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897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考研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我觉得正是工作最能让你了解自己的这些特点。

另外,可以做一些心理测验。

对心理测验的态度,这里顺便普及一下,基本上都是不够科学的。

首先,心理测验不是没有根据的算命,不是不可信的;

第二,大多数我们平时见到的心理测验都是不可信的;

第三,心理测验的结果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参考,而不是预言式的宿命。

最有用的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职业偏好测验;

前者告诉你你的智力成分分布,比如高的数理逻辑+普通言语能力+弱空间智力;

后者能说明你的一些人格特点跟某些类型的职业的匹配程度。

这些测验在大公司的招聘过程中都能见到,宝洁笔试中的一环就属于考察数理逻辑的智力测验,宝洁的网申就是针对他们企业特别编制的职业偏好测验,但是这类测验你一般得不到结果。

我只知道浙大给每个学生一次免费“北森职业测评”的机会,这个测验还比较可信吧。

前提是回答这类问卷的时候不要按照你“期望的自己”来回答,而是按照“实际的自己”来回答,要迅速地凭第一感觉回答而不要在选项间犹豫。

3.上面两个问题都考虑清楚了还是要考研?

先看看考研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喜欢校园里的平静”是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

问题是,一个人终将进入社会,除非毕业后有人养或者一辈子呆校园里做学术了。

“可以暂时避一避啊,趁年轻还输得起。

”其实年轻的时候反倒输不起。

人的个性在25岁以后趋于稳定,可塑性越来越差。

不趁22岁左右毕业的时候赶紧到社会中去历练一下,等到硕士博士毕业,自己失去青春拖家带口的时候再痛苦地去适应社会是件非常可怜的事情。

“学历高总不是坏事”也有问题。

难道你能否认“名校”和“硕士博士”的头衔没有给你包袱吗?

硕士毕业的时候,你的本科同学攒了三年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抢手货,你那时对自己的就业期望是怎样的呢?

“高学历=高薪and/or高就业率”,拜托,这已经是上个世纪的谎言了。

可我发现身边的考研人对这点最深信不疑。

我毕业后在三个企业工作过:

一个国内业界的领头羊企业的杭州分公司,一个名字响当当的跨国IT咨询公司,一个温州老板的小企业;

客服、培训、销售、程序员、项目经理都做过。

我的上司里面没有一个硕士以上,其中不乏大专,没有一个比我的毕业学校名字更如雷贯耳。

但是他们各个有车有房,在杭州或者上海或者新加坡。

其实工作的人都知道,工作一年以后你的毕业学校、学历和专业就极少被提到了。

还有最后一个很充分的理由,“想换专业”。

为什么要换“专业”呢?

在职场上就是换“行业”,换行业不一定非要学历不可,而且多数情况下不需要。

现在,对应届生择业都应该提倡不要限于本专业了。

再退一步问问自己,非要换到这个需要硕士文凭才能准入的行业吗?

4.你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决定考研?

那么看看你选的专业吧。

你了解最近两年你的目标学校这个专业硕士毕业的就业情况吗?

注意,最好是学校和专业都明确下来,甚至包括更细的研究方向。

就我对心理学的了解,浙大和北大的硕士真是迥然不同。

然后同样是基础心理学,不同方向的目标就业市场差别非常大。

这个最终结果是你能接受的吗?

我要说的是,对心理学感兴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心理学探究的某些问题的确非常吸引人。

但享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跟你去做这些研究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心理学不象大家以为的那样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其实是理科,追求精细严谨的、可检验的实验设计。

如果感兴趣心理问题,如果想提高人际交往,去读一些科普书,而不是考心理学硕士。

绝大部分心理学家并不在咨询行业工作。

他们做的工作有些简直是离现实十万八千里,完全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眼前根本看不到任何实用价值。

好吧,如果你很清楚这些,并且决定考临床心理学专业,将来做心理咨询师,这确实是个前途无量的行业。

第一,你应该知道,硕士毕业离心理咨询师资格差得还很远很远。

第二,你要报考的学校竞争如何?

浙大、北大这样的学校,几乎没人自信一定能被录取,你想十拿九稳地被录取还挑选自己中意的方向恐怕就太不切实际了。

在考试之前,你几乎注定要被调到一个不知道什么方向上去,比如认知神经科学,当然先要假设你能被录取。

所以,如果真的要认真考虑是否考研,不要来这里问:

“我该怎么办,考研还是工作”“今年挂了,明年是否继续”,然后统计一下回帖中支持和反对的比例,最后做个决定。

可以向别人咨询,尤其是两类人:

一是本专业前一两届毕业工作的师兄师姐;

一类是你目标专业的研究生。

不要向他们讲自己考研的打算,更不要直接问“我该怎么办”。

听他们讲讲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未来的计划,然后回来自己思考。

还有一种方法,是营销学里的SWOT分析,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

在一张纸上画直角坐标,四个象限依次填写:

S,Strength,考研和将来读研,你有哪些优点能保障成功,比如你喜欢读书读文献、你擅长考试、你能整天闷在图书馆实验室;

W,Weakness,会让你在考研和读研的路上一败涂地的缺点,比如你兴趣转移多变、你不属于很聪明的那类人;

O,Opportunity,考研能给你带来哪些潜在的机会,比如出国、在学校里找到心仪的gg/mm;

T,threat,考研可能给你带来哪些威胁,比如考不上,失去眼前很好的就业机会,或者更糟糕的--读研的时候后悔了。

还可以给自己的其他选择,比如找工作、创业、自由职业或者赋闲在家,也做SWOT分析,最后综合比较。

如果考研失败了,是不是继续考,也取决于对以上问题的回答。

我最不支持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副业似的考研。

考不上影响自我知觉,容易让自己很没信心;

考上了也是一块鸡肋。

而且不管结果怎样,你的工作总是在受着影响。

1.选学校不要怕好,但是也不要报那些只招几个人的专业。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一旦你在学校选择上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复习的时间和质量绝对会随之而下,其实你选什么档次的学校都差不多,如果选了好学校,复习时间不自觉的就会上去了,所以大家选学校的时候尽量往好了选。

2.准备不在于早,而在于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

一旦开始动手准备,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像高速运转起来的齿轮一样,保持一种连贯性,千万不要停停歇歇。

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可以每天4小时,逐渐递增,但进入状态之后至少要保证每天有8~10小时的复习时间,智商高点的可以6~8小时,一般人最好还是8~10小时。

3.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

计划不要定时,要定量(把每天的任务要定好并按时完成)。

计划分为总计划、分期计划和每天计划。

从开始复习到考试之前,一共有多少时间,每本书要看多少遍,这是总计划。

每本书的每一遍花多长时间看完,在什么时间段看完,这是分期计划。

每天各科复习参考书要看多少页,这是每天的计划。

三者缺一不可,每天的计划可以变动,但分期计划千万别完不成或者拖期,否则你会发现任务越积越多。

4.不要贪得无厌,买一堆参考书。

一本好书读5遍胜过5本好书读一遍!

5.复习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理解。

个人感觉千万不要上辅导班,尤其是那些英语数学全程班,最多最多上个政治的冲刺班!

对数学跟英语来说,听老师在台上讲,根本不如自己静下心来慢慢理解。

相信我,自己理解的绝对比老师硬灌给你的深的多。

而且报了班之后会有惰性,老想着老师会帮你复习的,结果反而自己没复习。

不要太迷信前人,也不要太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着怎么着。

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人,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书,千万不可以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和进度。

6.要知道考研的全过程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

初试成绩尤其是三门公共课的成绩。

我认为初试成绩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我这种跨学校跨地区考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三门公共课的成绩,因为这三门的成绩没有水分,谁复习的好谁考的就高。

而专业课的水分是很大的,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

复习三周考上研究生。

当时我想:

这人简直是爱因斯坦再世啊!

仔细一看我释然了:

数学70+英语40+政治50+专业课145+总分320+,不用我再解释了吧。

所以如果你是跨学校跨地区甚至是跨专业的话,请记住这一点:

三门公共课才是你能有所依赖的。

1.选学校

目前国内有"

心理学系"

的大学,主要包括:

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西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招本科生专业为应用心理学、硕士生专业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硕士,专业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硕士生)。

此外河南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广州大学等都有心理学专业招硕士研究生。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

如,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同样,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也在于此。

华东师范大学的强项同样在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但是,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错。

中山大学的强项主要来源于杨中芳这位著名心理学家的个人魅力,在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中山大学已经开始建立了一个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生层次(博士还没有开始招生)。

上海师范大学的主要知名的地方也许就在于他们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

2.选导师

考研究生选学校不如选导师,选一个好的导师对于将来发展和学术成就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几个导师:

北师大,北大,中科院等名校我就不说了。

西南大学:

黄希庭;

天师大:

沈德立;

暨南大学:

凌文铨;

中山大学:

杨中芳;

南开大学:

乐国安;

中科院:

时勘;

华东师大:

杨志良

3.选辅导班

对跨专业来说,选一个辅导班更是很重要,它的意义我不多说。

市面上有几个好的机构:

三人行辅导机构,凯程辅导机构,还有其他的**,恩波等做公共课的机构。

我个人感觉前两个比较专业,专做专业课的。

一、考研积累期(4月—6月):

第一轮复习以系统教材为主,进行扎实的基础复习。

1.要把书从头至尾过一遍,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全面化把握,站在统观全局的角度,以理解为主,不必纠缠于细节。

2.将不懂的、不容易记的知识点做标记,以便在下个阶段重点把握和记忆。

3.熟悉心理学的知识拎出框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大量阅读会对心理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大纲出来前的这段时间是读这些书的黄金时间,可以注重“面”的展开。

因为大纲出来,会使你不由自主以应试为原点建立坐标轴,关注一个个的知识点。

争取在6月底7月初的时候能够将普心、教心和发心的框架熟悉起来。

二、考研实战期(7月—8月):

第二轮强化复习阶段,是考研的关键月,也是考察考研学习效果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

1.通读教材,把握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考试大纲,然后将每个知识点扩充,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对于考题相关性高的、自己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设为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

2.关注一下往年的真题(07-10年),但不需要会做,只是形成一种感觉,对考试要求达到的水平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开始培养一种考试的意识。

三、考研突破期(9月—11月):

第三轮是重难点提高复习阶段,排除干扰,全面复习。

1.以大纲为根本,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梳理、查缺补漏以及系统化规整,做到心中有数。

2.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将其拓展,整理成不同的专题。

3.建议看看有关的心理学书籍,把收获整合到原来自己复习的知识体系中。

四、考研跨越期(12月—1月):

这是考研复习最如火如荼的阶段,是复习中全面深化、升华的时期。

本阶段任务:

1.要将参考书归纳总结各个知识点,系统整合知识。

2.重点掌握知识点的串连及试题的解法,逐步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进行模拟实训,梳理考点。

4.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可以试着对专业考试作出一些预测,列出一些可考性比较大的题目。

1.生物的活动都是有节律性的。

在稳定规律的状态下器官的性能最好,大脑也是。

所以保持稳定的作息特别重要。

早上七点起床,建议吃早饭,去占座,中午根据自己特点适当休息,晚上10左右建议跑步,不要12点以后睡觉。

刚开始进入这个状态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只要坚持,没有其他干扰的一个礼拜时间就可以进入状态。

开始的时候哪怕在教室里睡觉也要睡到教室关门再回来。

当然如果白天睡了,晚上回来照样要按时上床,否则夜里电影到2点,第二天继续睡,巩固的就是这么个颠倒的生物钟了。

2.绝对集中,相对分散。

一个时间段集中突破一两门课。

一天时间里分散开进行,比如上午专业课A,下午专业课B,每天晚上是英语。

3.考研难在坚持。

把学习的结果形象化、视觉化是个很好的自我激励办法,具体很多做法:

1)做个进度表。

横轴是日期(比如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或者今天到下个月今天),纵轴是学习量(比如读书的页数)。

定个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是在你最坏的状态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比如每天读10页书。

按照这个标准,用铅笔在坐标图上过原点划一条斜率等于单位时间学习量的直线,这就是标准线。

以后每天根据实际完成情况描点连线。

看到自己学习的进度围绕标准线上上下下的前进,会很有成就感。

超额完成任务时,可以奖励一晚上电影。

到下一个周期可以根据之前完成的情况提高或者降低标准。

2)做笔记。

厚厚的笔记也是学习成果的象征。

记笔记不要抄书,最好是看完一个章节,合上书写;

做不到的话,先看着书总结,然后再合了书写。

从第二遍开始的时候做下笔记,分开做,估计考选择的知识点做到一起,要简洁明了;

估计出大题的知识点做一起,要详细,有层次;

公式和计算知识点做一起,作题的时候可以翻下。

4.只做真题。

只背真题里出现的单词,真题是王道!

推荐用张剑编的《真题解析》(黄皮书),做阅读要注意出题者的陷阱,把真题研究透了,做起阅读来你会发现每个题都那么相似。

5.合理的预判。

有些题目虽然出现在了参考书上,但是是根本不会考的,比如说很简单的知识点却出了很难的例题、去年刚刚考过的偏僻考点……

6.不断总结。

不要埋头苦读或者疯狂做题而不停下来想想。

举个例子,英语大家都爱做题。

我做题不多,分析的时间多于做题的时间。

阅读做完对答案,然后不论对错把每个题都重新看一遍:

错的错在哪,全部写出来;

对的题也重新看,看是不是误撞上的,让我不确定的干扰项错在哪里。

做了三四套之后,我看看让我犯错误的都是哪些类型的问题。

比如,几乎全部的主旨题我都错了。

然后听新东方关于主旨题的做法,跟研友讨论。

把自己犯错误的地方专门记在一张纸上。

比如我列了很多:

a.英语阅读永远不要在不返回原文的情况下凭记忆选答案;

b.遇到简单的文章一定多花时间在题干和选项上;

c.政治选择一定把题干里的关键词和限定词看清楚…每次开始做题前先看看这张纸再开始。

考前尤其要仔细看这个错误列表。

7.正确对待潜伏期。

心理学说,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段在成绩上没有明显进步的潜伏期,但继续坚持度过这个阶段,就会有个飞跃。

大家都有这种感觉,看完会忘。

没关系,在第一遍非常扎实理解了的前提下,可以把它抛开,去做别的事情。

相信自己,你的潜意识在自动地加工和巩固这些内容,甚至是在做梦的时候。

所以,把尤其需要理解的内容安排在前面复习,你的大脑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自动学习它。

8.专业课选用不同的教材。

比如说,十月第一遍的时候用这本教材。

在十一月集中复习其他课的时候,选另外一本国外的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每天很随意的翻翻。

这里有个规律,认真学习的是指定教材或者国内教材--应试型的;

辅助的、甚至可以充当休闲的用国外教材或者科普性质的书。

政治建议的策略是集中精力高强度突破,一页页慢慢看,保证理解甚至一遍背过。

不要花很多时间一遍遍轻浮地翻书。

一本序列一、一本2000题就足够了。

序列二三和其他参考书错误太多。

序列一当理论教材,认真读、理解、背;

然后大量做选择题。

记住,大量做选择题。

政治冲刺班的材料一定拿来复印,背。

政治每年都围绕若干热点出题--这是永真的命题。

冲刺班材料是专家们给你总结的热点大纲,绝对不能忽略。

下面说说考试的问题。

不少人在考试的微操作上没有下过功夫。

其实考试的关键点控制好了,抵过一个月的复习

1.考前15天非常关键。

这15天里不要让任何一门课冷掉。

这15天不要继续打局部战争了,进行总结性地复习,抓轮廓、提纲,综合性地练习。

最后3-5天不论你准备得是否充分,不要再陷入具体问题了。

2.考前提前至少一周调整与考试时间匹配的作息。

3.考前一周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些考场的情景:

开始发英语卷子了,你拆封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打开看到作文题目很变态…感到紧张了吗?

这就好了。

第一,可以让你在这段时间里保持好的应激状态;

第二,提前想象过一些情景后,到考场上你就不会过分紧张了。

人在中等偏上的紧张程度下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过分紧张和松弛都会降低效率。

记得高考吧,你有没有发现高考前最后一次模考考得好的容易高考失利,最后一模不好的反倒考得好。

我猜是因为后者做了更多上诉想象。

4.考前一天不要看书!

放松。

看考场,读读轻松的杂志,也不要选择耗费精力的活动--打球啊看电影什么的。

还是前面说的,你的大脑特别需要在这个时候自动组织你先前学过的所有东西。

5.考试期间不要吃平时很少吃的食品。

如果你从来没有喝过红牛,不要贸然尝试。

如果你平时不喝牛奶,那天也不要犯忌。

更不要吃药,很多药都会对大脑有影响。

6.在考前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

但是,考试的时候很投入很紧张,不可能象平时那样15分钟看看表,估计一下进度。

所以,只设几个关键点就行。

比如,英语20分时开始阅读,1小时40分的时候开始翻译。

另外,政治的时间是非常充分的。

要提醒大家,选择题慢慢做,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题,时间有的是,注意题干的每一个限定词。

我定的标准是选择题花一个小时!

7.永远不要检查选择题。

考了十几年的试了,不少人连这个都不知道。

检查选择题时,你可能改动的都是答题时就不确定的。

但是对于不确定的知识(指的是曾经学习过,但当前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大脑的第一反应是相当可靠的。

这一点也是近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已经有大量行为的和神经生理的实验证实了。

8.答卷子也有很大的学问。

我有个秘籍,就是在答主观题的最好在卷子下面垫一张横格纸,答题的时候纵向两边再对齐,这样答出来的卷子是相当的工整的。

你可以在准考证的背面用黑色的签字笔打上横格。

再具体说到格的间距,我个人认为是0.8-1CM最佳,我试过各种间距,觉得0.8CM的间距写出来的卷面最符合人的视觉享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比较合适。

教材:

1.普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是没有看这本就别考了。

绝对的主要复习参考资料!

连续两年统考都有几道大题出自该书的课后习题!

(2)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也挺重要,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

它在认知部分写得比较详细。

(3)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不错,而且在情绪调节部分写得很实用。

(4)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稍微老了一点,而且带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

不过,它在人格部分写得不错。

08大纲好几个新增的知识点都来自该书。

(5)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和体系叶浩生

主要了解一下重要的那些流派如结构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

这本书对初试没太大的用处,但是对复试很有用。

如果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6)心理学与生活GerrigJimbardo(王垒译)

这本挺好玩,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北京大学心理系将它作为本科生的普心教材。

如果对心理学失去了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

但是中文版本翻译的略显僵硬,如果水平足够高的话,可以尝试看看英文原版。

(但是有好多专业术语哦)

此外,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是参考《心理学与生活》写的,如果觉得那本书翻译得不好理解,可以看看现代心理学。

总结:

彭的书必须看。

孟、叶、黄的书最好也看看。

2.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简装)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发展心理学(精装)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

同一个人写的两本书,前者精简,后者全面。

个人感觉前一本书就足够应付统考了。

(3)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前辈已经去世多年,这本书也不太好找了。

能够借到的话,不妨看看。

(4)儿童心理学刘金花

这本教材据说也不错,可以和林的书相互补充。

发心以林本就可以了,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在对每个阶段的总结上是好于前者的。

3.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比较全。

不过,有的地方不太详细。

而且我发现,它在介绍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的时候出现了错误。

(2)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

虽然只覆盖了大纲90%的内容,但它讲到的部分都介绍得很详细。

(3)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

这本比较新,插入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内容。

而且在建构主义部分写得很详细。

这书,前半本适合拿来考心理学里的教育心理学,后半部分适合考教育学里的教育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家都觉得这本书的结构不太好,更适合做教育学的教材而不是心理学的教材。

全书对学习理论部分写得过于简略,但在学习分类和建构主义部分写得还可以。

两次统考,各有一道选择题来自该书内容。

前两本书必看。

第三本书最好也看一看。

如果你的教心部分想拿高分,那么皮的书也要看看

4.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很全,可以当字典查,又大又厚又黑。

(2)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在实验设计部分写得最好!

建议大家看看这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