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99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洛太平天国的那个世纪Word文件下载.docx

  5.2.义和团运动

  5.3.清末新政

  6.西方的崛起

  7.日本的振兴

  8.十九世纪大历史

  9.后记

  

  1.盲人摸象说史鉴  中国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后朝、后代对前朝、前代经验教训的总结,抛去那些歌颂自己君主“天纵英明”的鬼话,在后人的后人看来,基本上还是比较诚恳地总结了前朝的得失。

中国人习惯于用这种“史鉴”的历史观看看待中国的历史,其核心价值在于:

亡国,大都属于自取灭亡。

  《红楼梦》中探春说过,“可知这样的大家族,若是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先从自家里自杀自灭起,才能一败涂地呢”。

可见“自取灭亡”的史鉴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鉴”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中国文化,但是,“史鉴”本身存在其无法突破的瓶颈。

  就拿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史来说,这些大手笔著作基本上是经过皇帝委托和官方资助,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官方的影响,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不能说,有很多“偏激”的评价不能讲,有很多有损当朝形象细节不能提。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史鉴”在某些方面承担着当朝统治者控制历史、控制过去的重任。

  乔治.奥维尔的《1984》中写道,“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

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引导人民的思维方式,将定义好的结论潜移默化让民众接受,早已被证实是当权者最好的思想统治方法之一。

说得不好听点,这就叫做“愚民”政策。

  从这种角度看,我们“史鉴”的准确性和反省效果颇值得质疑。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提法,更是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今人对历史的阐述,只不过是借古人之口说自己的话而已。

这可以叫做“借尸还魂”或者“借刀杀人”,再伟大的古人也无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君王虽然都从“史鉴”中受益,甚至强国一时,但仍然无法避免最终亡国的下场。

二十四史永远也不能使中国走向民主和科学。

  “史鉴”永远都只是事后诸葛亮,虽然自诩聪明过人,自认一切在握。

但是却无法解释自身的困境,从而陷入了一个永远的死循环。

那么,“史鉴”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历史观呢?

  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加科学的历史观呢?

  我的历史随笔也面临诸如此类的矛盾。

  我通过对历史的阅读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和正统的历史观不同,但是根本上一样也是主观臆断和绝对的分析,也是自以为是的任意曲解,换而言之,我的历史观很有可能就是从一种错误走向另一种错误,还是在这个死循环里。

我困惑于自己对历史的把握,但是我又不能因此而放弃思考。

  勉强地对自己做一个解释,那些真正的“史鉴”不是我的责任,我的文章只是自由的表达我的观点而已,我可以任意选择认为合适的资料,这应该是属于我的权利。

至于客观和公正的评述,读者可以自己把握。

我坚持的一点是,坚决地反对现在历史观的偏见和迷信。

  就像我妈在家里做饭一样,只要我妈不逼我吃苦瓜,无论她做辣椒炒肉,还是油淋辣椒,或者是辣椒炒蛋,我都可以接受(说明一下,我是长沙人,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所以所有的其他选择都是含辣椒的)。

我只是想写和教科书稍微不一样的历史,如此而已。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我需要和历史的偏见和迷信作斗争,更要和自己的偏见和迷信作斗争,这些都很不容易。

我只能说,我是努力去做到更好,但绝不是做得够好。

尽管我竭力公正的对待历史资料,谨慎的作出判断,希望能够还原历史本身,但我无法摆脱与身俱来偏见和迷信的影响。

我所做的宛如盲人摸象。

  我尽量描绘这只大象的面貌,虽然很有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但是比起那些为功利而故意歪曲历史的东西来,还是更接近真相一些的。

  2.1840前后  1840年,那是清朝没落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没落的开始。

  那一年,中国仿佛面临又一个新旧王朝之交,大清国力衰弱,摇摇欲坠,太平天国即将在十年后崛起于中国的南方,并且看上去很美,像是十九世纪中国唯一的正义力量。

然而,事实未必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们不妨先来小结一下封建兴亡史的规律。

  中国的历史更替有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往往是王朝走向没落的先兆。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规律。

在王朝的开始,土地总是会重新分配给人民,在王朝的没落,土地却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里。

因为活不下去,失去土地的农民开始造反,直到土地再一次的重新分配。

这是我们熟悉的阶级史观,简单而深刻。

  根据这个道理,嘉庆年间,以和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土地兼并的严重情况。

  据清人所著“查抄和坤家产清单”,择要列举一二,计有:

  房屋3千间,田地8千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

  赤金6万两;

大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千两;

小银元宝56600个,每个100两;

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如此等等。

全部财产合计约值11亿两。

  当时满清政府的财政,每年国库收入是7000万两,也就是说,和坤个人的财产就抵得整个国库15年的全部收入。

田地8千顷也够骇人听闻的,由此可见一斑。

  这就是我们所认为晚清亡国的先兆,那个时候大清表面上的繁荣已经掩饰不住本质的虚弱。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封建王朝总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剥削造成了贫穷,贫穷导致造反。

  所以我们认定农民起义是正义的,把农民义军提出的“均田制”口号看成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我们仇视地主,并且把他们当成造成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

  然而,太平天国真的因为如此而正义吗?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历史上任何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制”,从来没有促进过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起义,纵然是成功如朱元璋,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也不是搞的均田制。

  让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历史。

  为什么在王朝之初能够分配给人民土地?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中国的王朝更替大多以暴力推翻来实现,每一次的王朝更替伴随着的是大规模的战乱、破坏,战后虽然同意,但是普遍局面是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国家要恢复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赋税。

  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的特点是重农抑商,那么国家的繁荣需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来实现,这个时候重新分配土地,生息、养民、开荒,是必然实行的政策。

这些政策既不是封建统治者的收买人心,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小恩小惠。

  在政策上,历代王朝都是尽力避免土地兼并的现象发生,而不是保护。

  高宗时就发布“禁买卖世业口分田”。

  唐玄宗曾下令“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不许买卖典贴”,“若有违犯,科遗敕罪”。

  唐代有规定:

“凡卖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明朱元璋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并且限令公侯大官“其山场水陆田地,亦照原拨赐例为主,不许过分占为己业”。

朱元璋还曾作铁榜九条申诫公侯,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由此可证。

  其实究其原因,也并非统治者不站在“地主阶级利益”一边,而是出于稳定社会和充实赋税的考虑,大量的农民失业者对国家长治久安不是一件好事,流失农业工作者,对国家“人丁赋税”政策税收也是不利的。

但是随着土地的开垦,国家渐渐进入发展期,这时候一个严重问题就体现出来: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在清代前期,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绝对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清朝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康熙实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之策。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的税赋改革,取消了千年来的人头税和丁役银。

这些都极大的鼓励了中国民间人口的繁荣。

1661年,顺治年间,人口不过1亿左右,到1791年,乾隆年间,人口数已经上升到3亿。

  同一时期,耕地虽有所扩大,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

  所谓的“康乾盛世”,大概就是指昌盛在人口方面吧。

  然而,“一个仍在增长的人口紧紧逼迫着经济资源,而大部分人口已经接近最低的生存线时,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特别脆弱”。

人多地少,贫农经济一直是困扰中国的梦魇。

  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流民迁徙数量大幅增加。

  以广西为例,广西素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全境人口不过10来万。

随着流民的移进,道光年间,广西全境人口已达到700多万。

人口压力大、土地不足、失业者众多,这本来可以是发展资产阶级的机会,如果出现相应的商业城市和商业政策,中国很有可能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不过,中国封建文化和制度的惯性又把中国带回了老路。

  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腐败、不平等扼杀了改良的任何可能性,极具破坏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我们推崇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代表——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是“均田制”这样连原始空想社会主义都不如的政策,提出的依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那一套陈词滥调,观念上还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那些东西。

唯一有特色的是,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竟然难以想象的歇斯底里和无能。

  这就是我们十九世纪的正义?

  在十九世纪,欧洲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从而引发了整个欧洲各国的革命,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二十世纪的世界强国,都在十九世纪表现出了惊人的活力。

  尤其是同样在东方的日本。

  十九世纪的日本面临和中国同样尴尬的被动局面,可是他们成功地摆脱了落后的阴影,认识不足,团结一心,推翻幕府统治,制定宪法,发展教育,短短几十年后,就在甲午海战中击败北洋水师,在日俄战争中击败强大的俄军。

而十九世纪的中国,最明智的思想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也仅仅提到了技术上的改革,丝毫没有涉及到宪政。

1856年,我们的洪教主在南京被围,城池即将被攻破之际,还成竹在胸的说,“朕之天兵多过水”,断然拒绝了李秀成的“让城别走”。

至于以后义和团大师兄们的“刀枪不入”,大清将军煞有其事泼“黑狗血”克敌制胜,更是离题万里。

  中国于十九世纪的衰弱,到二十世纪初的饱受欺凌,已经在几千年前就注定了。

  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满清政权和太平天国。

  那时候的中国,根本没有人找到了治病的药。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已经不能够使得中国在十九世纪胜出。

  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勉强保住了在二十世纪没有被淘汰出局,但是我们还是落后了,不仅仅是经济、科学技术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