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81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现代中国经济Word格式.docx

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

35)35.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

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

这些政策在当时(  )

A.消除了经济中“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业土地所有制性质

C.大大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调整方针

【解析】经济中“左”倾错误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消除,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其为1960—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该政策并未触及土地制度的改变,故B项错误;

这一时期的供应方式主要是计划分配,所以减轻市场供应压力的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

1960—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

江西景德镇三模·

30)30.《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

“中共的许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发革命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

”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

A.统一战线政策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计划经济体制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解析】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是根据近代中国的革命力量比较弱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不符合题干中凭借主观意志改变世界的观点,故A项错误;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结合近代中国农民占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城市反革命势力很强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不符合题干中凭借主观意志改变世界的观点,故B项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不符合题干中凭借主观意志改变世界的观点,故C项错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是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的路线。

但是,由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一些错误判断,所以该路线是凭主观意志制定的,故D项正确。

5.(2015·

江西上饶三模·

34)34.费正清说:

“(清末新政)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

新中国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

”这反映了(  )

A.农民反对现代化B.清末新政已失败

C.农民没有获得感D.清末吏治最腐败

【考点】清末新政;

【解析】“新中国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政府对农民采取的不恰当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以致对现代化是持反对态度的,故A项错误;

清末新政已失败没有反映材料本质,故B项错误;

”现代化改革没有让农民获得切实利益,故C项正确;

清末吏治最腐败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

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

4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

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

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

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8分)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3分)

【考点】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大跃进运动;

“文化大革命”

【解析】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污染,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材料二中“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得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影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大;

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得出环境资源立法整体比较滞后,由材料二中“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得出环境保护被列入宪法,发展快,由材料二中“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得出以行政法规为主。

【答案】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每点2分,共8分)

特点:

环境资源立法整体比较滞后;

环境资源立法规格高(环境保护被列入宪法),发展快;

以行政法规为主。

(3分,每点1分)

7.(2015·

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题干要求拟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因此

要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出发,结合题干中利弊两方面的材料来拟定题目即可;

②根据材料中计划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要求,结合“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作答即可;

提炼出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等史实一致的观点即可;

④根据计划经济使现代化受阻的要求,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⑤结合“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或现象作答即可;

结合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从能够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史实作答即可。

【答案】①答案1:

从材料中提取利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2分)

答案2:

从材料中提取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

(1分)

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

②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即可。

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

③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

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

④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⑤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

(2分)

⑥答案1: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

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

(其中④⑤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江西上饶二模·

4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

……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

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12分)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价格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中“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和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总结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物价上涨迅速,上涨幅度大,上涨持续时间长;

结合材料一中的16世纪,可知此时西欧之所以物价飞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所致,西欧物价上涨加剧了社会分化。

依据材料二中的1988年以及材料三中的1985至1989年可知,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经济改革,而材料二中的民众抢购的热潮也加剧的物价的飞涨。

(2)结合材料一中的16世纪,可知此时西欧之所以物价飞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二中的1988年以及材料三中的1985至1989年可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

改革引发了物价高涨,因此二者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当然物价上涨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在欧洲发生的价格革命使得欧洲资产阶级兴起,而封建势力衰落;

而在中国结合材料二中人们疯狂抢购的现象可知物价高涨导致民众的恐慌心理。

结合所学可知必须进一步推动改革的进行,因此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1)相同:

都发生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2分)物价上涨迅速,上涨幅度大,上涨持续时间长;

(3分)

不同:

西欧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带来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大幅度增加;

(2分)西欧物价上涨加剧了社会分化(2分)。

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是因为价格机制改革(经济改革),市场的初步放开;

(2分)同时,民众的恐慌心理也加剧了物价上涨。

(2分)

(2)影响:

西欧:

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

(2分)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2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2分)

中国:

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

(2分)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

(2分)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

40)40.(25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武昌起义

上海浦东开放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鞍山钢铁公司

巴黎《凡尔赛和约》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莫斯科《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上海中共二大

南京解放

华盛顿《九国公约》

(3)根据材料三,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7分)(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

关键词选择准确;

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

(3)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美关系正常化

(3)首先将材料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提炼出一个主题,比如说“城市见证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用到的关键词为《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后对关键词及其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尤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或“城市见证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和“城市见证共和国的成长历程”阐释如上所述。

(3)主题一:

城市见证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1分)

关键词: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分)

简要阐释:

《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而签订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九国公约》是1922年2月,美国、英国、中国等九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它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但又使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于1950年2月签定的条约,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

主题二:

城市见证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1分)

武昌起义、上海中共二大、南京解放(3分)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共二大分析了国际形势,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并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南京解放。

主题三:

城市见证中国共和国的成长历程(1分)

鞍山钢铁公司、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上海浦东开放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工程建成投产,它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它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1)21.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的,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

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

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

“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

”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D项错误。

22)22.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

“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  )

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B.实事求是的原则

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D.全面改革的思想

【考点】邓小平理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不能够体现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故A项错误;

“……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B项正确;

题中没有依靠群众的信息,故C项错误;

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非进行全面改革,故D项错误。

江西鹰潭一模·

31)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

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依据材料“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至“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A项正确;

分田到户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这是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调整发展思路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江西新余高三上学期期末·

40)40.(25分)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

(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材料三现阶段我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何启示?

(5分)

【考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题目要求评价,首先确定答题的基本方法,那就是辩证评价,要一分为二,按照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分别评价。

积极方面,据材料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并结合教材所学分点表达即可;

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

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自动互相换地”、“牲口的价格猛涨”可以从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力成本、土地产权关系等角度进行归纳。

(3)“启示”来自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前两段材料,总结其成功点和失败点,可以从具体的农村产权改革层面讨论措施,也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国家政策,还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角度进行论述,答题过程中要紧扣材料三“建立健全……市场”、“依法自愿有偿”、“允许农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主体信息。

(2)评价:

利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③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6分)

弊①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

②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③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

用法律保障农民拥有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对其所使用的土地拥有出租、抵押等完整的转让权;

土地改革应该更多地赋予农民参与权和选择权;

我国的农业要向规模化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