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自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开复自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8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复自身的个性加上美国科技创新的氛围,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他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尖的IT专家。
如果开复成为顶尖IT专家后不再改变就不是现在的开复了,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类无尽苦难的同情支撑了我的生活。
”中年的开复有美满的婚姻家庭、杰出的技术业绩,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开始关注中国青年的教育和人生发展,从他的一系列《给中国学生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青年的成长给予的无限关怀,而开复也选择了离开谷歌,创建我学网、创新工场等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国毕业大学生的创业。
正是因为开复看到了中美教育存在的不同以及中国青年创业的艰难,对他们的同情激励了开复不断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人生选择,这正是罗素所称“对人类无限苦难的同情”,在此我既拜服于罗素对于人生意义概括的精辟也在内心为开复击掌喝彩。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二
23号放假回家,终于可以把工作的事情放到一边,繁忙的一个学期过去,给我最大的感受,除了累,就是匮乏。
这种匮乏是指这半年没有怎么读书,没有学到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收获的东西。
尽管回到家也有一堆麻烦事,我还是给自己制订了六本书的读书计划,这里包括人文、专业理论、专业技术。
第一本读完的是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看到同学李备的博客里有这本书的读后感,感觉到有必要把这本自传好好读一下,况且开复老师一直是我很尊敬与崇拜的对象。
从06年就接触到了李开复写的一些*,包括之前出版的三本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的体会与收获,对于李开复的人生履历有比较多的了解。
读这本书之前其实很好奇他在书中还能写到哪些东西。
几天下来,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除了收获就是感慨。
儿时的李开复调皮,其实小孩调皮是难免的,大人往往可以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
对于李开复的调皮可以用聪明的调皮来形容,从他犯的错中,可以看到他聪明、可爱的一面。
最为家中最小的男儿,母亲对其关爱备至,但绝不是溺爱,对其生活细心照料,但是对于学业与品德要求甚高。
其实这也是教育要把握的度。
初到美国一切都不适应,语言不通,又要生活自理。
这里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与教育的力量,也能看到李开复的那股任性。
中小学的李开复受到了美式教育的影响,他花了很大笔墨在这个上面,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先进程度,如果他在台湾,也会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但是在自由自主的美式教育影响下,不仅成绩优异,且具备国内教育很难培养的自主学习、领导能力、实践能力。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大一一年的通识教育是他具备了无法想象的综合能力,学习音乐、哲学、文言文,也许这不会给他哪样技术,也不会对就业带了什么好处,但是这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综合素质。
其中引用斯金纳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学会方法,学会思维,这是大学最应该学到的东西。
李开复的座右铭,给世界增加影响力,让世界不同就是在哲学课上建立的。
博士阶段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他的导师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这种胸怀是不容易建立也是我从他那里学到很重要的一句话。
从卡内基梅隆到苹果直到google,这样精彩的履历让人羡慕,但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座右铭,做事原则去完成每一次的选择。
尤其是09年辞职创办创新工场,成为他追随我心最好的诠释。
无论如何我也不可能做到像他那样的成就,但是我可以选择与做到的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并且持续下去。
我想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最大收获。
从一本自传中,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从书中不同的章节获得共鸣。
我没有那么聪明、也没有接受最优秀教育的机会,身边也没有很多出色的人作为榜样。
但是,不论如何,追随我心,找到一个目标,并持续下去是最应该做的。
不要因为周围的影响而放弃,也不要因为短时间没有结果而气馁。
每天一点的积累下去,相信自己能够随心所愿。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三
最近读了《李开复自传》这本书,感受颇深,大致有以下几点感悟。
1。
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
李开复六岁之前在台湾读书,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估计差不多,都是接受式的学习。
六岁之后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是开放式的,当然他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像语言问题。
但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之下很快的克服了。
美国的教育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和同学办报纸开公司。
这在我们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好,开复在台湾学的数学到美国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在我们开来很简单的问题,但美国的学生根本答不上来。
当开复回答了问题后所有的学生都以惊讶的表情看着他,觉得他不可思议。
我们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在学校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可是到社会上我们几乎用不到。
我们13亿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有那么多的硕士、博士。
我好像没听说有谁拿诺贝尔奖,不是我们中国人笨。
不是也有美籍华人拿这个奖项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经济的实力还有很大很大的发展空间。
2。
“追随我心”的生活理念。
开复先后在苹果、微软、谷歌等世界一流的IT公司工作,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开复26岁就当上了副教授,再等几年就能获得终生教授的资格,这意味着一辈子的稳定。
但开复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他的存在而不同,依然放弃稳定进入了苹果公司。
当在微软已经做得很好,受到盖茨重用的时候,开复发现自己在微软的发展空间不大。
依然“追随我心”的进入谷歌,尽管要面临着微软的法律诉讼,开复也仍然不低头。
在Google工作几年之后,依然“追随我心”的辞掉高薪的职位,在中国开办创新工厂,引领中国的大学生创业。
我在干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做到“追随我心”,有时候一直在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儿。
面临抉择总是瞻前顾后,不能做出“追随我心”的选择。
可能不只我一个人,有很多人也是这样,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虽然我们没有开复那么有才,但如果我们都“追随我心”的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或许可以最大化我们的价值。
3。
开复很爱国。
开复虽然没有在大陆生活过,但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大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无论是在微软还是在Google,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大陆同胞。
甚至在他的影响下,有好多在美国工作的华人都追随开复回到了中国,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培养了好多IT精英。
现在开复正要带领着我们中国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让我们中国因为开复的存在而再一次的发生巨大的改变。
《李开复自传》这本书我个人认为非常好,很值得一读。
读过之后有很多的感受,只是因为文笔不好,有些东西写不出来。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四
半个月前从姐姐的书架上借来了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看完后心中感慨良多。
李开复,这个中国乃至世界级IT界的传奇,总是不走寻常路,每每在获得在外人看来很有荣誉的成就后就会另辟新路,寻求新的刺激,开辟属于自己,属于自己这个民族的IT之路。
李开复曾在他的自传中说过,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
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我觉得,在读这本书之前,他在我的印象中,只不过是一个两次跳板侥幸的喝过洋水的IT界很有影响力的人士。
但是,当我听说了两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软和谷歌对簿公堂,演绎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世纪官司,这只为争夺一位优秀的华人职业经理人的新闻后,心中不禁对这位IT传奇人物多了几分好奇心。
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物让两大IT巨头来争夺他呢,又是有怎么样的影响力让中国那么多的青年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在接受了美式教育之后,他的传统中国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融入西方的元素。
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和“teamwork”。
teamwork通过和他的一帮死党一起搞恶作剧,一起尝试创业中慢慢的积累着,而创新则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考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这两条给他以后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对其中“teamwork”感受很深刻。
在国内,团结一致的口号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分工合作真的太少了。
我们大部分更习惯于单干,而单干恰恰让我们少了很多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
而沟通交流会使不同的思想之间产生火花,这样的火花往往蕴藏着很大的能量。
作为未来的IT人士,我们也必须要从这两方面来认真思考下自己未来之路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精彩。
正如同他所说的,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怎么样从他的身上汲取经验来创造这个最大的不同,将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不同。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五
读了《李开复自传》,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这的确是非常励志的一本书。
但深一层思考却又有另一番见解。
李开复的确非常成功,为计算机科学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但是他的成功对我们中国来说,都是极少数人的例子,可望而不可及。
我只能说开复出生在一个比较幸运的家庭,他小时候的家庭相当于“小资”吧。
物质相对丰富,从小就去了美国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但是在中国的普通家庭几乎都没能力承担这种教育,我所说的普通家庭是月收入总和是5000以下的(现在中国统计人均月收入9000都是浮云),普通家庭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象开复那样到美国接受教育是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大多数中国的孩子只能接受那种“定性思维”的教育,虽然中国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索,但是到现在还没前进。
如果说比较贫困的家庭呢?
他们连解决基本生存的问题都有困难,又何来的教育,又何谈科技。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不是说中国很穷,但始终是发展中的国家,拥有10亿的农民,中国有很多富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先富了起来,但却忘了自己以前也是贫穷的人,根本没有带动“后富”,所以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教育相差越来越远,少数富人的孩子从小就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剩下的大部分孩子只能接受落后的教育。
开复说到他母亲给他买书“只要是中外名著,想买多少本都没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十分羡慕,但是在中国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样,大部分父母即使有这样的心,也没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的资金光在吃喝住行就基本花光了。
所以说,开复出生在一个幸运的家庭。
说道开复的父亲,应该说是一个文人吧,我感受到开复父亲强烈的民族心,身在台湾确心系祖国。
我在《李开复自传》的字行间,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虽然开复是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专家,但是我敢说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可能这与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有关)。
如果开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就相当深刻的体会到了他父亲的中国民族心,他仅仅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一个中国“梦”,而不是中国民族心。
如果问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最尊敬的科学家是谁?
大部分的答案绝对不是最伟大的爱恩斯坦,而是我们的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为什么我们最尊敬他?
因为他带着强烈的民族感情,有着一颗民族心。
而《李开复自传》正是少了这种东西。
或者说如果开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应该会带着一种羁绊吧,那样会不会有碍于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呢?
在我读到比尔盖茨问李开复的一个问题“中国的高等学院会不会认为我们在抢人才”,从这个问题看出,比尔盖茨比李开复更加熟悉我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处在发展中的国家,极需要人才的时候,很多中国的高等人才却选择了离开中国到外国发展定居,虽然他们向更高水平的技术靠拢,却抛离了我们相对落后的他们在那里长大的美丽的祖国。
可能从科学家的角度想,他们是在向全世界人类服务,但从经济角度,他们是为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服务,因为他们研究的产品,他们的研究成果、专利,都归美国所有,而我们相对落后的国家,只能以难以想象的价格买下这些产品和技术。
而买下这些昂贵技术产品的钱,却是从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底层的人们身上的血和汗买来的。
说到这里,中国籍的外国科学家们难道还不明白我们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当年回国的心情吗?
如果不明白,那就读一读中国历史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才是开复父亲的写照。
其实,我们80后都带着这种羁绊,只是没那种幸运,没那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