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497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71中国古代农工商的发展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影响: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为精耕细作作出

贡献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发展历程及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重要成就

艰难经营的原因: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曲折发展的历程

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手工业产品远销亚非欧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丝绸之路

瓷器大国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

土地国有,井田制

土地制度的演变春秋:

井田制瓦解

战国: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含义、目的

含义

“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

危害

第一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考点清单】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的高考的热点之一。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等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本考点的考查面广,题型全,以单项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内容看,有关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制度、水利工程等都是重点。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⑴男耕女织

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⑷精耕细作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

(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名窑。

至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至精至美的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5)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丝织方面的成就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商代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

(2)到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很大,质量也高。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卅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也称“妆花遍地金”。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长安城东、西有市。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

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

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

(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要点透析】

1.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

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我国自战国以来,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

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

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

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

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

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

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

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

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

2.如何区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

对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分,我们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最根本的是考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手工作坊:

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基本单位。

手工作坊拥有私人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的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

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再同一工场主指挥下的协同劳动;

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其规模、分工与技术均比手工作坊进步,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形式与手工作坊有本质区别,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工厂:

泛指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企业。

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

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

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汉:

a.“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

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

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唐:

发展原因:

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

定点-市坊分隔;

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

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元:

宋:

a.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b.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

a.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清:

a.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4.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真题再现】

1.(09年广东历史)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题眼: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

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

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3.(09福建文综)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3.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4.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和封建政府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中国的商业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

二、方法点拨

学习本专题一要形成诸如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业的发展、古代制瓷技术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丝织技术和丝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

二要注意用辨证的方法思考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1.(山东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 C.宋代 D.清代

3.(山东枣庄市200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一)图

(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山东青岛市09第一学期期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北宋苏洵说: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6.(江苏苏州中学2009月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山东省聊城一中2009年高三期中)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8.(山东青岛市2009高三期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

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9.(浙江瑞安中学2009高三月考)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

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

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

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

材料二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

另外,也有人认为,"

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

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

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

,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

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5)根据材料二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B4.D5.D6.C7.B8.C9.A

10.

(1)商业:

货币不统一

政局:

分裂割据

结束:

秦统一六国、统一了货币

(2)特点:

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

原因:

北宋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方便交换,纸币产生

(3)特点:

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缓慢

(4)趋势:

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走向纸币

联系:

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5)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

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唐盛汉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

(如考生提到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