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学实录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学实录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卵石的形成》教学实录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考察: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
(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
(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
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2)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河道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2.怎么会这样?
分组讨论。
3.演示实验: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观察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分组讨论汇报。
(2)播放课件,理解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
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
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
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
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3)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4)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4.出示课件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
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
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气温、水、植物)。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
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
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
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2.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又会怎样呢?
(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2)根据以上事实,推测岩石是怎样在搬运的过程中变成卵石的?
学生讨论,汇报:
岩石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3.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
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
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就这样经过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岩石的棱角终于消失了变成了光滑圆润的卵石。
三.拓展运用,自行解决问题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变化着。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
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教学反思:
《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的内容。
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
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
具体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四个探究题:
探究一:
河道中卵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探究二:
河道上游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探究三:
流水会对岩石产生怎样的作用?
探究四:
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
在探究一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桌上的石头,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弄明白了卵石光滑圆溜的特点。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
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
再引发学生思考:
你在哪里见过它,据此,让学生推测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教师采用截选的河道录像资料片带领学生做模拟实地考察。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大山的雄伟,当然也就观察到了河道上、中、下游各处岩石的变化特点。
当学生通过大屏幕看到河的上、中、下游两岸地形特点,大大小小的岩石由棱角各异到变圆润最后变沙石的现状,自然激起其产生一连串的问题。
这为学生探究实验,找寻原因创设了探究气氛。
在探究二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推测:
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在学生不能科学解释其原因时通过播放课件,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奥妙。
同时播放一些生长在岩石缝隙里的树木,一些满是裂缝的岩石,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碎石的形成原因。
在探究三的教学中:
让学生展开讨论:
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
在探究四的教学中:
在课中,通过一句“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
”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到另一个情景之中,学生也自觉地进入探究的主体角色,放开手脚去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做“水冲沙子、石块”、“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再由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岩石被搬运被磨圆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而且经历了长距离的地理位置变化。
这样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想象,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综合这四个探究题的结果,就很清楚的知道了卵石形成的原因。
为了更好的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设计两个探讨题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细沙,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怎样形成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然界的运动是永不停止的,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的世界观。
卵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认识流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变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烧杯(水)、镊子、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头
2.教师准备:
课件,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
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
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
师:
老师带来了河流上游和下游的岩石,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发现有的光滑圆溜,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2.生描述后师讲述:
想一想,它为什么叫做卵石?
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二.揭示新课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
《卵石的形成》。
三、学习新课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你们知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卵石?
学生交流。
那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河岸去走一番,看看不同环境下岩石有什么特点?
(播放上中下游图片)
同学生们讨论交流:
不同环境下岩石有什么特点?
分布有什么规律?
2、师激疑:
河道中的不同地方的岩石分布得这么有规律,你想探究什么问题呢?
3、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河道上游的石块从哪里来?
河道下游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4、生观看上游环境图“——猜测、交流。
5、师小结:
河道中的卵石是从河道上游的高山上来的,通过长时间的搬运、磨圆而形成的。
6、激疑转入新知:
那高山上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碎石的呢?
(学生猜想)
7、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
好好的山体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
山上土壤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主要提到气温变化促使岩石热胀冷缩)
B山体裂缝:
水结冰地壳运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
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其他(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师:
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会引起山体松动。
(1)讨论交流:
热胀冷缩为什么会使岩石滚落呢?
(2)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实验)
(3)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自己设计实验,你想怎么做,想想这些材料相当于自然界的什么?
(水——冷空气,酒精灯——阳光)小组讨论,交流
(4)实验验证。
(学生自己动手,组长分配任务,注意实验事项。
(5)汇报交流:
交流实验记录表。
实验说明了什么?
(气温对岩石起作用)
(6)师小结:
(7)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气温、冰劈、根劈】。
你现在能说说河流上游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吗?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
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讨论
师引导小结:
(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
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板书搬运地球引力流水力量】。
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及相当于生活中的什么?
我们选择的岩石有什么要求?
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安全)
(4)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实验记录卡,实验说明了什么?
(6)小结:
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2、形成结论
(1)师: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板书磨圆冲刷磨擦碰撞】
(4)在短时间内自然界岩石会不会形成卵石?
【长年累月】
四、拓展讨论
1、问:
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论一论,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变成什么样呢?
五、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描述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六、课后延伸:
写一篇以《我的旅行》为题的童话故事来揭示卵石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河道上游的石块从哪里来?
风化【气温冰劈卵石的形成搬运【地球引力流水力量】长年累月
磨圆【冲刷摩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