

1、在原有建筑、山水、地形的基础上运用园林手法营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景观。

2、充分展示商业大学的文化底蕴,展现其办学理念、校风文脉和时代风格。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力求经济、实用、美观。

4、以植物造景为主,兼以园林小品增加园林气息,丰富校园景观。

5、采用复合型结构体系,以树木为骨架,草坪花卉做铺垫,创造出多层次、多色

彩、生态型、花园式校园环境,形成丰富的视域景观。

6、突出中心景观的画龙点睛作用,使绿地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突出商业大学的特点,特别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淀,形成浓郁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4.2.3基本定位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

大学教育不仅应提供用来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

校园的环境建设必须提到应有的高度,实现“优秀的教学培育人,悠久的文化激励人,幽雅的环境熏陶人”。

哈尔滨商业大学地处环境较佳的松花江北岸,拥有建校50年悠久的校园文化积淀,因此,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上,

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空间环境和景观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名牌商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例

4.3校园景观总体规划与布局

4.3.1总体构思

以展示商业大学“文脉、绿脉、水脉”三脉为核心,通过三个层次展示整个园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营造高层次、高品味的校园环境。

第一层次是以校园主楼门前两条中轴线相交的中心广场和主入口两侧的两大片绿地,比较集中地反映商业大学的办学性质、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校风文脉。

第二层次是建筑组团之间的地带,它以周围建筑物为依托,作为校园环境的基本骨架,在整体上与第一层次的绿化构成整个校园的绿化风格和特色。

第三层次是建筑间和建筑内庭院,是校园景观的最小单位,讲究个性和特色,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和呼应主题。

4.3.2规划分区

按照功能,将学校绿地主要分成教学区绿地、生活休闲区绿地和体育运动区绿地。

其中,教学区是主要教学楼周围的区域,绿地设计以规则式为主,设置景观如开敞的草坪、广场等,体现校园的开放、典雅和庄重;

设计主题寓意深刻的文化广场,展现校园文化,并作为全校师生的凝聚中心。

生活休闲区是主入口两侧的绿地及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用建筑周围的区域,绿地设计以自然式为主,植物搭配力求多样,景观力求丰富多彩,同时深深地将文化作为设计的底蕴,寓教于景。

体育运动区是体育馆及体育场周围的区域,绿地设计力求绿树浓荫,给运动的师生以最多的关怀,并有效与其它区域隔离,以保证其它工作和活动的正常进行。

4.3.3布局手法

以校园总体规划为依据,校区绿化布局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方式,校园主入口周围、各类功能性建筑周围、道路两侧、中心广场等采用规则式布局;

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结合地形地貌加以自然式布置,创造出国内一流商业学府庄重、典雅、有序的育人环境,展现校园形象;

其它生活用地及休闲用地以自然式布局为主,营造出丰富的校园景观,体现出商业大学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文脉。

规划布局手

法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脉、绿脉、水脉相互依托,水乳交融”。

“哈商六景”是校园绿化的重点,用地相对集中,景观丰富,以点带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文脉”以主入口大型置石“儒商”点题,接着进入中心文化广场,以广场的铺装、主体雕塑来升华主题,以广场的人物雕塑、图书馆门前的陶朱公(范蠡)雕塑、绿地形式等多种方式呼应主题,延承文脉,揭示文脉之精华:

文化建校,文化立校,文化英才,富而好德。

“绿脉”从主入口开始由开敞的绿化空间逐渐向复层绿化过渡,入口两侧的主题园、中心广场绿地、体育运动区绿地、生活区绿地和休闲区绿地,创造出科学、美观、实用的生态型园林绿地。

“水脉”以园区天然河流为基础,加以改造和抽象,通过艺术加工和处理,挖掘水文化的深厚内涵,创造丰富的、极具感染力的水体景观。

改造后的水体曲而有致,宽处为湖,细而为溪,并与中心广场的水体相连,源源而流。

中心广场置有旱地喷泉,变化多端的水柱造型为周围的绿色注入了灵性,增添了活力,尤其在灯光和音乐的辉映下创造出魔幻迷人的夜色景观。

奔流的河水和喷发的水柱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正与商大“团结、奋进、求是、创新”的校风校训相吻合。

由此,文脉、绿脉、水脉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4校园景观意象设计

4.4.1道路设计

4.4.1.1校园道路分级规划

校园道路系统为人车分流型设计,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外环路环绕整个校园的各个分区,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自行车及人流为辅,宽10米;

内环道以通行人流和自行车为主,路旁设行道树、座椅,在校园缓坡处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弱势群体的使用,各个分区内部设有便捷、自然的步行道。

整个校区的规划设计均反映以人

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见附图)

4.4.1.2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在整个校园的四周都设计了多层生态景观林带,在校园的环路上设有杨树、柳树、樟子松、黄刺玫和榆叶梅、及丁香组成的繁花绿树的景观路。

在教学区附近设计了特色的梓树景观路,使师生夏季行于其下,既可遮荫又可赏花(梓树,夏花黄色),秋冬还可赏玩梓树如细腊肠般的趣果;

此外,在一些地段还设有多功能造景的果树路、丁香路等。

4.4.1.3静态交通规划

在主楼、体育馆等主要建筑周围设有一定面积的停车场,满足校内停车的需要。

此外,在教学楼和宿舍等周围还为自行车留有临时停放车辆的停车场。

其中,欲设停车泊位数330个左右,室外240个,室内90左右。

4.4.2边界处理

由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地处哈市边缘松花江北岸,规划设计时考虑防风防沙,在校园周围密植了大量的杨树、柳树、红皮云杉等高大乔木形成复层生态林,起到了良好的生41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态防护作用。

内侧间植了大量的黄刺梅和榆叶梅、丁香等花灌木,既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也增加了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