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576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1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考试题8546483Word格式.docx

C.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明朝

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教是为了学

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B.有志的青年

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教师

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学记》

31、()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

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开而弗达

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D.其他

34、怠者不能(),而忌者畏人修。

A.修

35、以自家()去处之,便私。

C.私意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教学原则。

B.启发性

37、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

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孔子()。

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39、《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4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41、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

A.国民素质教育观

4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B.董仲舒

43、“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一回事

44、“敬者何?

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A.尊重人

45、《学记》上说:

“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46、黄宗羲认为()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

47、《中庸》继承了重视()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B.主体

48、“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的话说明()。

A.教育者一定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

49、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50、“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熟读与精思

5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下列说法对的是()。

B.“豫”同“预”。

52、“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的《习性诸论》。

D.王夫之

53、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

54、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梨洲先生

55、黄宗羲的籍贯在()。

B.浙江

5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自:

()。

C.《论语?

公冶长》

57、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

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

5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的“道”指的是()。

C.儒家礼教、思想

59、黄宗羲是()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明朝

60、乐是由()。

A.从内心发出来的

6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

6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C.忿惕

63、()体现了荀子对教育、学习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C.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

其唯学乎。

64、《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道而弗牵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学校》B.《取士上》

66、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

67、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6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A.审问之B.慎思之

C.明辨之D.笃行之

69、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船山先生C.一壶道人

70、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71、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同等的地位。

A.天B.地

C.君D.亲

72、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

分别是()。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D.居敬持志

典考试题

(二)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

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

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 

 

) 错误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  

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其教育作用是: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待教而后善。

() 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

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23、《学记》上说:

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

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

28、朱熹:

“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A.修身

29、礼云:

“欲不可纵,()不可满。

”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

31、《中庸》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

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

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

A.诸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中有充分反映。

B.《论语》

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适用

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家庭教育

42、黄宗羲认为()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B.致知

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的知行理论。

B.王夫之

45、黄宗羲大胆地对()进行了革新。

C.教学手段

46、孔子在()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47、“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占首位。

B.道德教育

49、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的教学方法。

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

“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

51、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的中和。

B.主导与主体

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

56、“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

”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C.讲究礼节

59、“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不偏爱对待。

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传习录》

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的思想。

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

64、王守仁是宋明()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D.主观唯心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

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

67、《大学》强调的是()的统一。

A.知B.情C.意D.行

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同等的地位。

A.天B.地C.君D.亲

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

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

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

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D.相互切磋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6.《学记》上说:

”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出自(B)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B.仁C.礼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C.知D.行

27.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思想出自(B)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体现了(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