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606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A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

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错误。

3.(2017包头九中)《易·

贲卦·

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

周书·

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方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民本思想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唯物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知道材料的核心意思,即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凸显出人文精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其余ABD三项均不正确。

4.(2017平遥中学)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

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

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材料中“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说明当时的官僚集团对皇帝是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故B项正确。

【答案】B

5.(2018株洲十八中)靖康元年金兵围攻汴京,宋将李纲下令放霹雳炮,此炮可能就是由霹雳火球发展而来的。

南宋时,霹雳炮经常用于作战中。

13世纪初,金人发明了用铁制外壳装火药的爆炸性火器叫震天雷,南宋曾大量仿制,叫铁火炮。

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资料说明

A.火药武器推动了民族融合B.宋元时期火药武器使用较为普遍

C.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汉族D.火药武器使用不当导致宋朝灭亡

【解析】依据题干“南宋时,霹雳炮经常用于作战中”、“南宋铁火炮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威力很大,在与金、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火药武器使用较为普遍,故B项正确。

A项中民族融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少数民族的火器技术优于汉族在材料中不能得出,故C项错误。

宋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火药武器使用不当,而且在材料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2017桂林十八中)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解析】材料是庄子的言论,意思大致可理解为:

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这体现了辩证思想。

A是荀子的性恶论;

B是董仲舒论述君臣关系的言论;

C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D是老子的言论,意思大致是:

把好东西用一个容器装着,但好东西有扩散的趋势,不如放它走吧。

不断地加高容器,加大容器,也无法阻止好东西往外跑,终究容器会损坏。

也体现了辩证思想。

所以选D。

【答案】D

7.(2017油田实验中学)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清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说明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8.(2017桐乡高级中学)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对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做出这样的判断:

“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理也。

”其中“格致”是指

A.科技B.民主C.理学D.教育

【解析】依据材料中“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理也”可以得出把历史划分为“弋猎——耕牧——格致”,即游牧——农耕——科技,这是明确从生产方式上划分历史阶段,故A项正确;

民主、理学、教育均不属于生产方式,故BCD项排除。

【答案】A

9.(2017山东济宁第一中学)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C.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解析】根据题干“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可知时间为1927-1937年;

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排除A项。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是中国革命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B项正确。

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生在1924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排除C项。

D项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2016北京朝阳区一模)阅读下表,下列有关近代上海的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时间

1915年

1920年

1925年

1930年

汽车

539辆

1899辆

4010辆

6896辆

硬面马路

94英里

132英里

路灯

电灯4743处

——数据摘自《三十年来上海车辆消长录》

A.汽车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日常代步工具B.交通工具革新加速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C.上海成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D.上海已经逐步演进为国际化的大都会

【解析】从表中可得知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生产,加速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故选B;

虽然汽车增多,但没有成为代步工具,排除A;

结合史实,CD两项错误,排除。

11.(2015宝鸡中学)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B.纠正了王明、博古“左”倾错误

C.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D.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解析】由材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说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农民斗争是中国独特的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决定的,故D正确;

A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A;

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博古“左”倾错误,B错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著作,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

12.(2018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我们只要求:

‘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

‘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87年”,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A符合题意。

而“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9年,因此可排除BCD。

故正确答案为A。

13.(2017桂林十八中)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B.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五”计划的提出、编制、多次讨论修改可以看出国家对“一五”计划的制定是非常慎重的,故A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故B项排除;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表述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对法制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14.(2015宝鸡中学)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

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

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这—文件的主要精神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解析】根据材料“归生产队所有”“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可知该文件是在维护生产队的利益,确保生产队生产秩序的正常进行,有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意图,故答案为C项。

根据材料中“公社”一词,可知文件所反映的历史年代在人民公社建立后,排除A项;

从材料中反映的有些生产大队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表明还没有实行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在三大改造期间,排除D项。

15.(2017北京师大附中)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

【解析】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重视以人为研究对象,故A项正确;

材料中突出的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故B项排除;

材料中强调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没有说人是世界的主宰,故C项排除;

材料以寓言故事来说明古希腊对人的研究,至于是否渴望征服自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16.(2017辽宁省六校协作体)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

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罗马法的相关特征。

由材料关键信息“刑讯逼供”、“不能作为定案证据”及图片寓意,材料主旨即在强调罗马法比较注重证据,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从体现“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排除B项;

C项说法错误,古代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

D项与图片主旨不相符,直接排除。

故选A。

17.(2017甘肃天水市第二中学)有的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最大的政治贡献”。

材料中的“政体”是指

A.民主共和政体B.君主专制政体C.三权分立政体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掌权后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故D项正确,B项错误;

A项是美国的政体类型;

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故C项错误。

18.(2017桂林十八中)《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所以选A项。

19.(2018株洲十八中)今天人们常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A.改变了当时工人的经济地位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解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丁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照明、交通、通讯、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D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BC两项从属于D项,故排除.

20.(2017福建师大二附中)《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

“(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

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

”这一分析主要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解析】据材料“(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故C项排除。

残酷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21.(2017合肥第一中学)“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材料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

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实行粮食税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缓和农民的不满情绪,排除D项;

A项材料未体现;

C项是B项具体内容。

所以答案选B。

22.(2017新化一中)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据材料“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局面下,西方国家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减少政府的干预,故D正确。

工业革命后盛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政策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B排除。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故C排除。

23.(2017广西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

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

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心,并没有强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可知其说明了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的权威,故B项正确;

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利益与制度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消除,故C项排除;

当前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D项排除。

24.(2017合肥第一中学)“当西方和平降临之时,却是中国内战爆发之际;

当西方开始重建之际,却正是中国内战加剧之时;

当西方经济恢复发展之时,中国经济却走向崩溃。

”此时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新经济”的出现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是发生在二战后初期,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情。

所以,西方“重建”和“恢复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包括“新经济”(知识经济)出现。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25题、第26题、27题为必考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8题~第30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做答。

25.(2017新化一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17世纪中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

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

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

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

英国散文家汤姆斯·

德·

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

他说:

“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7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基本观点,根据材料一“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可以得出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是站在欧洲转型需要去看中国,故称为“欧洲中国观”。

根据材料一“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得出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

根据材料一“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得出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

根据材料一“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得出欧洲文化界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

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7世纪欧洲的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和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经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到材料二“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可以得出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