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要点Word下载.docx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要点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
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
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
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3)提倡“因
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
考工记》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6)城郭之制“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
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考工记的营国制度:
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
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周礼·
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核心内容《周礼·
考工记》中曾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
匠人营造的王
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们。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
(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
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周礼·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
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由外国独占下发展起来的新城市由青岛、大连、哈尔滨、广州湾、香港、台湾等一些城市。
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二、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三、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四、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五、规划图的分析:
规划图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同。
形式主义——功能主义
16.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
答: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
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道路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主要布局形制: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
宫城的南面是皇城。
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
这样市在南面。
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水系与绿化:
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
东面从浐河上游开渠分水,再分几个支流入城。
城内街道两旁都有行道树,一般为槐树,皇城宫城内多为梧桐。
影响:
国内:
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国外: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汉长安建设的三个阶段:
(1)汉武帝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
【汉长安规划的特点】
(1)城之形制与规模:
“斗城”(附会之说):
渭水、先宫后城实测:
南垣长7600米,北垣长7200米,东垣长6000米,西垣长4900米,合计25700米(约合六十二里)《旧汉仪》记述六十三里
汉代城市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长安城周围63里郡治所在县城为3000~5000米周长普通县城一般为1000~3000米周长
(2)城市总体规划:
长安城是长安城市区域的中心城,故长安城市的总体布局应在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的控制下做出安排;
另外秦咸阳遗存建设基础的因素也需考虑。
宋东京规划要点:
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4)城市管理完善
(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影响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
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
世影响很大
曹魏邺城规划特点及其意义:
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1.平面布局:
明确的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的隔离,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2、道路布局:
方格网、重要道路正对城门,中轴线的体现。
邺城规划的后世影响:
明确的功能分区,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应用于城市。
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答:
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
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居住形态)的完善与发展(
(1)商代以前的城市结构很松散,城垣围护的面积主要是以王宫、宗庙为核心的宫城性质的地区,一般的住宅则大多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
(2)到了周代依附王城而建的郭城内,初步形成了“仕者近宫,工贾近市,不仕与耕者近门”的居住分异格局。
此时居住区称“闾里”。
3)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
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
标志着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中礼制风格的成熟。
其特征是严格管理,面积很大。
(4)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
居住区由巷(多为东西向)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5)到了明清时期,一般州县城
中,官宦府第和平民住宅往往交错分布,手工业作坊和商业铺面也相互混杂;
但在较大的府、州城中,官宦大族集中居住的府第多就近官府衙门,而平民区多就近城市商业贸易活跃地段,常形成城内、城厢两大片密集的平房建筑群,沿街民居更多呈“前店后坊”或“下工上居”的基本格局,反映出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手工作坊、商业店肆和平民居住区不相分离的总体特征。
(6)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居住区沿河道成
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
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
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
河道也是交通要道。
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曾先后发生两次市制变革:
第一次春秋战国:
“宫市”-“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
第二次北宋,将集中的市制,扩大而成遍布全城的庞大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
市不再只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而是一个以全城为领域的庞大网络体系。
使得市得以更有效的发挥其繁荣城市经济、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职能。
就城市规划论,第一次改革实不过为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的调整,对总体布局并未形成重大的影响。
第二次改革则不然,由于带动坊制改革,并为健全商业网组织的配套部署,致对城市规划影响至深。
革新了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风貌也打破市垣、坊垣重重分割,而焕然一新。
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
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形成许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同时营业时间也不再受时间限制。
城市商业面貌逐渐向近现代型转变。
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门外沿江、沿河、沿路地区形成商业区。
到明清时期又发展形成城外的“关厢”地区。
)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共同点:
共同构成罗马城市中心地区的重要广场群,与其周边建筑群主导了古罗马以及今日
的城市布局。
异: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
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
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中世纪城市建设特点
1.自发成长的,主要在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要塞型:
城市是最早的军事要塞,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
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
3)交通型:
城市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
当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
3.城市结构特点:
1)早期自发形成,以环状与放射环状居多,后出现方格网状,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形成放射环状路网
2)教堂占据城市中心,控制整体布局。
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是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3)教堂、市政厅、市场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市场广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公众活动,
4)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市民的住宅往往与店铺和手工作坊结合
5)城市主色调有生动的自我特色
6)自然环境景观美好,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具有人的尺度的亲切感
7)建筑环境亲切宜人,建筑群具有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通过建筑的相似与相异取得环境视觉秩序
8)弯曲的街道既挡冬风、防夏晒,又有多变的视觉效果
英国旧城改建
1966年大火带来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
1.适应近代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
2.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3.城市主轴线、广场
序列、放射路。
4.宗教建筑弱化,城市经济职能强化。
5.失败:
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
有制。
6.划时代的意义:
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成果:
1.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定。
2.有方形广场的建筑群——LondonSpuare。
3.开放贵族园林为公园。
4.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
5.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巴黎改建的第三时期
背景:
法国国内国际铁路建成,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目的:
功能需要+装点帝都+军事防御
措施:
1)完成巴黎大十字和两条环路的建设2)连续17年的道路建设(市中心和市区外围)
3)为美化城市面貌,对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物顶坡度都有所规定
4)改建市中心大型公共建筑5)重视城市绿化,修建大面积的公园
6)将巴黎市中心分散到几个区中心,适应了当时由于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7)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缺点:
1)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2)没有解决因国内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
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哈罗-伦康-密尔顿·
凯恩斯)
英国新城建设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足的新城”。
新城规划的演进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代新城:
1946年至1955年期间;
第二代新城:
1955年至1966年间;
第三代新城:
1967年后建设。
1第一代新城1)特点:
a、规划规模较小;
b、人口、建筑密度较低;
c、住宅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各个邻里有各自的中心,各邻里之间有大片绿地相隔;
d、居住区和工业区等功能分区较为明显;
e、城市结构清晰,道路网一般由环路和放射状道路结合组成,放射状道路主要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环路则连接各邻里中心,力求不造成新城中心的交通压力;
f、强调独立自足和平衡的目标,对经济发展问题和地区不平衡等问题考虑较少。
2)典型城市:
哈罗新城a采用严格的功能分区和清晰的城市结构:
城市分为四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城市中心在北部火车站以南位于城市最高点。
b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景观,对原有的人文风俗进行保留,低的冲沟用于道路绿化。
c
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创造了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d大规模的景观空间与紧凑的建筑群形成鲜明对比。
3)缺点:
a、密度太低,建筑物分散,增加市政投资,缺乏城市的生活气氛;
b、人口规模偏小,医院、学校、影院公共设施配置不足,运营困难;
c、新城的中心区缺乏生气和活力。
2第二代新城1)特点:
a、城市规模较第一代新城要大;
b、注意集中紧凑,开发密度高;
c、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新城分明,以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为核心;
d、
在建设目标上综合地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e、
应对私人小汽车的增长,交通规划更为深入,改善公共交通。
Ⅱ、典型城市:
伦康新城a、邻里单位中心设置公共设施和公共汽车站,邻里单位的中心被城市公共交通干道所串联,打破了原传统邻里单位被城市道路绝然割裂的模式和居住生活方式。
b、限制小
汽车,鼓励公交。
c、工业区与居住区适度混合。
Ⅲ、缺点:
在空间联系上过分依赖新城中心区,将使新城未来的拓展变得非常困难。
3第三代新城Ⅰ、特点a、规模进一步扩大,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多样化,增强新城的吸引力。
b、新城的“相对独立性”。
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母城”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区域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磁力中心),能够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与要素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c、新城预留了
大量土地,为今后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d、强调新
城建设的经济性,注重经济分析。
e、公众参与兴起。
Ⅱ、典型城市:
密尔顿·
凯恩斯a、土地使用:
采用就业岗位分散的模式,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相互配套的耦合式分散布局,使人们可以便捷地进入工作区,实现交通组织的平衡。
b、公共交通和道路:
研究制定
公共交通政策模式。
采用25~30个乘客的车型。
主要道路间隔采用最经济有效的lkm。
c、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中心设置摒弃了按等级设置及与邻里单位相对应的观点。
公共中心不再设置在邻里的中心区位,而是位于居住区的边缘,交通流的节点上,一个中心往往可为两个或多个居住区所共享。
在各个中心的具体内容设置上,也不用面面俱到,而是各有特色,相互弥补。
斯卡莫齐理想城:
斯卡莫齐按菲拉雷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划,并于
1593年建成。
此城是边境设防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
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
斯卡莫齐的另一个理想城市方案是:
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
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1)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安排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2)改变向心城市结构,提倡平行带状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3)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区域快速公共交通的联系。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
集中发展:
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城市发展长廊,观念反复
(1)圈层式管制:
圈层式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2)同心圆: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
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1.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2.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
内圈:
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
3.近郊圈:
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
8公里宽的绿带圈:
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
1946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
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60'
设s置城市长廊与反磁力中心城市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1)规划特点:
规划结构:
多中心城市结构,八大规划片规划等级:
等级规划分布(规划片、规划区、居住区)绿地系统:
限制主城的森林绿带,人均绿地26平方米/人
交通系统:
多级快速放射路与环路
(2)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诸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地区和郊区规划。
限制莫斯科中心区人口、产业密度,提倡在市界100—200公里范围发展工业。
多条快捷交通促进城市群的建立。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思想内核、空间模式(附图)及其意义。
Ⅰ.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Ⅱ.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城市群共容纳25万人,中心城5.8万人,
外围城市每个3.2万人。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Ⅲ.意义:
⑴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社会目标,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⑵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融合的城市结构和规划模式。
。
⑶有着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⑷对卫星城镇、有机疏散等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⑸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a=~-⅛S匸■-H
茯€
⅛s=
òc
.C
■Ξff■
*=
√
⅛
C窖
*虻V耳J-
®
H
TmB
申亠⅛∙
«
9£
vs£
a
IQ⅛Π≡J□i
■□m□□□
RHn□□□
Ho」口口口
IfiJ□απι
Tnn□πl
*∣□ΠL1□口□[门匚i□L.∣□□L
rLrKrC!
∣□πo口丄Ii『.
ILJrJUlJnO∣∙⅛TC∏∣'
T∣OlTJOΠ□1⅛1C⅛-
ψ3r∕i□f<
3□宙口1」:
:
Π□IJ□β□□u□cιcfl
*≡,⅜i
卢IE3-
IinjLJL
■⅝⅝-"
L-'
B-S-b-^--«
-^=-I-™-■*•--"
.……“二…J|・I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