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15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8《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鲁教版五四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乐府诗的特点(与唐代的绝句、律诗比较):

①没有规定多少句,每句多少字,而唐诗中的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还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规定了每句5个字或者7个字;

②原著一般没有题目,《观沧海》是后人加上去的。

三、写作背景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四、共同探究

1、带问题自主学习。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具体分析(板书)

观——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⑴⑵句:

交代观海地点——居高临海,眼前开阔

⑶句:

海水荡漾(动态)动静相互映衬

实景⑷句:

山岛耸立(静态)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

⑸⑹句:

草木(静态)——生机勃勃

⑺⑻句:

洪波(动态)——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景象

虚景—⑼~⑿句: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

(想象)全诗高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情怀

⒀⒁句:

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总结:

通过描写大海壮阔的景象来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基调: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写法: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自然景物描写之中。

第2课时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5课有两篇作品都是抒发作者的思乡愁绪的,你们预习后知道是哪两篇吗?

……

对了,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那我们就先来学习唐诗《次北固山下》。

二、集体朗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板书: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三、自由朗读,思考探究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2、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人在岁暮连夜行舟,看到残夜未尽,东方海日已升,旧年未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的交替诗那么匆匆不可待,时光流逝得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日”、“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则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整体板书:

次北固山下

次:

泊(表明北固山不是诗人的终点站,而是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奔波(点题)

主题: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船上所见

乡愁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时序交替,光阴飞逝

尾联乡书/何处/达?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唐诗。

你们知道唐代诗人之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是谁吗?

不是李白,不是杜甫,是白居易。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作者)。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

二、共同探究

1、诗人的游踪是从哪里走到了哪里?

2、诗人一路上看到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游踪:

孤山寺、贾亭

远眺:

春水初平,水天相接写景:

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莺燕新来:

几处、谁家

近看花草初长:

渐欲、才能

绿杨遮堤抒情:

心情喜悦,流连忘返

白沙堤

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思考: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课后作业

1、背诵前三首诗。

2、《每日五分钟》相关练习。

第3课时

西江月(辛弃疾)

一、文学常识

1、词与诗的区别:

(1)每句字数不同,因此又称“长短句”;

(2)未必都有题目,但一定有词牌名。

2、词的分类(板书)

小令<

58字双调

按字数分中调按段数分三叠

长调>

91字四叠

3、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

主张抗金,跟当权的投降派发生矛盾,两次被罢官。

此词为罢官后隐居江西省上饶县时所作。

他的词多是抒发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

(板书)

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代表人物:

李清照课外古诗词《如梦令》

1、词人在夜行中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2、这是什么季节?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是谁在“说丰年”?

4、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从哪里可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上片:

说丰年——因丰收而心情愉快

(写景,烘托气氛)

月鹊

风蝉寓静于动

夜行稻花香蛙声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黄沙下片:

避雨——惊喜、欣慰表现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道中(意趣所在)抒发了喜悦、闲适的心情

星稀——乌云遮住了星星天气

雨疏——夏天特有的骤雨变化

找茅店避雨——着急

路转忽见——惊喜、欣慰

三、表现手法

1、修辞:

工整的对偶。

2、以动写静,寓静于动:

以微小的声音反衬夏夜的寂静。

四、用自己的话描述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

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

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

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

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五、抽查背诵

六、课外作业

1、背诵《西江月》。

2、完成《每日五分钟》的相关练习。

第4课时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之前学习了四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已经有诗这种文学体裁了。

我们这一课的前面四篇作品就有汉代的乐府诗、唐诗、宋词,接下来是元曲和明清小说。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1、马致远:

元朝人,著名戏曲作家。

2、元代杂剧四大家:

马致远、关汉卿、王实甫、白朴(板书)。

三、共同探究

藤树鸦

绘景桥水家白描勾勒,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深秋晚景图(铺垫)道风马

夕阳——进一步点明时间,给画面蒙上金黄的色彩

写人(抒情):

断肠人——道出游子情怀:

思乡

小结: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

“古道”,是他的行经路;

“瘦马”,是他所骑;

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四、艺术特色

1、言简意赅——简约与深细相依。

2、多方映衬——静景与动景相映。

3、情景交融——景色与情思相融。

五、堂上练笔

参照课文配图,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

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总结归纳

古诗五首体裁作者作者简介主要内容

观沧海汉乐府曹操

次北固山下唐诗王湾

钱塘湖春行唐诗白居易

西江月宋词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元曲马致远

七、课外作业

1、背诵五首古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